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雜記19戒子節日文史傳記聯俄衣錦還鄉半半名旦東郭形式貪污IDF

** 國有顏子而不知,深以為恥。

** 子曰"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意謂假惺惺) 

** 采椽不斲,茅茨不翦: 谓崇尚儉樸,不事修飾。《韩非子·五蠹》:“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史记·李斯列傳》:“ 堯 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斲,茅茨不翦。” 漢桓宽《盐铁论·通有》:“文學曰:古者采椽不斲,茅茨不翦。(土坯房)。

** 【難舒單父肘,耻學楚宫腰】。肘:掣肘。前者指外行領導內行,後者指盲從。
** "身如蓬梗隨風轉,時做東西南北人。田原寥落干戈外,骨肉流離道路中"(戰時人)

** 平生行跡儒仙俠,半世功名"老病窮"。 

國破山何在, 人存國必興

** 【中國的傳統節日】 節日是實踐傳統文化於生活中的日子 
中國傳統節日從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都與時令有關。洋人節日如聖誕、復活...都和宗教有關。至袁世凱起,想廢陰曆全面改採陽曆,於是元旦的頭銜讓給了陽曆一月一日,陰曆的一月一日改稱春節。近代加的一些節日多和政治有關,如雙十,九三...,尤其大陸的五一、七一、八一、十一...更是政治味濃厚。

春節: 陰曆的一月一日改稱春節,俗稱過年。    

元宵: 每年的第一個15月圓日,故亦稱上元節。 專制時代,夜晚是宵禁,沒有夜市(從宋以後才有夜市。)但逢元宵,金吾不禁3~5日,帝王與庶民同樂,俗稱鬧元宵,鬧熱。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见去年人,淚满春衫袖。

清明: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曆書》:「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掃墓、祭拜祖先的一個中華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寒食節現似已被清明包含)。

端午: 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称端陽節,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家家掛艾草。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包粽子,喝雄黃酒則取自白蛇傳故事。

七夕: 乞巧、七巧,是農曆的七月初七日的晚間,它起源於古老的神話傳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現稱為中國情人節。跟據現代天文學,牛郎與織女兩星距離為16光年。1光年是約9.46兆公里。

中秋: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傚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地上萬戶燈火,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是秋節衍生出的故事。吃月餅則與朱元璋抗元殺韃子有關。

重陽: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民國63年定為敬老節。

冬至: 每年12月22或3日。冬至在《 尚 書 》堯典中稱為「 日短 」,因為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 ,黑夜愈來愈短。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指的就是陰氣到冬至時盛極而衰。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有冬至大如年之說,要燉補品補冬。

** 自庚子義和團事件、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洋軍閥到民國13年聯俄容共,期間的列強態度始終在維護腐敗的政府,蓋唯此最有利他們的特權利益。蘇俄係因1917革命之後奉行共產主義,正值被資本主義國家圍攻中,為突破自身危機,不得不採取援助弱小民族解放,與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策略。為迎合中國人心,乃於1913年率先宣布放棄一切在華權利,對我革命表同情與援助。此時在反帝國主義方面雙方一致,孫中山遂有聯俄容共之議。1929年又片面斷絕與中華民國之外交關係(清黨除共)。

** 租界之起,源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被迫開放廣廈福寧上五口通商,劃定洋人居住區域,稱之租界。

** 文史不分家,史要求忠於事實,但書寫起來易變成枯燥之流水帳,因此,在不影響信實原則下,撰寫者增加一些人文性格的想像與對話,既凸顯當事人個性,又增加讀史趣味。如項羽本記中說,籍與梁觀始皇遊會稷,渡浙江,籍說"彼可取而代之"。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像這種極機密之對話,司馬遷如何得知? 這就是司馬遷為創寫凸顯項羽個性,增加的想像。

