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美國打壓日本半導體經驗
19世纪20年代,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在《政治經濟學的国民經濟體系》中用“踢開梯子”來形容先進國家對後起國家的技術和經濟壓制。 “這是一種十分尋常的巧妙手法,當一個人已經攀上高峰以後,就會把之前所使用的那個梯子一脚踢開,以免别人跟上來。”
梯子既是後起之秀進步的捷徑,也可能成為隱形的陷阱。一旦發達國家在技術和經濟等領域樹立成功模式,後來者再想要按這種模式發展,往往會在關鍵節點被前者踢掉梯子,從而墜落。
這個思路可以形象生動地詮釋今日的芯片之戰。美國作為芯片技術的發源地,主導者遊戲規則的制定,其他玩家只能唯其馬首是瞻。因此無論聽上去多麼霸道和荒謬,美國在芯片領域的各種“制裁”和“禁令”總是屢屢得手。
後起者始終要牢牢把住梯子,並且保證“補梯子的速度要快過拆梯子的”。當然還有另外一個辦法,就是自己搭梯子,槍先攀頂。
半導體產業鏈的上游是材料和設備,中游是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下游是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各種應用場景。
美國隊於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打壓,除了直接段供高端芯片之外,還在材料、設備、設計和製造端倫番發力。
半導體材料可以分為基本材料、製造材料、封裝材料,具體包含硅晶圓、光刻膠等,目前國產化只占據15%左右,且難以覆蓋核心領域,主要被美日企業壟斷。
半導體設備中,晶圓製造設備投入占比70%以上,分為光刻機、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設備。光刻機決定著晶圓加工的工藝水平。我們常說的28nm、14nm、7nm都是指光刻機能够分辨的最小圖形尺寸,尺寸越小代表晶圓上能切割的芯片樹量越多,集成度和良品率也越高。
光刻機的數十萬個零部件產品,整合了世界各國的頂尖工藝,是集成電路產業皇冠上的明珠,荷蘭ASML佔據了高端光刻機80%以上的市場。
從去年開始,ASML對中芯國際極紫外光刻(EUV)7nm設備擱置交付。盡管今年10月,ASML首席財務官Roger Dassen表示“荷蘭無需獲得美國許可,就能向中國出貨深紫外光刻(DUV)系統”。但從製程範圍來看,DUV只能做到25nm,只有EUV才是進入10nm以内的穩定通行證。
在IC設計的上游環節,EDA軟件和IP授權工具是芯片設計的基石。而EDA軟件基本被Synopsys、Cadence、Mentor Graphics三家公司壟斷,前兩者都是美國公司。
這三家公司都在2019年5月實體清單之後就停止了和華為的合作,不再繼續提供升級服務,僅靠國產軟件很難實現芯片設計的全流程替代。12月4日,英偉達正式宣布以400億美元收購 ARM公司,上層芯片架構供應商也被美國控制,華為的芯片設計更加困難。
IC製造領域最受囑目,台積電在今年9月15日以後就不得為華為設計的芯片進行代工生產。目前中芯國際能够量產的最精細製程是14nm,而華為目前最先進的麒麟9000芯片,采用了5nm的製程工藝,二者之見的技術差距2-3代。
雖然幾個領域的老大都未必是美國人,但美國在半導體產業裏掌握輒幾乎所有核心的環節,在各個細分領域也很少有短板。這決定了美國人有打壓别國的底氣。
2019年,全球排名前5的半導體設備廠商有三家美國企業,分别是應用材料、泛林科技和科天半導體,這三家都是綜合設備供應商,經營產品涵蓋沉積、刻蝕、檢測等幾乎所有半導體製造環節的設備。
阿斯麥(ASML)盡管地處荷蘭,但它最大的兩個股東都是美國公司,且零部件有55%依賴美國進口,受到美國出口管制的限制。
在芯片設計領域,美國獨占榜首。據Trendforce 2019年數據,全球前十大Fabless公司(芯片設計公司)美國占了6家,前三大Fabless公司博通、高通、英偉達全是美國公司。
在芯片製造領域,美國有Intel和格羅方德,掌握著世界最先進的芯片製造工藝。材料領域雖然整體由日本占據領先,但美國的陶氏化學位居世界化工產業第二名,提供光刻膠等多類半導體產業相關的化學品,也在產業鏈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可以說,美國人花70多年時間,為自己在半導體領域搭建了一把最為堅固的“梯子”,這把梯子幫助美國人爬上整個芯片製造業的頂端。站在山頂的美國人,可以看誰不順眼,或者看著誰快爬上來了,就一脚踢開誰家的梯子。
美國人的“梯子”是怎麼搭起來的?
