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120年祭
日本嚇然撕下和平假面具, 
復辟軍國主義已是昭然若揭, 
中日因歷史與政治仇恨, 
再加上戰後遺留的爭議糾紛, 
中日遲早仍需一熱戰始能解決問題. 
身為中國人的台灣, 
在心理上準備好了嗎 
!?
令人心痛的清末1894 
甲午年, 
即將第三度再現. 
值此120年之前夕, 
睽諸現勢, 
實有必要為文紀念與警惕 
.
1840年 
鴉片戰爭失敗後, 
日本驚見中國戰敗之慘況, 
對西洋列強之船堅炮利, 
既懼又羨.  
因而對其曾全面學習模仿, 
稱臣納貢近二千年的宗主國, 
希望形象破滅.  
遂高喊脫亞入歐, 1868年由明治到伊籐博文等戮力革新半世紀, 
終見成效. 
地狹人綢, 
且地處地層版塊交接之地震頻發區, 
又乏天然資源的日本, 
對生存空間的擴張與生存資源的獲得向為其基本國策 
.強大後之日本, 
覬覦列強在中國之漁利 
,意欲爭羹, 
乃初試鋒芒, 
發動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訂馬關條約,賠款2 萬萬兩,台灣割讓日本 ( 註一 ), 
勝利果實助長其野心. 
旋幾, 
又因在華利益與俄國衝突 
,日俄海戰又獲勝利, 
舉國陶醉之餘, 
右翼軍國主義大盛. 
到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並挑起太平洋戰爭 
達到最高點.  
一時頗有日德中東會師 , 
瓜分歐亞之勢 . 
然多行不義必自敝,  
旋即兵敗山倒 . 1945, 
8, 6 兩顆原子彈 
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淪為美國軍事托管, 
製定和平憲法, 
軍事亦僅限於抵抗他國侵犯之防衛廳, 
自衛隊, 
軍工武器亦有嚴格外銷限制, 
以保障世界和平.
戰後之日本, 
拜美國圍堵共產國家軍事戰略之需, 
訂美日軍事同盟, 
俾便美在日駐軍. 
在美國扶持下, 
全力發展經濟 , 
又逢韓戰 
越戰 
,日本大發戰爭財, 
至1968年已超越西德,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1985年由美國主導,充滿貨幣戰陰謀的廣場協議 
,使日本幣值飛漲,  
致"日本第一, 
買下美國" 
之口號 
甚囂塵上 
,充斥世界輿論 , 
舉國又陶醉於經濟的歡樂中, 
此時日本少壯派已開始不滿於只是經濟大國, 
想進一步成為政治大國, 
其中軍事大國的過程, 
是日本欲語還羞的囈語. 
先發出"日本可以說不"之輿論試探,  
又借參與世界維和部隊開始海外派兵, 
防衛廳亦升格為防衛省, 
等同國防部. 
20年來,  
雖國內政局動盪 
,幾乎一年一首相, 
經濟原地遲滯, 
但隨著少壯派逐步接棒, 
右翼軍國復辟之聲 
始終未斷.  
從竄改歷史到靖國拜鬼可為明證.  當然, 
此期間美國需要日本金援 
而有所縱容 , 
亦有密切關係.  
2010年 , 
中國經濟總量超越日本,  
對一直成長 
茁壯在輝煌經濟光環的昔日少壯派,  在心理上極不能接受,  
甚感痛苦.  
這種心情的煎熬就如同數年前大陸棒球隊打敗台灣棒球隊, 
或數日前大陸籃球隊慘敗於台灣籃球隊,  差可比擬.
自去年日本民主黨被右翼人士裹脅 
, 唱雙簧式的欲將釣魚台列島透過私人購買, 
再國有化的伎倆竊佔釣魚台.  嚴重危害中華民國(中國)之主權, 
致外交關係緊繃, 
一度有擦槍走火之虞. 
去年9月回任日本自民黨黨魁的安倍晉三(註二),  以右翼言論, 
如否定村山承認日本發動侵略之談話, 
否定河野承認日本徵召慰安婦之談話, 
高談核彈受害者等以激發悲情, 
而在眾 
參兩院選舉 
均獲過半席次,  
使動盪的日本政局 
至少可維穩三年.  
原本尚有謂 
,以右翼言論賺選票,  
只是選舉語言, 
選後會轉向,  
使緊張關係緩和 . 
但回顧選後數周之言論與行動看來,  只能說是變本加厲 , 
更以行動落實.  