在維多利亞女皇傳裡,寫女皇夫婦鬥氣,駙馬把自己關在房裡。女皇來敲門,問是誰,答說是英國女皇,駙馬不睬也不開門。再敲門,問是誰,答說你的太太,駙馬才把門打開,這也是同一手法。把人,無論是女皇或是大英雄,都寫成一個平凡有血有肉的人。

**【 學曹操】: 上焉者學三國誌的曹操;中焉者學三國演義的曹操;下焉者學戲曲的曹操。 歷史、小說、戲曲對人之影響力極大,但比較起來,因歷史求實,敘事不涉人情,往往無趣;小說則文史結合,彰顯人性情感,有血有肉有個性,雜以趣味;戲曲則要在極短時間,快節奏突顯主角之特徵個性,故手法往往過於誇張而失真,黑白立判,以吸引觀眾。最明顯的如戲劇中的孔明、劉伯溫等,披髮登壇,召神問鬼,已不是常人,非妖即怪。

** 偵探小說與傳記文學在中國社會不易發達,前者重理講法,但我們重情,故武俠小說代替了偵探小說。後者也與我們社會有關,1. 對熟識之人都有情感,甚至濫情,而對陌生人士則防之如敵。2. 把人成兩極端,非堯舜即桀紂,非孔孟及盜跖,都不是正常人(大多數人是善惡夾陳,小善連連,小惡不止)。3. 為尊者、為長者諱。對古聖先賢或長者,奉若神明,若敢說它們也好女色,好美味...人性之事,就便成大逆不道。當年林語堂曾寫一齣<子見南子>的劇本,為孔子加些人性,竟在學界掀起軒然大波,教育部門明文禁止。4. 隱惡揚善視為美德,對知識份子更要求十全十美之才德,責備賢者。(要看是什麼樣的惡,有心惡或無心惡。無心惡,若不及於他人,不害於公序良俗,僅及於自身,可視為怪癖,可隱或做為趣談<如辜鴻銘聞臭小腳>;若否,則惡亦應揚之。)(朱子治家格言: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子貢曰: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第十九》 )

** 修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 VS 衣錦還鄉 

衣錦還鄉是人心理本能的需求。歷史上項羽,李自成皆一度稱王稱帝,後轉瞬失敗,原因雖多,但在性格的潛意識裡藏有衣錦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無人見之失落感,所以要急急還鄉以誇耀熟識的父老鄉親,尋求慰藉與肯定。這種溫暖與心理的滿足,不是陌生人所能給予。蘇秦最大的刺激不在說秦惠文王失敗,而在返家親人面前遭受妻不下紉,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之窘辱與失落,最易寒心而自暴自棄。所幸、蘇秦能化悲憤為動力而懸樑刺股。張儀因貧而被同儕、外人,誣為盜賊被暴打羞辱,雖痛苦於一時,卻最激發人心 ,返家猶能問其妻"舌仍在否? 有只要舌仍在就能翻身的信心。

修道不還鄉則是群眾心理的另一面,其實不只是對出家修道者。例如原本只聞名,而對不上鄉里幼兒小名的知名人士,如影、歌星...,一旦對上時,會以一種混雜既與有榮焉又略帶酸澀的口氣說 ," 原來是他呀,以前隔街開理髮店老X 的兒子,小時後我還打過他屁股。或" 他呀,以前考試作弊,都偷看我的",來突顯自己。

答: 歐陽修在幫韓琦寫相州晝錦堂記劈頭就點出: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
蓋士方窮時,困阨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禮於其嫂,買臣見棄於其妻。一且高車䦉馬,旗旄導前,而騎卒擁後,㚒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間。
此一介之士,得志於當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出身低微者,自卑一旦化為上進的動力,用盡各種手段,出人頭地,未有不以富貴驕人,招搖鄉里者。故清代以來沿海省分下南洋致富者,必返鄉廣置田產,建洋房。而自李登輝起,逢過年必反鄉廣發紅包,陳水扁,馬英九踵其後,其心態除炫耀,大體報復之意居多,大有"種桃道士歸何處,癩痢戽斗今又來",之爽。
而知其底蘊之同儕,不屑攀附,亦難免充滿酸葡萄心理作祟,扒其糞,瑜亮不並存。
谷兄此文真洞悉人情之作。