從晶體管、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到個人計算機、移動智能中端、人工智能芯片等,在半導體產業步步攀高的階梯上,幾乎所有重要的創新變革都發生在美國。
1925年,時任AT&T總裁華特·基佛德(Walter Gifford)在美國新澤西州成立了“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爾後更名為貝爾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產生了太空望遠鏡、太陽能電池等許多新發明,而這些重大技術創新大多源自於基礎研究的突破。
匯集了世界各國頂尖科技人才的貝爾實驗室,在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編程論、材料學、現代通信理論等領域都取得了划時代的成就。
1945年,著名物理學家威廉·肖克利回到戰後的貝爾實驗室,帶領固體物理研究小组,研發製造能替代電子管的器件。1947年聖誕節前夕,受到肖克利的場效應理論啟發,他的兩位同事沃爾特·布拉頓和約翰·巴丁用幾條金箔片、一片半導體材料和一個小紙架製成一個模型,可以傳導、放大和開關電流。他們把這一發明稱為“點接触型的鍺晶體管”,標誌著划時代發明——半導體的誕生。
肖克利缺席了最後的實驗過程,因此1948年申請半導體專利時没有他的大名,這令他大為惱火,並立志要做一種與眾不同的晶體管。1950年,肖克利研發出世界第一只PN结型晶體管,直到70年後的今天,我們所用的大多是這種晶體管。
晶體管誕生之初,其應用生態就呈現出多樣性。在貝爾實驗室的研究基礎上,德州儀器於1954年發布了第一個可以量產的结型硅管,具備耐高温、散熱强的特性,一舉成為美國國防軍事領域最主要的硅管供應商。同年德州儀器還推出了第一款便携式的晶體管收音機Regency TR-1,一下子成為爆款,賣出了10萬多台。無論是上流社會的明星貴族,還是工薪階層的一般家庭,少有人能够抵擋得住這款潮流產品的誘惑。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亞克(Steve Wozniak)曾經評價Regency TR-1:“如果没有這項技術,也就没有便携式媒體播放器,今天就不會有iPhone了。”
1954年到1956年,美國是場上共出售了1700萬個鍺晶體管和1100萬個硅晶體管,價值5500萬美元,到了1957年,晶體管的年產量達到了2900萬個。
1946年,全球第一台計算機ENIAC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成功,個頭足足有一間屋子大。12年後IBM公司製作了第一台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直接瘦身到衣櫃大小,但提升了幾百倍的運算速度。
美國在半導體產業初創時期連續奪得世界第一,也與社會資本的大舉進入密切相關。美國硅谷是現代投資業的起源地,洛克定律的發明人阿瑟·洛克創辦的投資公司Davis & Rock是全球最早的風險投資機構,其促成的第一筆資金就給了初創不久的仙童半導體。Intel公司的初創也受惠於洛克和硅谷的風險投資。
此外,美國聯邦政府對半導體的興致也頗為濃厚,從一開始就高度介入半導體產業。正如經濟學家Laura Tyson在1992年所觀察到的:“半導體行業從為擺脫政府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
20世纪50-60年代,美國軍方通過簽訂合同,為半導體企業提供大量採購訂單。據統計,70%以上的半導體研發經費來自政府採購。
基礎研究堅實、應用生態繁榮、聯邦政府庇護、風險資本加持,使得美國半導體產業在初創時構成了良性、可持續的創新循環。他們只需不斷追趕摩爾定律,就可以保持住霸權地位。
將日本人踹下深淵
1976年,日本政府發展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畫(VLSI),撮合日立、NEC、富士通、三菱、東芝五大公司設立VLSI技術研究所,以美國為超越目標,舉國攻堅半導體產業。
這一計畫在早期實施時遇到了重重阻力。日本半導體產業希望得到1500億日元的政府資助,但實際只拿到737億日元,其中只有291億日元來自政府投入。遠遠不及預期的投入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各成員企業士氣低迷,各行其道,難以達成合作。當時參與VLSI計畫的富士通公司原工福安一美回憶:
“那時,大家都有一種被公司遺棄的感覺,而且也没想到最後研製出向IBM挑戰的產品。”
關鍵時刻,日本半導體產業的開山祖師垂井康夫出面做“帶頭大哥”,終於力挽狂瀾。垂井康夫認為,企業首先需要同心協力才能改變日本芯片基礎技術落後的局面,集中力量突破基礎技術後再進行自身產品的研發,才能使日本企業在國際具有競爭力。
在垂井康夫的帶領和鼓舞下,日本半導體產業开始聚合力量,合作效率越來越高。在VLSI計畫實施四年後,日本已經手握千餘件行業專利,各公司的技術能力普遍提高。
1980至1986年,日本企業的半導體產業市場份額由26%上升至45%,而美國企業的半導體市場份額則從61%下滑至43%。與此形成鲜明對比的是,1985年Intel被迫裁員7200餘人,宣布退出DRAM存儲業務。同年,日本NEC成功占據全球半導體廠商銷售收入榜首,甚至計畫購買美國仙童半導體80%的股份。Intel創始人羅伯特·諾伊斯哀嘆:
“美國進入了衰落的進程,如果情况繼續持續下去,硅谷將會成為一片廢墟。”
美國人顯然不會眼睜睜看著自己一手開創的產業就此衰落,随即以雷霆之勢對日本半導體進行了毁滅性打擊。1985年,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向政府訴苦,認為半導體行業的削弱會危害國家安全,引發了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1986年春,美國認定日本存儲芯片傾銷。同年9月,在美國各種重壓之下,日本被迫簽署《美日半導體協議》。協議要求日本停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市場的芯片傾銷,同時向美國開放市場,到1991年外國公司的份額要達到20%。
