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教訓能否遏制潛在朝核戰爭
戰爭起因 :
二戰結束,美俄依據盟國協議,以38度線為界分別佔領管理南北韓。美國已成獨強,又有核子武器壓箱底,重點改造對象是日本,基本上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已從南韓撤軍,即使北韓發生統一戰爭也研判蘇聯不會、中共無力派兵支援,後勢由半島人民自行解決。蘇聯則為維持與盟國關係且不願與美國直接對抗,基本上也已自北朝鮮撤軍只留下數百名軍事顧問。但1950年元月新簽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喪失了旅順大連港之使用權,且中蘇交惡,遂把眼光轉向朝鮮半島的釜山等港口以替代。南北韓領導人,李承晚與金日成則彼此叫囂要發動民族統一戰爭為職志。斯大林遂密召金日成協商,認為美國不會干涉,決定由金日成在取得毛澤東同意在必要時間支援的條件下發動戰爭。
大國態度 :
在國共內戰期間,美國就因為要阻止中蘇簽訂同盟條約,發布白皮書,且宣布南韓與台灣不在美國協防範圍內,統一戰爭是內戰,美國不會干涉以取悅中共。但新約簽訂後,迫使美國戰略改變,不能使台灣與南韓被赤化而起連鎖效應。蘇聯於1949年核試爆成功,然30年內經歷三次大戰爭蹂躪的蘇聯急需時間生養復原,不願再捲入戰爭。新成立的中共政權也是百廢待興,國內外困難極多,且首要職志是解放台灣完成統一。經古寧頭的失敗後,知道沒有蘇聯海空軍支援是無法完成統一的,所以在此之前也不想再摻和其他戰事,並明白的告訴蘇聯與北朝鮮。中國是在斯大林與金日成密議後被動的被告知,確切發東戰爭的0625更是從法國通訊的消息事後得知,並未被尊重。朝鮮戰爭不是三國協議後的一致行動。
發動戰爭 :
金日成從蘇聯取得大量軍事物資的援助,從中共四野經毛澤東同意召回兩個朝鮮師作為骨幹,佐以新訓的幾個師在六月25日突襲發動戰爭。初期,北朝鮮勢如破竹,越漢江、佔首爾、取大邱,雖在美軍倉促應戰的支援下,仍被圍困在釜山一隅,岌岌可危。美國一方面在聯合國同意下組織15國聯軍,先派駐日美軍赴韓應急,在國內則招募兵員、調籌物資,暫時勉力維持。粗看金日成颇為得意,中國提醒後方的空虛與側翼兩海邊的無備,極易被聯軍從海路登陸迂迴包抄,然金日成不以為意,絲毫未布署防禦、鞏固戰果。果然,完成整備的聯軍,麥克阿瑟九月15日的仁川登陸成功,朝鮮後勤被劫斷,釜山解圍,首爾被收復,聯軍開始越過38度線。北朝鮮軍勢大潰幾乎被全殲,僅少數小部隊零星北逃。此時蘇聯仍不願中國出兵協助,担心若中國出兵解危並贏得勝利,朝鮮半島將被中國勢力控制,蘇聯想得到的未必能皆如願。此時,麥帥與華盛頓受國內總統大選與麥卡錫主義影響未能趁勢,在有利條件下停戰議和,想繼續北上擴大戰果,殲滅北韓政權取得全面勝利,立刻招來中共嚴重的警告,略謂 : 南韓軍人北進,中國不干涉;若美國聯軍越過38度線,中國將積極介入。美國未予以重視,以為只是恫嚇,戰爭或因此延長了三年,該停未停,頗為失策。
中國強勢介入 :
十月初,平壤已失守,金日成哀求,中國表示在取得蘇聯空軍協同下派出志願軍援朝。此時就軍事言已非最佳時機,但蘇聯仍狐疑中國決心,表示空軍需時日整備,無法立即配合出動。經政治角度考量,在已得罪美國的情況下,若不能藉此修補中蘇關係,後勢將極為不利,一旦美軍進入鴨綠江畔,美蘇都將與美軍直接面對面,易滋生誤解,乃決定縱使蘇聯無法配合,中國單方面也要出兵援朝。十月20日,志願軍在沒有空軍掩護下趁夜分批入朝,蹊蹺的是聯軍與華盛頓仍嚴重誤判北京訊息,以為中國只關心台灣問題且介入最佳時機已過,不會大舉介入朝鮮。挾勝利勢頭,麥帥揮兵北上,目標鴨綠江,然後結束戰爭回家過聖誕節。1025志願軍與聯軍首次交火,戰火在北朝鮮沿清江的雲山、溫井一帶延至十一月初,造成聯軍大潰敗,志願軍勝利後撤。聯軍忽視警告,繼續北進,叫囂轟炸鴨綠江大橋朝鮮段,志願軍再度發起攻擊,美軍主力第八集團軍如驚弓之鳥從清江到臨津將大潰退,回到38度線以南。志願軍試圖切斷平壤至原初的公路線,阻截第八集團軍後路。聯軍自信心與士氣蕩然,戰場主動權由志願軍掌控。
