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520之後
寫於520之後
假日隨筆,推薦觀賞" 風雲戰國之列國"視劇。風雲戰國七雄,均有各自的奮起興衰滅亡之道,唯獨燕、魏兩國最具獨特性,最值省思。彰顯「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的意義,通俗的說就是,能戰才能和。
燕國是周王朝姬氏的後裔,在文化基因上仍有著周王朝行王道服人的傳統觀念深植。但在陰謀與天真難辨、野心與理想交織的戰國時代,燕國39代君王搖擺於不棄王道,然又難抗霸道橫行的詭譎形勢而徬徨首鼠。即便是燕國的中興君王燕昭王,趁齊國因滅宋國而引發國際公憤之際,派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勢如破竹,不僅報了前時齊國曾險些滅燕的國仇,還贏得各國讚譽。
不料,在齊國僅剩莒城與即墨之際,燕王毛病犯了,突然莫名發文,要樂毅停止進兵,改以王道感化齊人附燕。樂毅畏諂奔逃趙國,給了齊國復國之機。燕國自此一蹶不振,轉瞬被秦國滅亡。
魏國是七雄中的首霸,魏悼王魏斯拜子夏為國師,創"西河學堂",培養人才,吸引客卿,首創變法改革,打擊貴族,重用平民,使社會階層流動,迅速稱霸。這些人才如李悝、吳起、公孫鞅、孫臏、范雎等、但魏國王族雖重用士人,但內心始終猜忌防範,下場悲慘,吳起就是例子,甚至連國王的弟弟信陵君都因遭忌,被迫流亡他國。魏國之亡、亡在人才流失。相反的是秦國之盛,恰好盛在重用客卿,如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李斯等,且大多數是從魏國前來的。
秦國變法最徹底,虎狼之師以霸道統一天下。東周及其後裔燕國在該行霸道之際,偏又不當雜揉王道,被道德綁架形成自縛手腳。今日,中國大陸在霸道博奕之際,宜擴大開放,重金廣招人才,行進中竊不可蹈前述之覆輒,宜一鼓作氣,大功底定之後,再行王道惠世。此次,大陸中央以國安法強勢介入香港亂局,就值得點讚。毛澤東 「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一句,不可沽名學霸王,現仍然適用。
「鬥爭」是為了「團結」。習近平時代,北京以釣魚台議題冷對日本、以黃岩島議題施壓菲律賓、以薩德議題修理南韓,當時都引起輿論嘩然,批「大陸把周邊外交搞砸了」的大有人在。但今天來看,大陸與日、韓、菲三國關係反而處在近年來最好時期,這不得不說是「以鬥爭求團結」的成果。人性卑賤,常畏威不懷德,國家亦然,追求市場利益的資本主義屬性國家更是如此,威服後的恩服才是恩服。常說日本人佩服強者,就是這個意思。
看看國民黨虛偽王道宮廷政治假團結的傳統,人前恭讓,背後捅刀子,就是「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的例子,人才奔向民進黨;看看民進黨則是處處山頭派系,時時充滿刀刀見骨的鴉霸鬥爭,但在關鍵時刻往往有「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的事實。人性是複雜卑賤的,威服要走在恩服的前面。看看國民黨今日檯面上的江啟臣、朱立倫等,軟趴趴的,真想寄些鈣片給他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