美國人認為,日本封閉的半導體市場是導致美國半導體競爭力下跌的最重要因素,日本半導體企業在本土壟斷並賺取大量利潤,以支持其技術創新活動。
1987年,美國以外國半導體企業進入日本市場機會不均等和日本在第三國市場傾銷為由,單方面宣布對從日本進口的店子產品徵收100%的懲罰關税。
1991年,日美再次達成了第二次半導體協定,延續前一次協議。至此日本半導體企業的全球市場份額一路狂跌,從1986年的45%跌到2017年的7%,再無此前的競爭力。
在摩爾定律的鞭策下,半導體行業必須追求技術創新的速度。但從日本的遭遇來看,僅僅構建創新循環還不足以维持可持續的造芯體系,還需要由國家統籌,為產業建構應對外部風險和挑戰的護城河。
在將日本人一脚踹下深淵之後,心有餘悸的美國人開始加固自己的“梯子”。
美國人的自我反省
上世紀80年代美國被超越,半導體產業向日本轉移,這個過程中孕育出一種半導體發展的新型模式。
當時美國半導體企業多聚集於硅谷,其發展模式大致是風險資本為創業公司注入資金,創業公司獲得資金支持後,進行持續的技術創新獲得市場,提升公司估值後上市,風現資本賣出股票獲利,然後退出。
這種模式有助於解決半導體企業初創時的資金問題,效率很高,但不利於各個公司之間整合資源,大家都把對方看做同一賽道上的競爭對手。
日本人首先找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國家統籌组建技術共同體,各半導體企業對外競爭,對内合作。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畫整合了日本半導體產學研資源,打破企業間的壁壘,聚集了當時國内半導體最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群人集智集力、在一起規畫未來的發展路線,往往能產生颠覆式的創舉。
如果說美國半導體企業像是一群各有所長的超級英雄,日本半導體產業則像是一群武士為抗擊外敵聚在一起,研習新的武學招式,並且共享經驗。
1982年,美國數十家半導體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结成技術共享聯盟研發DRAM,然而為時已晚,在美國企業剛剛研製出256KB DRAM時,對面日本已經批量上市了。
依托這種技術共同體的模式,半導體產業能够集中優勢資源面向未來布局,攻克的不僅是當下的主流技術,還有未來的新技術。
當時的日立把一整幢樓用於存儲芯片研發,第一層人員研發16KB,第二層人員研發64KB,第三層人員研發256KB。時任Intel生產主管的安迪.格鲁夫沮喪地說:從日本参觀回來的人把形勢描繪得非常嚴峻。”
日本人這種面向未來的研發布局就像是傳說中的三刀流,讓習慣了單手舞刀的硅谷企業毫無招架之力。
經歷挫折後,美國終於認識到突破未來技術的重要性。1984年,《國家研究法案(NCRA)》班布,開始啟動半導體制造技術科研聯合體(Sematech)計畫,國家驅動IBM、TI和HP等十幾家企業聯合成立了SMTRC(半導體製造技術科研戰略聯盟,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onsortium)。
SMTRC位於德克薩斯州的奥斯汀(Austin),經費一半由成員企業提供,另一半由美國國防部高级研究項目局(DARPA)提供,研究成果由各成員企業和美國政府共享。期間共計有700名研發人員参加,每年投入2億美元,主攻IC製造與設備工藝。
除了規模化的投入,精巧的組織設計也推動了共同體的成立。共同體的聚合都需要一個“帶頭大哥”,在日本是垂井康夫,美國人則推出了有著“硅谷之父”盛名的羅伯特·諾伊斯。現在看來,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作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諾伊斯在技術上有能力將各成員不成熟的研發意向,整合成切實可行的研發方案。先後創辦仙童半導體和Intel的經歷,已經讓諾伊斯成長為具有投資和管理意識的企業家,熟悉企業的經營規律。而他“硅谷之父”的地位,足以赢得組織成員們的尊重和信任。
共同體的管理,由企業的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共同負責,防止科研與市場脫節,並定期召開會議,研判產業與技術發展的當下和趨勢,這種高職量的信息資源對於小企業成員是寶貴的財富,實現了最新的信息和技術在行業的擴散共享。
在SMTRC的引領下,美国半導體產業到1993年已經很大程度上恢復了競爭力。1996年,美國實現全球第一塊12寸晶圓的突破,繼續引領集成電路行業。
中國芯片產業的“梯子”
没有一個國家擁有100%完整的芯片全產業鏈。解決現實的卡脖子問題,不能完全靠關起門來搞自主創新。這樣即便造出來,代價也必然巨大,而且還可能誤入歧途。
在各項優惠政策的刺激下,近年来如雨後春笋般涌現的芯片制造項目不僅出現了重複建設的問題,甚至還出現了不少爛尾工程,多個12英寸項目和8英寸項目爆雷。全民造芯的滚滚熱浪裏,需要更多理性規畫,避免不計成本的盲目追趕。
美國在半導體產業初創時期,成功構建的可持續性創新循環或許值得我們借鑒。“可持續”指一種可以長久維持的過程或狀態,這一概念最初被用於環境保護領域,後被廣泛應用於經濟學與社會學。對於半導體企業來說,可持續性發展就是進入“技術創新-產品升級-降低成本-市場應用-企業盈利”的良性循環。
企業先要活下來,才能實現技術的持續突破。2019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數量為1780家,IC設計銷售收入超過3084.9億元,在全球收入中占比10%,但是其中盈利企業僅780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認為,商業成功是檢驗技數創新的唯一標準,成套工藝是芯片技數水平的集中標誌。研究是手段,產業是目的。
新基建的浪潮掀起,人工智能、5G、工業物聯網、新型汽車電子等產業也給集成電路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以人工智能為例,其芯片往往基於某一種特定應用場景進行開發,中國豐富多樣的應用場景,反哺終端企業創造各種獨一無二的解決方案。
擺在中國芯片產業當前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在可持續“造芯”的基礎上,逐步赢得在全球產業分工制衡的能力,並搶先布局未來?