志願軍與聯軍各自的優勢與限制條件 :
雙方交火後很快各自發現對方的優勢與限制條件。志願軍沒有空軍掩護又受限於裝備落後,沒有重裝火炮,通信與後勤補給能力尤其落後,基本靠人力與獸力做小批量補充,因此志願軍戰術就只能是趁夜集結前進,攻擊、天明撤退模式的循環,善於偽裝打夜戰但無法持久,且不宜打硬仗難以擴大鞏固勝利戰果。但夜間突襲、側翼包抄、在敵後設路障的游擊戰法,在通信輔助器哨音與軍號聲齊鳴的助威下,常給敵人心理莫大威脅,聯軍士氣喪失的影響大過戰鬥的失敗。初期志願軍就憑這個重創聯軍。美軍的機械化優勢裝備、掌握制空、重裝火炮做火海地毯式攻擊,震撼與殺傷力極大,志願軍每次戰役的傷亡人數往往遠大於聯軍。但也因而受限於彈藥車輛的補給線,在山區受地形限制難以展開,一旦後勤被切斷或滯後,美國人便會慌作一團。在明瞭彼此的缺點後,雙方都儘量揚長避短。志願軍把兵力布署在幾乎無路可進的山區固守,伺機而動,穩扎穩打絕不躁進。聯軍恐懼、驚嚇的心理逐漸散去,想出的新戰法是緊緊咬住撤退的志願軍,不給志願軍喘息與給養的機會,膽氣反而加強。( 這說明美軍的強勢軍備威力是需要有完整系統的支持才得以發揮,否則就要打折扣。國共內戰期間,郭軍拥有很多美式裝備,但竟被小米加步槍的八路軍給擊潰,原因無他,就是國民黨徒擁有裝備,但交通系統、人員素質根本無法配合,碰到惡劣天候、地勢,重裝備往往成累贅,何況後續之有無補充是掌握在美國人手上。弱勢的一方若能針對強勢一方的後備支援系統弱點進行標靶式攻擊、破壞,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笑過。)
聯合國調停 :
志願軍前期戰爭告捷,兵鋒已達38度線,司令官彭德懷知道志願軍與美軍持續戰鬥能量的巨大差異,認為目標已完成,可以固守談判議和。但斯大林與金日成不滿,認為要順势越國38度線完成統一。華府與東京則震驚,聯合國也慌亂,由印度牽頭的十三國停火協議在1951年元月獲得通國,還附帶答應在停火"撤軍協議後,另成立政治解決中共入聯與解放台灣問題的適當機構的有利條件。中共或受蘇聯與北朝鮮的牽制,或出於其他政治考量,或因缺少國際外交談判經驗,更或是因勝利而產生驕兵輕敵的錯誤想法,多重因素下,中共竟然放棄了這個最有利的談判條件與時機,認為是西方設計的圈套與喘息機會,要求彭德懷越過38度線,佔領首爾。這是中共該停未停的大失誤,勝利變成只是逼和,最有利的時機與政治條件喪失了。1951年五月底聯軍又回到38度線以北,首爾再度易手。據美國解密文件,美國曾請印度尼赫魯赴北京轉達,若不停火和談,美將動用核彈轟炸天津等中國五城市。七月聯合國再度調停,美國堅持以戰場線為停戰線,未達成協議前不停火;志願軍認為必須以38度線為停火線,談判開始就停火,雙方彼此懷疑互不信任,邊談邊打,乃至1951年0810雙方代表隔桌而坐,長達兩小時又11分鐘未發一言,直至休會。諷刺的是談判期間戰爭變得更加血腥,美軍對北朝鮮實施無差異轟炸,包含平民與水電廠等民生設施。戰爭期間聯軍包含南韓軍共死傷達41萬餘萬,聯軍包含北朝鮮軍死傷約150餘萬人,尚不包含平民,僅志願軍就達約90餘萬人,絕大多數是最後兩年造成。
麥克阿瑟被撤職 與斯大林死亡 :
麥帥在美國軍中聲望極高,在改造日本與仁川登陸成功後,聲望更達到戰神的地位,但他狂妄、傲上性格的人際關係卻極差。一味求全勝的作戰理念容不下有限戰爭說,做出許多違逆總統外交權與違抗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命令的情事,如擅自親訪台灣、要擴大戰爭轟炸滿州(東北)、甚至使用核武的言論,尤其在被志願軍擊敗,聲望一落千丈,更是惱羞成怒,致函國會少數反對派(共和黨 )領袖馬丁,大放就保護台灣、支持國民黨、動用國民黨軍隊等爆炸性政治議題言論,終於激怒杜魯門與國務院,而於1951年四月份被解除指揮權,撤職回國。獨夫斯大林於1953年三月五日死亡,蘇聯國內,為爭奪總書記位置,派系鬥爭加劇而無暇東顧。雙方"狂人"已去,對戰爭朝向緩和有多大的助益不得而知,但談判的僵硬開始化解則是事實。
