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房地產稅率調漲聲中說資產稅

房地產稅率調漲聲中說資產稅 

不分古今中外,稅收向來是政府與民間的零和博弈。政府稅目繁多、徵收手段嚴密,人民則想盡辦法隱匿財產以避稅逃稅,雙方鬥法從未歇息,堪稱智慧之結晶。而房產是現代一般人民所擁有資產的最大積累與沉澱,何況標的明確,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因此房產稅的徵收、稅率調升打擊面大就最引人關注。

先說個小故事,到歐洲旅遊的人除了教堂、古堡、皇宮外,若對居民房留意,會發現至今還保有很多沒有窗戶的居房。房屋不是倉庫,怎麼會沒有窗戶 !? 1696年在英國開始對房屋徵稅,該怎麼收卻是個難算計的活兒。想了想,徵收標準依照窗戶的多寡來定,看似搞笑草率,其實是化繁為簡,理論上有錢人住房大,房大窗戶必然多,稅就收得多,反之則少,兼顧公平。這個辦法在歐洲蔓延,1798年法國引入,初期還想細緻化一下,把窗戶數量大小再分類,臨街與面巷、一樓與二樓、大廳與閣樓等給予不同稅率,試行結果發現稅收成本遽增,不合效益,又回復最原始就數窗戶洞。當然,老百姓也就想盡辦法盡量少開、或者開可隱匿的暗窗戶,以逃漏稅。這個窗戶稅徵收辦法一直維持到20世紀初期仍然存在。雨果在其悲慘世界的著作中有詳細描述,說這個稅收政策使歐洲人除了忍受平時物質不豐富的飢寒外,還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黑屋中,就是因為這個窗戶房產稅。制度的成本代價極高。

房產稅徵收有許多焦點與盲點是數不清、理還亂的。例如,核定稅率的房產價值的核定,自用、商業、大小、建材、樓層高低等皆不同、是按市場價還是公告價、同一地段的市場價還有陽面陰面之差,公告價不會顧慮到。單論自用,若按戶數算,那麼是一人一套還是一戶一套,假離婚真買房的把戲就來了;按人均居住面積算,戶裡的幽靈人口暴增;按房產價值算,那麼一直住在現在成為市中心蛋黃區的原始退休老住戶,房產價值很高,生活極為清苦,根本繳不起,稅率低還好,稅率高該怎麼辦 !?是強徵還是開後門 !?會否造成援引前例而拒繳 !?況且不論稅率如何訂,富人有的是辦法請會計師、律師節稅,受累的是一般與貧群人民。若稅率低一點,富人考慮昂貴的節稅成本,或許會按規矩繳稅。任何一個在辦公桌上看來完美兼顧各方的公共政策,實施後才發現是如此的千瘡百孔、滯礙難行。從這次房產稅率調整,激起千層抗議浪潮、地方縣市遂又喊出繳稅可打折、分期或延期繳,適足以說明原先構想粗糙。這些都是社會成本與代價。

稅是人民沉重負擔,也是政府頭疼的事,稅不僅是維持政府與民眾一體的重要紐帶,也是盡義務享權利的資格認定要項,完全不繳稅國家,民眾失去監督政府的動力,"帝力"與我何有哉的結果是國家無形解體。歐美國家福利雖較好,但稅率極重,申報事項極為繁雜,所以每年四月中至六月初有所謂稅賦自由日,各國不同,屆時要開香檳慶祝,自此後,民眾賺的錢才是可供消費的口袋收入。語云好的稅如同拔鵝毛而鵝叫得最少。荷蘭人於1624年發明的印花稅就符合此精義,稅額極低、稅源極廣,徵稅成本極小又公平,人民願意主動繳納,皆大歡喜,今各國皆援引;增值稅也是好例子,從原物料至成品銷售,無論經過多少環節,上家的稅以成本方式轉下家,最終由消費者負擔,稅額不易流失,稅收成本也低。公平正義是稅收的最高原則,可惜多只陳義在書本、稅法上,實質極為不公平、不正義。最明顯就是對企業各項稅負的減免與多次要開徵,最終又被迫停徵的證所稅。當時減免或不開徵或許是為活絡資本市場,促進經濟發展,但善門一開,再也無法恢復,各國皆有的證所稅在台灣是惡法惡稅,政府與大多數人民兩輸,扭曲獲益的是少數富人。