一方面,需要繼續加强基礎研究和培養本土半導體產業人才是根本,這是一個長期持續的工程。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在設計、設備方面的全球合作,而在關鍵的材料和制造工藝環節,重點支持若干團隊進行集中攻關。
當前摩爾定律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界點,芯片製程推進到2nm之後,其它技術路線必然成為產業的突破口,能否在第三代半導體產業中占據主導地位,關鍵是看手中是否掌握領先行業的前瞻性、顛覆性技術。以面向未來的碳基芯片為例,北大教授張志勇、MIT教授Max M.Shulaker等中外多支團隊也都在集中攻關。誰能跑到前面?現在很難說得清楚。
但是提前布局顛覆性技術,也許會幫我們架起一把從背面登山的新雲梯。
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店子產品生產國国、出口國和消費國,龐大的市場仍然是我們最大的优勢。中國的芯片產業,除了要夠建好下游的硬用生態,還要在一些領域做到无可替代。
無可替代的含意,就是要在每個關鍵都有能力搭建自己的梯子,不能被别人踢掉。
**中國的全球化
趕在2020年結束前,中國分別與亞太及歐盟國家簽訂及達成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及《中歐投資協定》(CAI)的協商,這些大手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亞歐一體化的前景,甚至再往前看,一個有別於英國模式與美國模式的中國版全球化前進。
近代的全球化始於英國,美國繼之,但兩個模式存在著基本的不同。
先看英國。英國的全球化一靠帝國主義、二靠殖民主義,手段則由軟、硬兩種實力,分別是貿易與軍事。大約用了一整個19世紀,把英國所轄土地擴張到最大的時候(1920年代)的3400萬平方公里,全球的1/4,號稱日不落國。進入20世紀後,盛極而衰,國際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1982年遠征南半球與阿根廷的福克蘭之戰應是迴光返照;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為英國殖民畫下了句點,也為英國版的全球化落下了帷幕。
美國GDP在1890年代超過英國後,進入21世紀正式快速崛起。美國為現實所限不能翻版殖民主義,改走霸權主義,手段則更為多樣:一、透過1944年的布雷敦森林市體制,建構了全面推動全球化的3個組織(WTO、IMF及世界銀行)、主導確定全球化遊戲規則,並確定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角色,日後更讓美元與黃金脫鉤,享有全球唯一獨占性的印鈔權,是謂「虛實力」;二、以全球最大軍事力量,部署全球,是謂「硬實力」;三、以CIA等全球最大情報及顛覆組織,部署全球,是謂「陰實力」;另外還有「軟實力」,包括英語、好萊塢、美式價值觀及掌控國際話語權的強勢媒體。憑藉此四大實力,美國以一整個20世紀打造了美式帝國,也完成了美國版的全球化。
一如英國,在如日中天時,後繼者美國崛起;美國也是在20世紀末如日中天時,後繼者中國崛起。中國在走過了近代史的發展低潮後,終於在1979年決定「易軌」,從閉關鎖國走向改革開放,跨出了中國版全球化的第一步;一進入21世紀,2001年加入WTO,是中國與全球化的「接軌」,也是中國版全球化的第二步;又20年, 2020年,中國與亞太14個國家簽訂RCEP,與歐盟27個國家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是中國版全球化的第三步,也相當於中國與全球化開始「合軌」了。
與英國模式與美國模式的全球化不同,中國版的全球化既不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也不走霸權主義,走的是王道主義,王道主義的全球化有三個特色:
一、全球化的核心理念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手段上基本排斥硬實力、陰實力、虛實力,更多地憑藉貿易、投資、基礎建設與文化交流;
三、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發展強調由近而遠,循序漸進。
例如先與港、澳、台簽訂CEPA或ECFA,接著與東南亞10國建構10加1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成10加3及RCEP;與此同時,推進《中歐投資協定》,就亞歐大陸而言,可預見已有8個成員及16國正在排隊遞交申請加入的「上海合作組織」會是下一個突破點,往更遠看,則是在納入了非洲後的「世界島」。
世道輪替,與時俱進,全球化亦然。( 20200108 石齊平 )
**中國貴人連連
對貴人懷念特別多 !
過去40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爆炸式增長,除了中國本身方方面面的努力,還得益於三個貴人的大力相助,川普應是其中之一。
從頭說起,第一個肯定是季辛吉。這位在1970年代擔任美國尼克森總統策士的大戰略家,若非他的建議,拉攏中國與美國聯手對付蘇聯,最終鬥垮蘇聯,中國的處境是以一貧弱之國同時面對美、蘇兩強,戰略形勢之惡劣不問可知。不僅如此,美國戰略的調整,讓中國終於有機會接觸並認識到了「邪惡的資本主義」真相,間接為中國下定決心換一條路,走上市場經濟,進一步與全球化接軌,並最終在全球化中大放異彩,提供了關鍵的機緣。就這兩條,其一解危,其二助強,使季辛吉在中國從崛起到復興的歷史偉業中位居貴人之首。
