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善意造成的悲劇 計畫生育 VS 廢科舉 VS 廣發公民權

計畫生育 VS 廢科舉 VS 廣發公民權  

歷史上很多悲劇,都是由原本以善意為初衷的政策所造成。

都是計畫生育惹的禍。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問題,各國為避免人口增長率吃掉甚至透支經濟成長率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會想到節育。就當時看絕對是一個立意良善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這在亞州尤其是人口密度本以極高的國家尤為受歡迎,生育率立刻顯降,但隨後帶來許多始料未及的一連串後遺症問題爆發,如人口結構高齡化問題、老年養護照顧的社會問題、嚴重的教育扭曲問題等,不也正是當前沸沸揚揚朝野、世代、全民爭論不休的問題嗎 !?

簡單說說教育問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本已造成嚴重衝擠學術金字塔的問題。解決這問題一是普設大學廣招,二是分流。前者在台灣最明顯,素質教育完全被應試教育揚棄,增進才能也被贏得考試競爭取代,18分可錄取大學、劣質學士使競爭提高為明星學校碩士、博士、教育資源與投資浪費等,再再證明廣招已徹底失敗。後者,子女眾多情況下,家長自然會擇才分流或走技職,少子化後,無可選擇,不問子女資質、興趣,軟哄硬逼也要走學術金字塔。為贏得考試競爭,複習與獎勵是必勝的唯二利器,卻也是扼殺興趣---學習最好的老師的利刃,更遑論想激發現在教育最重視的創新能力,實在是教育的大諷刺,而計畫生育是主要肇因,且生育率再也回不來。

( 在我放言集 部落格 2015 1208" 當前教育問題的剝絲抽繭" 有詳論可參考 ) 

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光緒31年( 1905 )年,明令廢止已推行千餘年用人考試的科舉制度,解除思想的桎梏,一時舉國歡欣,但帶來的後果,絕對不是清廷與時人所能料及。( 科舉沒有錯,錯在內項的八股文。) 隋文帝鑒於世卿世祿,閥門巨室掌控所有官僚階層,使社會上下階層硬化,喪失流動性,乃創入仕必經的科舉考試制度,激發社會流動性,使底層的學子們有一個向上的希望與奔頭,也是個人、家族光宗耀祖榮譽的象徵,即使考試失敗,可以下次再來,怨不得具體的個人,這對穩定社會有極大作用。當然,歷史上也有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等科舉落第學子,憤而走向農民起義的道路,但畢竟是極少數。另外,當時社會秩序,尤其是官場力量不及的廣大農村鄉野,主要靠有科名的秀才舉子子與退休致仕的鄉紳員外門來調解管理,同樣,除了少數的土豪劣紳,絕大多數是好的,因為他們還想向上爬或顧惜自己已得的名譽。

科舉一廢,向上的希望與奔頭被砍斷,失望頹廢之餘,學子怒氣自然四射,開始比財勢、比拳頭、比心眼,這也是為什麼清末民初時期,社會紛擾不安,軍閥竄起佔地自恃,土豪劣紳魚肉鄉野,情況險惡。清廷為解決此一問題,遂又有一善良政策,開放海外留學,凡取得學位者,就視同取得官員任用資格,藉以緩和民憤。於是大批學子出洋,主要分流日派與留歐美派。事後檢驗證明,留歐美派回國者,多朝專業路線發展成實業家、教授、工程師等,留日返國者,絕大多數成為推翻滿清的革命掘墓者,這豈是清廷當時所能逆料的惡果。

再看一個外國的例子,壓死羅馬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廣發公民權。

公民權在古希臘時代是唯血統的屬人主義,外人很難取得,除權利義務不同外,也是身分榮譽的象徵,如亞里斯多德一生都在雅典生活,在學術思想上也有巨大貢獻,但因出生在馬其頓,所以終生沒有公民權。古羅馬帝國公民權基本承襲此制,要獲得並不容易,公民權也成為皇室拉攏、安撫外邦貴族、給普通軍人希望的社會安定工具。公元211年, 羅馬皇帝安東尼魯斯上台,認為羅馬帝國經過200多年的擴張,外邦領土、歸順的人民都遠遠超過原羅馬之疆域與公民數量,長此以往是社會不安的導火線,決定既公平又公義的要普發公民權。政策一出,舉國歡騰,但因原公民與非公民在權利義務上的差異,未安排周延的配套措施,導致一連串始料未及的嚴重社會與財政癱瘓問題。

有公民權的人本要繳交屬於公德心式的5%非親屬給予的遺產稅,與自願解放奴隸的解放稅。若遺產都給近親也不願解放自己的奴隸就什麼稅也不必繳。非公民權的人要分攤繳交所在城邦財政10%的稅負。一但普發,原本非公民權者理應要開始承擔遺產稅與奴隸解放稅,但原本沒有,根本無從也不想繳納,而原來分攤的10%稅負,也認為自己有公民權了,自然不必再繳。如此造成稅制不公與稅基崩塌,導致皇室朝廷無稅收養兵可用,全國陷入癱瘓, 安東尼魯斯很快被禁衛軍殺死。究其原因來看,和中國廢除科舉制有其相似處。穩定社會上下層流動的榮譽奔頭喪失了,軍隊沒有了底線。此後的70多年間,羅馬帝國換了22位皇帝,其中20位是被禁衛軍殺死。古羅馬帝國由盛轉衰,到戴克里先即位推行四帝制,終致分裂、變質,本體的西羅馬帝國在476年悄然滅亡,從此歐洲進入分裂、神權桎梏的黑暗世界。

附記 :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太宗皇帝真長策,天下英雄盡白頭,這幾句說明在唐初,科舉尚未完備之時,已是學子綁定要奮鬥的目標。取得進士資格是莫大的榮譽,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武則天時期,出身貴族的宰相薛元超猶有三大恨: 未取五姓之女為妻;未能兼修國史;沒有進士學位。千年後的清末名臣左宗棠,終身以舉人為恥。康熙時代,有名的百歲人瑞黃章觀場,乾隆時期,80歲以上參考者猶有92人,可見科舉對當世人的非凡意義,驟然剝去,真太可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