除自去年起, 
就配合美國戰略東移政策,  
一直逼迫美國將釣魚台列島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範圍內 
, 增派魚鷹式戰機進駐沖繩普天間基地外, 
其近日行動可用條列式說明:
1. 高調唱言修改憲法, 
實施集體自衛權, 
由防禦改為進攻政策, 
自衛隊改稱國防軍. 
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 ,最高潮點是副首相兼財長的麻生言論, 
謂" 
日本可效法納粹, 
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修改憲法 
" 此語一出,  
舉世譁然, 
可謂司馬之心, 
路人皆知.
2. 強調帶有侵略血腥的旭日旗為日本軍旗 
, 也是日本第二國旗.
3. 近期安倍兩度走訪東南亞. 
前次到印度談水上飛機案 
,給緬甸送巨額金援;  
後次訪菲律賓, 
談蘇比克灣港口部署,  
贈菲10艘武裝巡邏艇,  
以增進自我, 
並抵制中國在東南亞之影響力, 
另到星加坡硬碰美國副總統拜登傳達修憲意願 
.(_安倍曾訪美, 
但被歐巴馬冷接待, 
會晤時間極短, 
一餐飯也沒接待, 
無暇表達修憲意願,, 
與習近平卜瑾惠 訪美之禮遇, 
 天壤之別 
.)
4. 高調於8月6日廣島核子彈挨炸日, 
舉行排水量 
2萬7千噸的22DDH 
183號驅逐艦 
出雲號下水典禮. 
深入了解始知 ,"22" 
是紀念日本在1922年擁有第一艘航母,  
"出雲"是紀念日軍侵華的海軍旗艦,  2 萬7千噸的排水量 , 
早已超過英國無敵號(19000噸)輕型航母,  
接近中型航母,  
可搭載14架F35B隱形戰機 
成真航母.  
而此之前已有16DDH 
181日向號, 
182伊勢號, 
兩艘排水量各為18000噸及19000噸排水量之準航母, 
並揚言再建一艘22DDH 
型,  
裝配其現有之四個88艦隊,  
其重建軍國主義之心, 
昭然若揭, 
劍指何方亦不言可喻
。
5. 2013 1123,中國依國際慣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周邊相關國家在意見表達後多能配合。原與日本同聲高調反對的美國,在B52未載彈之空機,未經通報闖入表示抗議後亦配合遵行,引起日本震驚,滋發對美國是否能恪守美日安保同盟之忠誠度產生疑慮。安倍乃於2013 1226就職周年日,高調靖國拜鬼,此舉雖使原已緊崩的對峙情勢更家惡化,各國一片譴責,但若因此能激使中國開第一槍,就使日本能藉此擺脫"和平"憲法束縛,達成其全面軍國化之目的。
日本政治向來是財閥 
,官僚,與 
政客相結合之模式, 
而政客又有似半世襲血緣關係之家族掌控.  如安倍是岸信介之外孫,  
麻生是吉田茂之外孫,  
吉, 
岸又是侵華與二戰時期的日本政府高官與戰販.  且日本吃準美國絕不欲落居次席, 
因此需要日本這金主, 
即使不滿 
,仍拋不下日本而縱容.. 
.前車之鑑, 
實值得警惕.  
回顧中日歷史與政治仇恨, 
再加上戰後遺留的爭議糾紛, 
中日遲早仍需一熱戰始能解決問題 
. 若中日開戰,無論是奪島小打或是全面大打,台灣能袖手嗎 ? 台灣因歷史因素, 
致部分人士有媚日傾向, 
但越媚日, 
日本人越瞧不起你. 
值此關鍵時刻, 
身為中國人的台灣, 
在心理上準備好了嗎!?
註一: 當年教科書上一首詩: 痛呀 !
甲午年 亂紛紛 鴉綠江邊滾滾滾 ;中日戰 我軍敗 從此台灣歸日本。
註二:安倍晉三頗類似日本1592年之豐臣秀吉,與1931年之東條英磯,因此也可以說,安倍是日本歷史上的一貫,有日本強國夢締造者之野心欲望。回顧歷史,中國在1840年以前,無論漢唐,或宋元明清,都是世界第一強國,是常態,GDP佔世界30%以上。自唐朝起,日本發動與中國戰爭之事就層出不窮,至明末與清朝進入高峰白熱化。甲午之前,中國均獲勝遏止日本,但甲午一戰不克,遂使豎子成名,為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