第二個是賓拉登。中國改革開放甫一進入新世紀,2000年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已從1979年的第15位躍升到第6位,這樣的速度,想必引起了當時美國新保守主義集團的警惕,開始將中國列為僅次於「邪惡軸心(伊朗、伊拉克、朝鮮)」之後,必須加以打擊的對象,但人算不如天算,賓拉登主導的911事件迫使美國先打了兩場(阿富汗、伊拉克)元氣大傷的反恐戰爭。
且禍不單行,2008年又遭逢世紀金融海嘯,美國綜合國力大受斲傷,直到2009年歐巴馬上台才回過神來,發覺中國業已坐大,趕忙發出重返亞太戰略全力遏制中國,但由於美國國力已在下行,力道不足,效果不彰。而中國則在習近平2013年上台之後,厲行反腐,整飭軍紀,強化軍備,完善國家治理,早非吳下阿蒙。待川普上台之後,才終於發覺美國已犯下了嚴重的戰略誤判,美國業已錯失了對付中國的最佳時間窗口,而這一切中國得飲水思源,感謝「貴人」賓拉登。
所以排下來,川普算是第三個。首先,川普對中國的第一個貢獻,是把中國最強大的對手美利堅合眾國幾乎搗成了個「美利堅分眾國」。當然在他的蠱惑下,當下美國朝野的反中意識是高度一致的,但有心不等於有力。第二,川普還有本事羞辱一眾盟友,把整個西方陣營搗得潰不成軍,輪值G7作東,竟然成不了局。第三,在川普領導下,美國也失去了道德高地。美國正在從被世人敬畏的國家轉變為被世人鄙夷的國家。
第四,才是馬凱碩強調的,在新冠疫情和族群暴動下凸顯的國家治理能力,竟然可以跟中國呈現出那麼大的反差。
第五,為了遏制中國,川普粗暴地採取了全面「斷鏈」手段,歷史或將證明,這將是他為美國犯下的最大錯誤,中國極有可能在斷鏈中置之死地而後生,走出一條完全不受制於美國、甚至到頭來還會超越美國的新鏈,這恐怕是一個更大的戰略誤判。
貴人再而三出現,只能說這是中國出運了。
**中華民國的光點快消失了
「黑鷹光點消失了!」去年1月2日早,空軍松山指揮部剛飛出去的專機訊號消失,大家心中一凜。看了很多人回憶參謀總長沈一鳴,確實令人難過,都說他是:「難得一見隨和又親切的好長官!」
「黑貓的光點消失了!」民國54年1月10號晚8點多,國防部副部長蔣經國臨時到空總戰情室,當正在接受參謀長簡報時,桃園基地指揮室U-2隊長楊世駒電話來報:「監鳥(Bird Watcher)接收的訊號消失,飛機失去聯絡!」
張立義在包頭被薩姆2號飛彈擊落,黑貓一人的他跳傘生還,而55年後的黑鷹卻死傷慘重,13人中8人隕命。
張立義說,從那天開始他展開了新的人生。國府給他和前面被打下的葉常棣,在碧潭空軍公墓立了衣冠塚,而他們卻在大陸活得好好的。葉常棣後被問說:「國民黨和共產黨那個對你們比較好?」葉說:「共產黨!」張立義在大陸一直沒再婚,使他的故事更增傳奇。
有人在懷念沈一鳴中,怪出事是正駕駛飛行不當,當然,立刻有人來說死者為大,這樣講不厚道。但正如報紙說的:「初步調查報告已經說得相當清楚,只是沒有指名道姓而已。這是標準的人為疏失,錯誤程度雖不像5年前2月4日,復興航空關錯引擎掉在基隆河那麼扯,但該客機先前是發生機械故障,而黑鷹撞在烏來山區,從頭到尾功能都正常。」事後有多名軍官遭受懲處,但原因軍方是一筆帶過,因為講白了,就不好造神了。
我當時就說,為這種誤失頒發「青天白日勳章」是逾格不對的,沈一鳴如果在世也一定反對。以前參謀總長受頒此勳的只有彭孟緝一人,碧潭空軍公墓前的碑文「氣塞蒼冥」就是他題的字。
民國54年7月,當彭調總統府參軍長時,總統蔣介石召見面諭:「為表揚汝於參謀總長9年任內,對國軍頗有貢獻,及處理台灣228事變,卓著功勳,特授汝青天白日勳章,由蔣部長經國代授。」
228事變後,白崇禧來台宣慰,報蔣說:「高、基、澎三要塞司令,鎮壓最為得力。」對彭孟緝備極嘉讚,許為模範軍人,認為他沒聽陳儀長官要求和平解決之令,「擇善固執到底而削平全省大亂,誠功不可沒。」
白崇禧本來向蔣推薦一同來台的吳石:「至警備總司令人選,職意仍以閔籍人士充任,較易融洽。查本部史料局中將局長吳石,籍隸閔侯,學資俱深,以之充任警備司令一職,確為適當人選。伏祈裁奪為禱。」待考察台灣完後,才決定用彭孟緝。吳石後以通共罪被處決,若照白的初議,歷史可能改寫。
可歷史發展到今天,中天烏雲密佈,國家認同逆反,功過忠奸顛倒。青山有幸埋忠骨,五指山卻不幸蒙塵。現在令人嘆息的倒是,中華民國的光點已快消失了。
( 郭冠英20210108 )
**20210106美式"民主"已死 ( 16國會山莊暴亂事件 )
“槍在手,跟我走,進國會,當總統”、“這把椅子歸我了”,自1814年加拿大民兵襲擊並占領縱火,兩百多年後,美國國會大厦再一次被民兵攻陷。同樣是炮打國會山莊,兩者差異是,前者有外來成分,今日則是全內在因素。
2021年元月6日,美國國會進行總統選舉最後認證。在川普公開演說不承認敗選之後不久,響應美國總統川普號召的支持者---保皇黨,今天衝入國會大廈" 勤王",阻礙總統大選結果認證,世界各國目睹最強大民主國家的心臟遭憤怒群眾攻佔,驚愕且不敢相信華府會上演這種想都沒想過的鬧劇場景。在中東飽受美國顏色革命之苦的黎巴嫩駐外交官就寫了一則“神評論”: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在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入侵美國,並從美國国暴政的手中解放美國。巴西媒體說得更加幽默:“這是美洲大陸第一次没有美國大使館参與的政變企圖。"
當天有數以萬計的保皇黨群眾湧入華府,群眾突破警察的封鎖線衝入國會,占領議堂,導致國會議事中斷,副總統和國會議員被迫撤離。經過暴力施壓、武力逮捕、死亡威脅等多種方式,美政府安保部們成功平息了這一場類準政變的平民革命。在這個過程中,已知有5人死亡,包括1位在進入國會過程中被警察射殺的女性。事件發生後,美國參議員民主黨領袖舒默說:「元月6日會在歷史上留下永遠的惡名」。【美國立法先賢擔心的民主就是"暴民"政治憂慮,獲得驗證。】