** 回應:歷來干祿之階不外二途: 1.正取、2. 逆取。脇肩諂笑,阿世取容,賣身投靠,扶搖直上者謂之正取。危言聳聽,譁眾取寵,比周谩侮,希圖幸進者謂之逆取。正取過程中往往已屈己意,失自我,甘苦唯有己知,若正取而後竟逆守,此小人之行,為害恐益大,如摩西李者;。若逆取而後正守,表尚有羞愧之心,勤思補過,人恐願恕其前罪,若逆取又逆守,如兩顆子彈扁,豈國賊民蠹一詞足責!? 

** 昔日林洋港家中擺設之水牛,無端會動,必主官星高升,無奈只及三公不達九五,說不動就不動,半點不由人。日前學運,關公爐動,指示郭董出手化解,郭董急急如律令,連博鰲論壇都放棄參加,學運退場,郭董肯定在功過簿上優記一筆。我一位住在台北金山、信義、杭州、和平蛋黃區的老哥,書讀得極好,是胡適之流,最不信鬼神,那區域有座日據時代監獄與刑場,雖廢棄已久雜草叢生,呈陰森像,然每逢特定時間如端午、鬼月...,整條巷子牆角邊必有人遍插冥香金紙。日前那位老哥騎腳踏車穿巷而過,至巷口忽覺一股熱風灌耳,頓時失去知覺數秒,清醒後他回巷大罵。數日後再經此巷,同一地點,忽覺涼風打頭,同樣頓失知覺,它再回頭罵。三天前去理髮,師傅說"怎麼,最近碰到什麼不乾淨之物,有鬼剃頭痕跡 !" 照後鏡給他看,嚇然發現後腦部分頭皮出現一拾圓硬幣大小,一黃豆般大小兩塊青皮,連髮根痕跡俱無,彷彿天生,實則是首見。心中難免納悶,是身體因年紀關係,體衰病變而致,亦或真是什麼鬼剃頭,怎麼那麼巧!? 怎麼說呢 ! 敬鬼神而遠之。

敬鬼神而遠之,若不得已【寧媚於竈,勿媚於廟】。鬼,神,人乃三道,道不同,不相為謀。非其鬼而祀之,諂也,正所以引鬼入宅,而神聰明正直,不馨非類,所憑依在明德,心懷邪曲,安得神祐?濟顛許阿扁"關關難過,關關過"既稱顛自要顛而斷句,"過關,關過,難關,關"再如何難纏,最後一個關字無論如何擺不脫。是呀! 所為善,無須禱神;所為不善,禱神何用 ?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奧」是住宅的西南角,古時家中最隱密幽深的地方。家中如要祭祀主管全家居處的中霤神,就把祭品擺在奧處。奧神的地位比灶神尊貴。「灶」是炊煮食物的器具,設在廚房。灶神主管每天三餐,在眾神中,祂的地位最低,但是灶神和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擁有實權。所以王孫賈引用這句俗話作隱喻,「奧」猶如深居內宮的國君夫人南子,地位尊貴;「灶」則指自己,得到國君的寵愛,握有權柄。當時孔子迫於無奈去拜見南子,王孫賈以為孔子想巴結南子得到官職。所以他藉著問話,想說服孔子,來巴結自己還比巴結南子 有用。 孔子用「不然!」二字,堅決否定王孫賈問話含意。更表明個人行止,豈可逢迎巴結!必須正道而行,不作非分貪求,否則造惡而獲罪,一定難逃天譴!