蕀手的戰俘問題 :
戰俘的交換與遣返又產生新爭議。聯軍控管的志願軍與北朝鮮軍戰俘,有一部份原本是國民黨軍人與南韓軍人,因此拒絕遣返任何一位不願重回共黨政權下的戰俘,要逐一甄別,徒增困擾;志願軍則堅持釋放戰俘不是奴隸交易,要將自己人全部接回。美國這樣做或許自以為人權道德或宣傳的考量,卻違反自己在1945年簽署的日內瓦公約第118條" 戰爭結束,戰俘應立即於以遣返 "規定。戰俘問題爭議了一年多,此期間卻導致戰死的非戰俘遠遠多過爭議的戰俘,這是什麼道德邏輯 ?是美國的罪惡。南韓總統李承晚懷疑美國與聯合國藉停戰要拋棄南韓,堅持不能停戰,希望美國協助一舉統一半島,遂在戰俘問題大動手腳,唆使由南韓軍管制的戰俘營集體暴動叛逃,導致整個戰俘營大牢頭杜德將軍被俘虜抓為人質,藉以延滯和談的進行,成為和談後期最大的麻煩製造者。李承晚的本意恐是要達到簽訂韓美共同防禦條約、給于軍經援助,代訓20個師等願望。美國先是安撫、後是威脅將減少援助、撤回聯軍等迫使李承晚讓步,不再作梗。後由聯合國成立中立國遣返委員會協助處裡戰俘問題。1953年七月28日,雙方終於簽訂停火協議,三年一個月又兩天的戰爭結束。
戰爭對各方的影響 :
就中國言 : 朝鮮戰爭根本不在議事程上,百廢待興的中國是基於共產國際道義與建立緩衝以自衛的被動參與。這一仗逼和美國,使中共在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地位大大提高,不再被西方視為是蘇共的附庸、小老弟,但使周邊國家對中共產生的恐懼感也大大增強;中國急需蘇聯的經濟建設援助立馬達到151項,但因而被美國制裁封鎖20年,孤立損失的政經利益恐更大;在國內利用戰爭特殊時期為由採取階級鬥爭強硬手段完成土改、三反、五反等肅清運動,對爾後治國開了個壞頭,整個1978年前的落後封閉與此不無關連。最令人費解的是與北朝鮮的關係出乎意料的降至冰點,鮮血沒有凝結成友誼此反成仇,與金日成主事者變旁觀者的面子與自尊有關。在戰爭期間戰場部隊令行進止指揮權、鐵公路使用管制權、軍經援助物資分配與動用等都是在彭德懷手上,在志願軍是否要越過38度線甚至順勢統一半島發生尖銳衝突。中共與北朝鮮的關係並非如一般人想像的鐵,從北朝鮮戰爭紀念館隻字不提志願軍、2017年初雙方爆發的文宣互罵、及最近一連串事件可為證明。在國內民眾也有強烈的質疑聲音,朝鮮戰爭鞏固了金氏政權,養了個白眼狼危害世界,近百萬同胞的傷亡值得麼 !?同樣令人不解的是,中共官方鮮少發布朝鮮戰爭歷史檔案或有論述研討,與美國汗牛充棟的論著成為極大反差。
就美國言 : 自評第一次"戰敗"對美國高層的心理創傷極大。美軍的朝鮮戰爭總司令克拉克將軍哀怨的說,他是第一位代表美國在不是美國勝利的情況下簽停火協議。對原本沒有舊怨的紅色中國因此產生了莫名、扭曲的新仇,從長達20年的經濟制裁以阻遏中國發展,甘乃迪時期甚至想要聯手蘇聯摧毀中國羅布泊核武基地可以說明。若沒有朝鮮戰爭,1972年的中美破冰可能會提前到來。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共用了三位戰場指揮官,若美國能在仁川登陸後回到38度線就協議停火,中國志願軍不會參戰,美國也不會如此灰頭土臉,因為仁川後的繼續戰鬥沒有任何目的純是報復。它的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布萊德雷做了精闢的評說" 同紅色中國的衝突是一場同" 錯誤的敵人"進行的 " 錯誤的戰爭",而美國最大的威脅是擁有核武的蘇聯。誠哉斯言 !