看到這裏不禁讓人感慨,美國不是民主燈塔嗎?怎麼現在都需要“重建民主”了?其實,美國政治精英自己都認識到,亂到這種程度,還哪裡有什麼民主可言?曾經的民主燈塔,如今早已塌台崩潰,不再發光!川普上台時聲稱要讓美國再次偉大,那說明4年前美國已經不再偉大;4年後,拜登則說要重建美國民主,這說明美國已經不再民主。或者說美國本質上從來就不是一個民主國家。民主只是對內外欺騙的幌子。
事件的根源來自一個懷疑,就是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發生大規模的舞弊,讓民主黨的候選人拜登當選。到底有沒有大規模舞弊?理論上有兩個可能,一個是有,一個是沒有。如果是前者,表示在美國現行的選舉制度之下,政黨可以舞弊,而且其規模可以大到讓本來可以連任的總統無法連任。果真如此的話,可以說美國的民主已經死亡了,所以這是民主的災難。
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沒有大規模的舞弊。但是經由川普總統的傳播,美國有這麼多的人懷疑有舞弊,包含本次國會認證選舉結果時提出異議的100多位共和黨眾議員,和1打的共和黨參議員,更不用說那些到華府示威並衝進國會殿堂的人,還有其他數以千萬計的川普支持者。這些人無法接受選舉的結果,不承認拜登當選總統的正當性,也將是民主的重大災難。所以無論大規模舞弊存不存在,元月6日的事件,都在美國的民主史上留下永遠的烙印,構成永遠的傷害。
據了解,美國國會被侵入者占領,上次發生在1814年,而且是因為英國軍隊攻進美國首府。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國會是何其莊嚴的聖殿,有誰可以想像到,會有群眾用暴力的手段入侵國會,而且其理由是懷疑選舉的結果?這代表了即使在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民主本身也是脆弱的。民主不是銅牆鐵壁,而是必須隨時受到捍衛的溫室鮮花;沒有受到保護,就有可能夭折。
川普的支持者,多數來自鄉村。於月前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跟剛剛完成的喬治亞州第二輪參議員選舉,投票型態如出一轍,多數鄉村的人支持川普,支持共和黨,多數都市與郊區的人支持民主黨。把這次喬治亞州參議員選舉的分郡地圖,按照支持共和黨(紅色)與支持民主黨(藍色)的顏色來看,非常清楚可以看出,幾乎所有民主黨支持者都在該州4大都市及其郊區;在其他所有區域,幾乎所有的鄉村地區,全部都是紅色。喬治亞州如此,其他州亦然。
進京勤王”是對美國不好,民主黨完全執政,失去制衡,則是對世界不好。顏色革命將再次風起。民主黨這次能够掌控參議院,是靠喬州黑人的高投票率得來的。這恰恰是很多美國白人危機感及一些美國精英與戰略大師們最害怕的地方。據估算,美國白人在2050年也將變成少數族裔,在一人一票的美國,這讓美國白人感到了嚴重的生存危機。
如今美國之所以如此分裂,是美國人的日子不太好過了。早年他们通過暴力掠奪、殖民等方式聚集了大量才富,日子過得非常滋潤;後來她們又搞全球化,通過占據產業鏈頂端來攫取最豐富利潤,日子過得也非常好。但如今,所有這些方式都不太行了,日子慢慢過得緊巴的他們,就開始各種搞事。
於是他們排斥移民,希望將更多福利留给白人;希望制造業回歸,貸給美國人更多就業機會;打壓它國的科技崛起,企圖繼續讓自己讀霸全球產業鏈頂端…,他們最懷念的是冷戰黄金穗月,那見證了美国無上榮光與最為富裕的生活。
所以說,川普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美國時代的必然,他不過是美國時代下被推舉出來的一位代表;川普的行為,也不是川普的個人意願,他所有的行動與言論,不過是代表著非常多美國人的内心真實想法。
最近美國有幾位經濟學者出了一本新書,書名為《絕望之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分析為什麼近年來,美國人的平均壽命沒有隨著所得的增加而延長,反而愈來愈短。他們把人民依照有無受過大專或以上教育,分成高低學歷兩群。發現高學歷者的平均壽命穩定,但低學歷者的平均壽命快速下降,而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吃藥過量,第二是酗酒,第三是自殺。美國中低階層民眾的情況就是這麼悲慘。也就是說,美國人民壽命的下降,是因為人們生活痛苦,而用種種方法來殘害或結束自己的生命。
美國各族裔死亡曲線,其他有色人種族裔的死亡率在1990年~2015年間不斷下降。而白人的死亡率不僅没有下降,反而還在逐年上升!在這種情况下,以白人至上主義的民粹勢力在美国空前高漲,而憑着鼓吹讓美國(白人)再次偉大的川普,被他們一手送入白宫。
也就是說,川普是一面精神旗幟,他的背後是日漸擴大的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的白人群體。這是川普最大的政治資本。就好比對三國時期袁绍的評價:色厲胆薄,好謀無斷;剛愎自用,任人唯親;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風水輪流轉,今日到你家!終於,美國也要享受到他們曾經在其他國家做的惡了。與他國暴亂美國在幕後支持不同,美國的暴亂完全是自己内部的矛盾爆發,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是由現任總統川普領導和指揮的一次暴亂。美國的民主燈塔如今不是不亮了,是直接倒了!拜登——“敗燈”,選個接棒的名字都不吉利啊!
**傳統基金會的文章 :《美國是共和國,而不是民主國家》文章說:
有66名傳統基金會的成員進了川普政府。傳統基金會和川普的關系密切到什麼程度?