** 同與異: 同與不同,相護溝通,互通不同,通而復同。

               同不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

** 仁義處世,不憂不惑不懼;興邦為本,立德立功立言。

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餘甘

** 文學藝術如金石、繪畫、書法、雕塑...,屬上層建築領域,如張大千之鷹、徐悲鴻之馬,齊白石之蝦...,若以世俗金錢價格論,要比生蹦活跳的真鷹、馬、蝦,要值錢的多。 

** 周作人之巧辯: "請勿視留北諸人為李陵,當做蘇武看為宜。"

     劉文典(國寶,活著的莊子) 的回應: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劉文典打蔣介石,章太炎詩賀之: 養生未羨嵇中散,疾惡真推彌正平。)

** 孔子慰公冶長,"雖在缧紲之中,而非其罪也"。並嫁女公冶長。

子貢曰"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周作人詩: (漢奸入獄,巧逢王律師願為辯護)

但憑一葦橫江至,風雨如磐前路賒。是處中山逢老牸,不堪伊索說僵蛇。

左廡立語緣非偶,東郭生還望轉奢。我欲新編遊俠傳,文人今日有朱家。

**《红楼梦》中的中山狼孫紹祖,賈迎春誤嫁。判詞: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 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汙泥中。( 紅樓夢)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则不遜,遠之则怨。其實,近则不遜,遠则怨,是人性問題,像夫妻這樣至親又至疏的關係,只憑一張紙如何能維護? 

** 熊慶來(清華數學系主任)慧眼識英雄,幸不以貌取人,未失之華容庚(瘸腿又家貧)P327
     三國時,曹操以貌取人輕張松,劉備輕龐統,只委任縣令。(龐士元非百里才,公孫瓚治五縣事) 

秦觀言" 豪傑之士,不患無才,患不能養其氣;不能養其氣,雖有奇才,適足以殺其身。"

** 【妻剛戾】漢光武時代,彭寵造反,歷史學家說是妻  ,不堪其夫之為人下,要做人上人。後 2千年來,歷史一再重演。如賈南風之於司馬衷(晉惠帝)。只說近代即有: 陳璧君之於汪精衛(沒有陳璧君,汪精衛無以成事,但也不會害事。孫中山言_汪精衛非與其妻離婚 ,汪不會真正革命 );袁震之於吳晗;徐賢樂之於蔣夢麟;吳淑珍之於陳水扁... 。

** 半半歌: 清人 李密庵作
看過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儘幽閒,半裏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衣裳半素半輕鮮,餚選半豐半儉。
童僕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半思後代與滄田,半想閰羅怎見?
飲酒半乾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隱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百年苦樂半相參,會佔便宜只半。佔便宜只宜半

**今版半半歌:(五月槐花香) 

半掩紗窗半等郎,半夜點起半爐香;半掩紗窗半等郎,半幅紅綾半新妝。
半輪明月照半房,半明半暗燈半亮,半是陰沉半是光;半邊爐火半邊涼,
半是蜜糖半是傷,半夜如同半生長!


** 民國.八指頭陀: 湘潭的名和尚,法號寄禪,俗名黃讀山。
         大千一粟未為寬,打破娘生赤肉團;萬法本閒人自鬧,更從何處覓心安?

** We know what we don't know. 是追尋問題的開放型文化,與追求答案的封閉型文化之差別。只接受理論與證據,不接受權威判斷。(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貪瞋痴 貢高我慢)

** 似四大名旦各有個之劇作者。齊如山梅蘭芳;羅癯公程硯秋;陳墨香荀慧生;翁藕紅尚小雲。

** 貪贓固然需要舞弊,而公忠有時也被迫得非舞弊不可。如上級的監督機構,著重的是手續,講究的是形式,事之真假反倒不太有人計較。尤其是會計部門,常會發生造些合法的假單據,來合法報銷預算中沒有,又必辦事項之費用。

** 綠林規矩: 不抗捕,但可逃,以免危害鄉里,玉石俱焚。不採花,採花,人人可誅。

 ** 天下有六千四百件蠢事,祝壽要算一件。壽不壽與祝不祝無關,浪廢時間與金錢卻是事實。老不老,看心理。有十歲之翁,有百歲之童。偷來的鑼敲不得,偷來之身壽不得。

" 【康有為、章太炎】,學問事功完結在40歲以前,後為枉活;汪精衛、章士釗,晚年成了妖精,早年光榮歷史,糟蹋淨盡。猶如夏貴,不宋不元,非驢非馬。" 