就蘇聯言 : 斯大林是朝鮮半島分治的製造者,朝鮮戰爭的影舞者,金日成是台前跑龍套的,明知自己不可能派兵直接與美軍作戰,金日成又沒能力,又密議唆使,還附帶要取得毛澤東同意必要時出兵支援的前提,除為取得釜山港製造條件外,還有測試中共的忠誠意味。他的早亡,對中共與毛澤東個人都是"好消息",頭頂的烏雲重壓自此煙消雲散,揮舞空間更寬廣。對蘇聯結識恐怖統治也是好消息。空忙三年回到戰前原點,奪取釜山港夢碎、與中共漸行漸遠是蘇聯傳統遠東戰略的大挫敗。
就朝鮮半島言 : 南北韓分治是大國戰後博弈的結果。除了政治意識形態有所差異外,李承晚與金日成所面對的國際形勢與內心心態是完全一樣的。他們在國內要高喊統一以凝聚民心,看戰爭期間最反對結束戰爭的就是他兩;對外要依附大國,南韓有美軍、北朝鮮要靠中國經濟援助、核保護,安全才得以保障,千年的歷史傳統早已證明。半島被大國包圍無從選擇,南北統一也還是小國,做為緩衝、棋子的命運就注定了,縱使日後北朝鮮擁有核武也無法改變。南韓飽飯沒吃三天就想出頭,北韓餓著肚子也想耀武,瞎折騰只會自取其辱。在現今局勢下,除非南北韓都願意放下各種爭執,自然走向統一,否則,不論用武與否,任何牽扯到大國,統一都是不可能的。
就台灣言 : 從二戰後、朝鮮戰爭期間到今日,台灣一直都是被大國博弈操弄的旗子,或棄如敝屣、或視為掌上明珠,看大國利益而定。具解密將供日記與情報文件,韓戰初起,將供立刻要求參戰,被杜魯門阻止。但當中共介入後,人海戰術的淒慘嚇壞美軍,兩任韓戰指揮官麥克阿瑟與克拉克先後主動要求蔣公派兵參戰,動機是卑劣的,為保存美軍子弟的生命。當然蔣也有私心,意在借雞生蛋反攻大陸。中華民國的勁旅52軍已完成作戰準備,美軍支援的運輸機、艦與物資也業已抵達基隆港只待令下。千鈞一髮時,美國白宮方面憂慮國共內戰在朝鮮半島復活,形勢將益加複雜而作罷。台灣若參戰,成敗利頓雖難料,但結局與今日現況肯定大不同。朝鮮戰爭結束對穩定台灣的國際形勢是有助益的,反攻大陸的夢也碎了。兩岸一體本就是大國,現今兩岸體量巨大差異的分治,文統是風險、代價最小、最佳的選擇,若小的一方徘徊歧路、眷戀小確幸,不看今日域中竟是誰家天下,被武統將是大大的失策。
朝鮮戰爭當時既未宣戰,現今停火也只是暫時協議,所以戰爭並未真正結束,星火即可再燎原。無獨有偶,兩岸的現狀也一樣,藏有巨大潛在戰爭風險。如何從歷史中萃取教訓,轉化為智慧,不僅是當政者,也是每一位國民都應該有的認知,束幾把潛在危害降至最低、化解成無形。天佑中華民族。
附記 :
仁川港的地形與潮汐極不適合大部隊登陸,太危險。但也因危險而不在敵人預料之內,有攻其不備之功。 1950年0915的仁川登陸較1944年0606的諾曼地登陸,就軍事角度言,尤為典範。
20180612 仍處於交戰狀態的川普與金正恩,在新加坡就朝鮮終止發展核武與美國援助朝鮮發展經濟,舉行一對一會談,會後發表四點原則無執行步驟的協議,川普並片面未經磋商就宣布停止美韓軍演。會談協議的效果如何,只能等待時間來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