在過去四年裏面,傳統基金會完全附和了川普的各種說法,包括川普的陰謀論說法,比如說川普常期宣傳在美國有一個“影子政府”,“深層政府”,所謂的“Deep State”,這各陰謀集團是精英派控制的,且對大眾隱瞞,他們可以創造法律,控制政府部門乃至於軍隊,對很多法律都有豁免權。
“深層政府”構成一個金字塔式結構,其基座包括銀行,商業組織,軍事,政治,教育,媒體,宗教,情報機構,醫藥集團,犯罪組織等等,金字塔尖的是一群從來没有公開露面的真正操控者,他們控制著所有的一切,乃至於美國總統。
因此川普當年的口號就是:排乾沼澤,把這些深層政府的人給驅逐出去。而傳統基金會居然在官方網站上附和了川普的陰謀論,也寫了“加入總統,排乾沼澤”。
傳統基金會的文章 :《美國是共和國,而不是民主國家》文章說:
“美國是一個共和國,而不是一個純粹的民主國家。因此,現在以更多平等的名義削弱我們共和黨的習俗和制度的努力,與美國的開國元老們,為保護我們的國家免受民主黨多數派,潛在的過分行為所作的努力背道而馳。
美國的共和主義和它所帶來的有序自由是建立在聯邦黨人認識到的基礎之上的,即社會的非多數主義部分對社會的福利做出了合理的貢獻,而維護這些貢獻是政治公正的標誌。
但是,我們這個混合共和國所創造的谨慎平衡受到平等主義的威脅,這種平等主義破壞了鞏固我們政治自由的社會、家庭、宗教和經濟上的驅别和不平等。維護我們珍視的共和自由,需要緩和平等主義的熱情,緩和對完美公正民主的希望。”
這些話翻譯過來就是:市場應當是自由的,社會應當是自由的,不平等就不平等,富的本來就應該更富,窮的本來就應該更窮,不要去追求平等,因維本就不平等。看來傳統基金金會是没有變,還是堅持那套“小政府,大市場,自由經濟”的那一套。
**美國私有制之歷史因素
美國本身就是私人部門建立的,早期移民到美洲大陸的人是公司的雇員,比如说維吉利亞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而賓夕法尼亞就乾脆是一個人建立的,叫威廉佩恩,一個貴格會教徒,之所以能獲得賓夕法尼亞,是因为英國國王欠他父親的錢,賓夕法尼亞是被英國國王抵押给他們家的。
然後慢慢發展,一開始有了州,開始提供州的公共安全,然後獨立戰爭促成了美國聯邦政府的誕生、聯邦軍隊的誕生,聯邦開始提供國家的公共安全。
而美國警察系統,一開始只是所謂的巡邏隊,也是基層自發组建的,和當年中國“皇權不下鄉”時代差不多,一直到1838年,才出現了第一批有組織的公共資助的專業全職警察,而今天的美國警察系统之複雜,令人咂舌。
甚至連貨幣都一樣,早期的美國没有法定的美元,而是完全的自由競爭,任何公司只要有了印刷機就可以印钞,導致美國貨幣極度的混亂,在南北戰爭時期,據《芝加哥論壇報》統計,全美有1395家銀行,每個银行都發行貨幣,當時在美國一共有8370種貨幣在運行。
是林肯總統的财政部長蔡斯,為解決戰爭費用問題,才建立了國家特許銀行制度,把印鈔全從私人部門拿過來,又經歷了不斷的折騰,尤其是19世紀末美國每隔三年就來一次的金融危機,才最終誕生了美國的央行:美聯儲。
從歷史發展規律來看,但凡提供公共產品的部門,無論起初是私人的還是國家的,最後都會變成國家提供。類似於學校,醫院,這類的公共產品的組織,遲早都是要被國有化的,無論中美,翻看美國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政府部門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的歷史,而在政府部門提供公共產品的過程中,私人部門的業務會慢慢被壓縮。
其核心原因在於:民眾的基礎需求是不斷的提高的,而私人部門提供的公共產品的服務却不是惠及全民的,這和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是直接抵觸的。
這個世界是窮人多還是富人多?
當然瓊人多,瓊人拿到選票,自然希望改進這一點,而改進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公有化。因此張嘴閉嘴提民主的,基本上是美國左派,民主黨那一波人,張嘴閉嘴提自由的,基本上是美國右派,共和黨那一波人。
從這各角度上說,傳統基金會的文章 :《美國是共和國,而不是民主國家》,完全是其保守派立場所致。大學,醫院之類的,即便是在美國也遲早會公有化,市政建設,鐵路,港口,碼頭,城市公共交通之類的,遲早也會公有化。
**伊朗的刀為何揮向韓國?
1月4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在霍姆茲海峽扣押了一艘名叫“韓國化學”的韓國油輪,以及20名船員。
伊朗理由:韓國油輪攜帶了7200噸石油化工原料,違反了伊朗的環保條例。但這個理由太哈哈。伊朗此舉,環保只是藉口,真是目的是瞅准機會向韓國揮刀。因為伊朗已經告訴韓國,想要船可以,拿70億美金來贖。這是環保?鬼都不信!
這件事讓韓國很沒面子,立即派遣“崔瑩”號驅逐艦前往霍姆茲海峽,要求伊朗放人、放船並且道歉。
“崔瑩”號驅逐艦滿載排水量接近6000噸,最大航速32節,攜帶8枚“魚叉”反艦導彈、8枚“天龍”巡航導彈、32枚中程與21枚近程防空導彈。理論上來說,“崔瑩”號驅逐艦比伊朗海軍的任何一艘軍艦都要強大(伊朗最大的軍艦隻有2000噸排水量);但韓國僅憑一艘驅逐艦就想讓伊朗認錯,很難。
伊朗雖然海軍不怎樣,大大小小的船隻卻不少,還有陸基導彈支持;面對美國核動力航母與核潛艇可能沒什麼辦法,但不至於被一艘驅逐艦嚇倒。
不禁納悶,伊朗要當山大王麼?當然也不是,這是伊朗的一種博弈策略。
由於被美國制與以色列針對伊朗手裡的牌並不多,霍姆茲海峽是其中之一。霍姆茲海峽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國家之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近代以來,霍姆茲海峽先後成為英國、荷蘭、法國、俄國等列強博弈之場所。
美國成為霸主之後,也圍繞霍姆茲海峽重點佈局,五艦隊司令部就設置在霍姆茲海峽旁邊的巴林。大家之所以這麼看重霍姆茲海峽,是因為它有一個響亮霸氣的綽號,叫世界油閥。