在中國各斷代始史,很多人偏愛讀漢唐盛史,與有榮焉;絕少喜歡讀南北朝、清末那混亂、喪權辱國的沮喪史。但盛世造就的原因很多,豐厚的稅收支撐是最重要原因之一,政府豐富了,人民就苦了。漢武帝為打擊匈奴,連年征伐,財稅漸枯,稅務大臣張湯、桑弘羊就想出算緍的辦法,個人自報,凡有兩千緍財富以上的人,一律繳一算,約10%的財富給政府,10%以當時稅率來說不算高,但人民隱匿財產、哭窮致效果不彰,這是零和博弈的必然。的確,政府很難確切知道每個人民到底有多少財富,但親戚故舊、鄰里街坊知道呀,公元117年,推出告緍令,就是鼓勵揭發,揭發屬實者有賞,史記上說一時告緍遍天下,中人以上之家崩潰。結果國庫的稅收是豐盈了,社會和諧喪失了不說,從此再沒有人積累財富,有了錢就胡吃海喝玩個精光,社會日益貧窮。漢武晚年的輪台罪己詔與此有密切關係。再如,宋朝,徽宗喜好太湖石,官員逢迎建艮苑,豐亨豫大以彰顯太平盛世。當旨意傳到地方,上層的意思被放大扭曲,贓官豪吏在江南掀起一陣刮風,配合行賄者平安無事,不曉事者,當場被任意指物為石,拆房拆屋,怨聲載道,終激起方腊花石鋼起義,北宋滅亡始於徽宗,豈是無因 !

現在是一個 "複利"的社會,任何一項好作為會接二連三地帶來好回報,同樣一件壞作為,所要付出的成本代價絕非僅是當下,連帶引發在後的成本往往是始料未及,個人與政府都要以史為鑑。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菁英寡頭化,底層碎片化 社會解體



菁英寡頭化,底層碎片化 社會解體

主權國家的社會結構一般都是按財富多寡區分為富有的上層、中間的中產階層與貧窮的低階層,三層藉各種制度、法律作權利義務、行業分工、升遷任用來勾連交流,成為一個穩固的共同體。中產與低層劃分的標準線各國不一,彼之貧窮恐此之中產。富有階層也有高收入與富有之分。高收入是指仍然需要付出時間、精力與智慧從事經營事業以換取相對應報酬,而富有是指從事以錢生錢金融遊戲的人,他們與實體產業興衰關係不大。富有階層的人數少,僅站全民1~2% ,但所占財富的份額卻巨大,對社會也最具有影響力。

從過去歷史來看,不論是東西方或是什麼政治體制,群體、國家都是由血統世襲或是閥門巨室來統治,即使是造反起義,也要找一個落魄皇族或貴族後裔來撐大旗作號招,所以,以前的富人承擔國家政治責任,享受權力樂趣,國家的興衰、走向由他們決定。現代國家則否,政治人物多由中低階層中竄起,血統世襲的皇家多已成為象徵性的代表存在,靠政府預算支付薪俸、活動費用,與公務員差別不大。依附皇家權力的閥門巨室在靠山已消,既不願接受選舉的痛苦洗禮,也不願忍受輿論公器的謾罵指責,乾脆放棄享受權力的樂趣,不承擔政治責任與社會脫離,權力的空白從全球金錢遊戲中彌補,用金錢綁架政治、法律,掠奪經濟成長的果實。富有階層與社會不再交叉而是平行,對國家失去認同,有的是辦法避稅,所以也不繳稅來反哺國家經濟,也不引領文化走向,如此國家運行的機制缺了一塊,富有階層的冷漠自社會解體、脫離。

