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馬英九之歷史定位與評論

馬英九之歷史定位與評論

2008馬英九挾高人氣,面對舉國厭倦陷入沸沸揚揚的貪腐漩渦中,一時頗有斯人不出奈蒼生何之氣勢。然高票當選後的馬總統,支持滿意度,遂與選民高期待的落差日益加大,而節節下滑。第一任尚有說仍有競選壓力,恐未能大刀闊斧, 2012獲連任,迄今又逾近年半,始終在停滯不振的經濟上未能有振興之良方,但同時在證交稅與軍公教退休俸相關制度事宜上大做減利之改革,似有要屬中產但已退休的軍公教群,把生活向低標準看齊之嫌。於是似捅到最鐵桿支持者之馬蜂窩,怨聲四起,對執政黨 政府集憤怒,失望,甚至絕望之情溢於言表,致有馬無能,馬惠帝之情緒化稱號。 但這些平平無績效,也無大壞到民不聊生的政策與個案改革,是不會寫入歷史,即使提到,也不會歸究到馬總統個人的歷史定位與評價上。

不能否認,台灣不論是誰執政,在內政上藍綠撕裂,恐共望共,仇日媚日,親美怨美等情節糾纏;在外交上兩大之間難為小,中美各以其自身利益對台又拉又防,動輒兩面不討好;在淺碟外銷為主軸的經濟上,受國際經濟起浮影響甚大,只能隨波起浮。馬政府五年半來施政,無法擺脫此魔咒,唯一突出的是兩岸關係的和緩政策,即使任滿下台,兩岸互動之緊密,除非戰爭,已無法再回頭,進入實質統一而這又是一定會寫入歷史的,而且直指馬英九個人。此一影響極大,故不必蓋棺,功過已可供今人後人各自共評。(20151107 習馬會,附記 )

歷史是沒有利害關係的後人來撰寫,未必盡符當時人之感受。遠看秦始皇施政措施影響至今,不說為其翻案文章有多少, 若非是最恨始皇的後世儒家學者撰史,而是法家學者撰述,其歷史評價更將大不同;近看腐敗的滿清,中葉之後的歷史讀之令人切齒,但想到,現今仍稱廣袤的中國大陸國土,就是清朝定鼎之功。若撇開滿清外族的心理陰影,其較之漢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朱明 之版圖都大的多,評價怨氣也會平緩些許。

我對馬之歷史評價 : ( 拋磚引玉 歡迎指教 )
自恃清介,崖岸自高,面和心冷,比周相譽,心胸不擴,唯剛毅堅忍近於固執。故惛於教,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逆於辭而亂於政。奉公守法,夙興夜寐,一幕僚之智有餘;昭然見萌,臨危制變,萬乘之才不足。唯有對自19492008 兩岸一甲子之隔離有復合之功

用白話說: 清高自傲,溫良但遠離群眾,只識同質性高教而眛於實務之小圈人士,因自信而固執堅毅,頗在意社會對其加諸之評價,因急於澄清而流於好辯,致被民意左右而亂政。做一位奉公守法,夙夜匪懈之幕僚智慧有餘;做洞燭機先,臨危制變之總統才能不足。  

附記: 
2015 1107周六下午3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台灣總統馬英九,將在新加坡舉行兩岸分隔66年來首次歷史性會談。

習近平在與馬英九會晤時說:「歷史將會記住今天」。
馬英九說:「在我們背後的是兩岸分隔超過一甲子的歷史」,「在我們手上是永續和平的成果」。他表示,兩岸從對抗轉向和平合作,「絕非朝夕之功」。

馬英九並提出五點主張:
第一,鞏固「九二共識」,維持兩岸現狀;
第二,降低敵對狀態,和平處理爭端;
第三,擴大兩岸交流,增長互惠雙贏;
第四,設置兩岸熱線,處理緊急事務;
第五,兩岸共同合作,致力振興中華。
馬英九強調這五點主張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後代的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