** 凡是動物,都有【個體維持】與【種族維持】的兩種本能,且一生精力耗費於此。唯有人,還有精力地剩餘來創造文明。

** 諸葛亮的《戒子書》—南懷瑾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 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蹈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人都喜歡留名,其實文人喜歡把自己的著作留給後人。好名好利,是人心的根本病根,賢者難免。清代詩人吳梅村說的:“飽食終何用,難全不朽名。”一點不錯。 所以古人又有一句名言說:“但在流傳不在多”。比如諸葛亮的一生,並不以文章稱名,當然是他的功業蓋過了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只有兩篇『出師表』,不為文學而文學的寫作,卻成為千古名著。他教七歲的兒子以“靜”來做學問,以“儉”修身。儉不只是節省外物;自己的身體、精神也要保養,簡單清爽,一切乾淨俐落,就是這個儉,也是簡字。 (人無名時喜名,有名時憂喜參半,略煩惱,但當名過於實時,超過自己的能力,痛苦就來了。)

“非澹泊無以明志”,就是養德方面;“非寧靜無以致遠”,就是修身治學方面。“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是求學的道理。心要放心寧靜,才能專心求學,培養才能。完全體會孔子思想裡,“學而不思,思而不學” 的論點,和大學的定、靜、安、慮。得亦相通。“非學無以廣才”,所以天才也還要學,才有廣博的學問,不然只是專士。

蹈慢則不能研精”,“慢”就是 “驕”,力戒驕傲。而且驕傲兩個字是分開用的:沒有內容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有內容而看不起人為傲,後來連起來使用為驕傲。 而中國文化的修養,不管有多大的學問、多大權威,一驕傲就失敗。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現在受外國文化影響,常說 “我有了他真值得驕傲” ,似視驕傲為好事,這是根據外國文字翻譯錯了,應該翻成欣慰 就對了。“蹈慢則不能研精”, 就是自滿,慢就是自以為對。主觀太強,那麼求學問就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為什麼用“險躁”?人做事情,往往都喜歡占便宜走捷徑、行僥倖,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暴躁、急性子,就不會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有些書本是“志”字,而不是“意”字。 年齡跟著時間過去,思想跟著年齡在變。“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少年不努力
,對社會脫節無作為,等到中年後悔哀歎,又有什麼辦法,已經來不及了。

** 【在IDF鐵翼下的平安與幸福,是拿命換來的】二O一四年五月廿八日是國人自製IDF戰機首飛25週年紀念。說個故事:IDF在研發過程中曾遇到巨大瓶頸~穿越音速時發生劇烈抖動。試飛員伍克振上校奉命做極限測試,由伴飛的F-104記錄各項參數找出解決方案。

果然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出問題,鄰機要求伍上校跳傘,但他堅持飛下去讓觀測數據更完整,直到飛機失控時,勉強跳傘的伍上校被無法完全張開的傘繩纏住頸部窒息殉職。事後航發中心從觀測數據中找到原因,修改設計。目前服役中的IDF是空軍裡唯一具備五分鐘接戰能力的警戒主力。

被追贈少將的伍克振,銅像樹立在漢翔廠,每一架出廠的IDF,都會在伍克振將軍的銅像前,接受他的檢視與祝福。

真正愛台灣的人,不會天天在電視上講給你聽,而是默默的奉獻,即使不為人知。



**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語出宋代大學士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快哉亭作》,原詞是:「落日綉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最後這兩句詞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到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快哉之風,體現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境。浩然氣之說源於《孟子•公孫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快哉風則源於《風賦》:「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台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