再看底層碎片化。資本主義為避免自身分配不均必然帶來的貧富分化缺點,除利用稅收來做財富重分配,更用福利救濟制度、失業、養老保險,對底貧窮者給於直接的物質補助,以增進整體社會的安定感與幸福感。但是善門難開,福利救濟也具有僵硬性,只能層層加碼,不能減少,從有限食物或現金補助,到租屋、住宅、教育...補助,即使舉債也要加碼,不然選票的大棒就要發威。人性有自私與惻隱的雙重性,慈善直觀合乎人性惻隱是件好事,但是否該大肆辦理與忍受慈善帶來的惡,在西方國家一直存有巨大爭議。過多的福利慈善養了一堆懶人,自動與社會脫節,自願當所謂窮人而拒絕工作,也打破社會發展自然造就的結構平衡。現代社會明顯的現象是越是富裕或城市中產階級生育的子女越少,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藥,邊窮與社會底層反而生的越多,反正社會福利會解決一切,一家數口的收入超過貧窮線或最低工資,至少絕不可能餓死,這在西方發達國家尤為顯著。這群人因此與社會疏離,碎片化散布各處。

我國傳統上除了適逢重大災害,政府會臨時開糧倉、設粥棚短暫救濟,福利慈善只存在寺廟道觀與個人行為,但也限於救急不救窮,文化中沒有公辦福利慈善的觀念。現在受西方文化影響,福利慈善也已成為預算大餅的噬金獸,問題日益顯現。在西方,以德國為例,德國福利救濟為避免公辦的無效與浪費、貪汙,都委外由民間辦理,竟帶來從未想到" 眼鏡蛇效應 "的大問題,現從事各類無生產力的福利救濟的就業人數最多,是德國第一大行業,他們不僅是福利資源的直接消耗者,殘障、窮人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因此他們還會以各種理由 " 製造 " 殘障、窮人,以便向政府要預算,不肖醫生或相關社工人員有的是辦法給開上必要證明。如此,福利窮人實質的生活較努力工作而在貧窮線邊緣掙扎者好,他們還會有意願工作嗎 !?人一但自我懶惰與放縱,形成惡性循環,就再也扶不起。另外,人一旦自幼就被人為打上貧窮、殘障的烙印,心理的創傷可能終生無法自癒,帶來的罪惡更大。

工作或職業除了金錢報酬外,還具有個人自律、社會參與監督、權利義務等多方面意義,當上層寡頭菁英逃避責任,下層階級自我碎片放棄責任,中產階級失去承上啟下的功能,這樣一個本是全民共同體的國家、社會就自然會趨於瓦解。這個問題執政者懼怕選票流失,在野者要爭取選票更只能要求加碼,個別的呼籲、警示多流於犬吠火車的噪音,沒人理會。瓦解的代價初期不易感受而忽視,等感受到嚴重而要重建的代價則不是一、二代人所能承受、恢復。

附記 : 

眼鏡蛇效應一詞來自殖民時期印度的逸聞。英國政府計劃要減少眼鏡蛇的數量,因而頒佈法令說每打死一條眼鏡蛇都可以領取賞金。然而印度人為了賞金反而開始養殖 ,問題更加惡化。

全球化、自由化這兩個詞在不同階層有不同的意義。底層只看眼前的福利三頓飯,甚麼全球化、自由化是口號,毫無意義;中產階級的認知是商業貿易、產品外銷全球化、自由化,少關稅壁壘;富有階層得認知意義是資金全球自由化趨利流動投資而不受限制,只享經濟發展果實、不盡義務;那麼在外國投資購置的資產還能算是本國的資產嗎  ? 值得爭議。由意義認知不同,全球化、自由化已受到挑戰,2016美國的總統大選,被稱為是精英與草根的對決,有一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