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與幣值---說通貨膨脹
**物價與幣值---說通貨膨脹
時不時會聽到,物價飛漲、房價高企、生活成本增加、台幣購買力一路下跌,這些似乎就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客觀事實。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幾十年前你在銀行裏存一萬元,到現在還能值多少?幾十年前100萬出頭買的一套房,到現在能值多少錢”的梗,來說明通貨膨脹的嚴重性。
這個論調引起了相當廣泛的共鳴。
民國70年,如果你在台北信義區買一套160萬出頭的30多坪國宅,放到現在就價值2~3千萬,而如果你把錢存進銀行裏,四十年後的今天就只能拿到600多萬塊錢( 當時因石油危機的高利率長期在兩位數以上。若90年代以後的利率來看,能翻1 倍就不得了 )。這個“ 對比案例 ”可以說,是貨幣經濟圈裏被玩的【最黑的】一個梗了。被很多人奉為經典,甚至出現在課堂上。
這本身是出自一個房地產營銷策畫的廣告話術。意圖是,通過片面的對比資產增值比例和存款利率,從而在購房者之間製造財富貶值---錢不經花的焦慮和恐慌情緒,好達到讓大家多去買房的目的。可是後來玩著玩著,就莫名其妙的變成了一個“經濟學概念”,甚至被一群别有用心的“經濟學家”拿來惡意引用誤導。
討論一個國家貨幣的購買力,就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購買力的大小與票面價值跟本不是一回事兒】,至少不能把這兩個概念簡單地進行單向鏈接。
當我們忽視掉國民收入水平,單獨去說一樣東西多少錢的時候,就好似醫學上“抛開劑量談毒性”一樣可笑。比如,同樣一斤五花豬肉,台幣標價130元上下,日元標價1800元左右。
這時候我們能不能說:“日本人民已經活不下去了,水深火熱了”呢?說這話的人如果不是傻子,那就是在拿你當傻子。日元面值大,抛開匯率談定價,這是不是在耍流氓?把匯率計算上---約1 : 3.9左右。一斤約台幣450元,兩者約3.5倍差。此時,我們能不能說:日本豬肉真的貴!乍一看確實有點道理啊!畢竟是統一匯率以後對比的嘛!但是真的可以這樣算嗎?
據2020年3季度統計,日本男性年均收入470萬日元,女性326萬日元,折合成台幣年收入118萬左右,每個月平均工資9 萬出頭。台灣人2020年人均月收入中位數是3.8萬塊左右,年收入約47~8萬左,兩著約是2.5倍差。這樣一看就沒那麼恐怖了。若夫婦兩人工作收入合計來比,日本肉價對比家庭收入比將比我們便宜。
這個時候可能就有人跳出來說,日本人均月薪高,比我們賺得多多了,所以我們還是窮,還是購買力低啊。可是,它們的整體物價高呀 !
所以說,當我們談及貨幣購買力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進行錨定對比,如果抛開國民收入水平單獨計算物價漲幅是不合理的。就像抛開資產額談論房價一樣,兩千萬的房子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很貴,但是對郭台銘、張忠謀等來說也就是逛了趟菜市場買根葱的水平。
現在房價和20年前房價,單看房地產價格漲幅,那真是蠻喪心病狂的。面對著動不動上 2 千萬一套的房子,那是真的打心眼裡發怵。但還是那句話,抛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抛開收入水平談價格漲幅,也是耍流氓。
那麼為什麼我們感覺房子買不起了呢?這其實跟購買力下降没有太大的關系。
要知道,在3、40年前,我們的平均住房面積是多少?而現在的平均住房面積又是多少?同樣的,當年的房屋質量、服務管理、裝修水平、外圍基礎建設等等,絕對没有現在好!
我們之所以覺得買房難,不單是因為收入水平追不上房價,更主要是我們的耐心追不上膨脹的欲望。當然,台灣薪資水平20年增幅極小且呈兩極化,這與台灣工業發展類別與科技的機器大量替代勞工有密切關係,是扭曲的非正常現象。
因為物質豐富和生產力的進步,我們的消費可選項在增多,以前的一套房子,和現在的一套房子概念不一樣,土火柴盒公寓變" 豪宅",新老社區、建房一對比就知道。要的量多質好,花錢自然就多了!物資供給豐富難道也是錯嗎?
看待經濟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有邏輯性,不能動不動就將自己【生活質量提升導致支出增加】的鍋甩給通貨膨脹吧?再舉一個例子看 : 看病貴的問題。
同樣,醫療費用支出在增加是事實,但是更客觀的事實是:可選擇醫療項目也在增加。毫不避諱的說一句,現在能把腰包掏乾淨的大病大疾治療,放在數十年前連掏錢看病的機會都没有,一旦確診就只能回家等死的絕症。
科技在進步,供給在增加,醫療費用上揚,既有整體物價上漲因素,更大的是因為科技使可以救治的項目在增加。國民的平均年壽增長總是不爭的事實。
同樣因為供給增加而抬高的支出水平還有很多。讀書時,台北高雄往返,坐平快火車或公路夜快車,都要10~12小時,灰頭土臉,一身油汙味,假日都賣在路上了,現在坐高鐵,走高速公路都快多了。再比如自家汽車。
買車已經從早年絕對的富豪標配、階級象徵,成為了普通民眾家庭都可以接受的普通選項。那麼因為買車而增加的收入占比,是不是也應該考慮進可支配收入比例當中去呢?總不能因為自己能買得起當年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了,就罵别人黑心漲價賺你的錢吧?
所以,當看待一個跟我們直接相關的經濟問題時,一定要全面立體地去看,萬不可斷章片面,也不要被情緒左右著進行單純的發泄,更不能被某些“忽悠專家”帶進溝裏去了。
事實是,經濟發展造成貨幣增發是一定的,放水也是必須的,商品單價上漲更是客觀的,尤其是資產性商品與耐久性消耗品。所以“購買力下降”這個說法,不盡然全是。其實,物價通縮帶來的危害更大。看看日本,20多年來一直想方設法要刺激通貨膨脹,總不是發瘋吧 !?
我們不僅要看到生活支出的增加,更要看到國民收入的上漲,基本上是生活越來越好,經濟越來越繁榮的。這一點,我們更不需要拿什麼大量數據列舉,只要到大街上瞅一眼,看看身邊的高樓大厦、車水馬龍。我們對生活各項的選擇數量與質量要求都提高了,那麼自己應對社會的功用價值是否也相對提高,若否,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然後回家看看家裡的客廳、卧室,看看那些家具、3C電器、廚廁衛浴,人手一智慧型手機。再看一看一日三餐的品質與多樣,三不五時下館子。如果看了這些以後,還有人能說自己比幾十年前的人過得差 !? 所以感覺不幸福,感覺别人對不起他。那我只能說:【這不是國民收入水平追不上物價上漲速度,而是他的心追不上自己貪婪膨脹的欲望。】
所以,如果你真的感覺自己生活壓力太大了,那麼,盡可能的提升自我價值,提高自身收入階層,這比什麼都靠譜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