什麼意思呢?因為霍姆茲海峽西鏈波斯灣、東接阿曼灣,是波斯灣石油向外運輸的必經之地。各國油船去波斯灣買油,都得從那裡經過。
海峽南岸就是阿曼,主體是阿拉伯人。阿聯酋、卡塔爾、巴林、沙特等石油國都在旁邊。海峽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靠近伊朗一側有格甚姆島與霍姆茲島等島嶼。
如果從地緣角度看,海峽南岸的阿拉伯人與北岸的波斯人,控制了世界石油的咽喉。中東以外的世界大國,要麼和南岸的阿拉伯人合作,要麼與北岸的波斯人合作。
理論上來說,和北岸的波斯人合作更為簡單一些。因為波斯人只有伊朗一個國家;南岸的阿拉伯人有多個國家,協調起來比較麻煩。美國最初也在伊朗放了很多籌碼。巴列維王朝時代,美國和伊朗好得穿一條褲子。在美國的支持下,伊朗空軍曾經是波斯灣一霸。F14雄貓戰機除了美國空軍,只有伊朗空軍裝備過。
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勝利之後,採取“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自我孤立方針,讓美國在伊朗數十年的投資打了水漂。此後伊朗和美國就變得水火不容。過去40多年,美國經歷了卡特、雷根、老布希、克林頓、小布希、奧巴馬、特朗普8位總統;雖然派別不同,政見不同,但都在中東以伊朗為中心做針對性的戰略佈局。
經過40年如一日的戰略佈局,美國的軍事基地已經把伊朗三面包圍。伊朗周圍唯一堪稱安全的戰略空間,只有里海對岸的俄羅斯。
過去兩三年,伊朗承受了來自美國與以色列的巨大壓力。伊斯蘭革命衛隊的精銳部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少將,伊朗首席核科學家法赫里扎德,先後被襲殺。
既然伊朗的壓力主要來自美國和以色列,這次為什麼向韓國揮刀?答案,有兩個。
答案一,韓國是美國的盟友,幹事情和美國步調一致。為打擊伊朗經濟命脈,美國一直制裁伊朗石油工業,對伊朗的原油實施禁運。大多數航運公司和石油買家都停止了與伊朗的業務往來。然而《華爾街日報》聲稱,伊朗為尋求出路,石油打折賣。
韓國是買家之一,從伊朗進口石油販賣,賺差價。伊朗把收益存在韓國銀行,總額大約70億美元。2018年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對伊朗石油實施全球禁運。伊朗存在韓國銀行的那筆資金慘遭凍結。那筆錢對財政緊張的伊朗來說,並不是小數目。
按照當今國際局勢,美國一時片刻不會對伊朗解禁,缺錢的伊朗很難通過正常途徑拿回那筆錢。於是就有了這次伊朗扣押韓國的油輪,索要70億美元的贖金,主要目的就是把那筆在韓國被凍結的資金要回來。但錢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由。
答案二,博弈思維。
要知道霍姆茲海峽是著名的國際航道。伊朗在那裡扣押往來船隻,很容易遭遇制裁。大國船隻,伊朗不敢動。之所以選擇韓國,除了想要那筆被凍結的70億美金之外,還因為韓國是軟柿子。
畢竟韓國遠離波斯灣,本身沒有實力對伊朗形成實質性威脅。韓國軍隊指揮權在美國手上,軍事層面嚴重依賴美軍。但現在美國政治內鬥:特朗普的支持者在橫衝直撞,拜登尚未上台。這種時候,美軍很難對韓國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伊朗就利用這個時間窗口,強行扣押韓國船隻,相當於用土霸王的思維追債。這個思路類似於1962年,中國利用古巴核導彈危機出手教訓印度。
同時在另一方面,伊朗也想通過這次扣押韓國船隻的方式告訴美國盟友,不要跟隨美國來制裁自己,否則後果自負。這個思路,借鑒了中國對澳大利亞的貿易戰。伊朗能否達到目的,要看韓國是否配合。
04 韓國選擇
如果韓國配合,會這麼操作:給伊朗70億美金,把船隻和船員贖回來;開動媒體把伊朗罵一頓,同時宣布伊朗被韓國銀行凍結的那70億美金,沒收充公。如此一來,伊朗拿到了那筆錢;而韓國可以把自己說得高風亮節(付錢從流氓手中贖回自己的國民,體現出國家對國民的關愛)。
但韓國大概率不會這麼做,原因大致有三個。
原因一,朝鮮戰爭之後,韓國一直把自己牢牢綁在美國的戰車上。韓國經濟騰飛,離不開美國的資金、技術與市場。所以韓國把軍事指揮權交給美國,關鍵時刻總是站在美國一方。
原因二,精神層面,韓國受不了類似的妥協。由於歷史上一直是藩屬國,韓國一直強調自身的獨立性。韓國雖小(人口與面積,都和浙江類似),但總自稱大韓民國。而且韓國人很善於展示自己的血性。如果韓國妥協了,那相當於間接承認自己是“軟柿子”,以後在國際上沒法混了。
原因三,現實利益層面不允許。如果韓國這次妥協,那相當於告訴世界,扣押韓國人可以拿贖金。要知道離霍姆茲海峽不遠處,就是索馬里海盜出沒之地;他們看到韓國人會眼睛發光的。
這三個原因決定,韓國祇能選擇亮劍,趕緊把“崔瑩”號驅逐艦派往波斯灣。
當然韓國也沒指望“崔瑩”號解決問題,而是做一個姿態。畢竟波斯灣的老大,既不是南岸的阿拉伯人,也不是北岸的波斯人,而是美國第五艦隊與周邊密密麻麻的陸軍基地。
韓國派出“崔瑩”號也相當於給美國一個信號:老大你看著辦吧,這個問題不解決,會讓小弟們寒心的。
美國現在當然沒心思管小弟。但1月20號拜登上台之後,如何處理“韓國化學”號,將是觀察美國在中東戰略的風向標。
拜登選擇之一:奧巴馬模式,重回伊朗核協議,與伊朗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韓國會解凍伊朗那筆70億美金的資金;伊朗宣布“韓國化學號”環保合格。
拜登選擇之二:繼續特朗普模式,極限施壓,時不時搞襲殺,再用口水淹沒波斯灣。——韓國會選擇中俄做第三方調解人,暗中利益互換;伊朗放船放人。
拜登選擇之三:小布希模式,開幹。——涉事各方,那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韓國" 軟柿子 ",依賴美國...,這一切放在台灣身上也適用。前幾年台灣在那些海域發生的解救人質案件也頗為類似。現在看起來,因為有對岸大哥在,伊朗大概率不會劫持台灣的輸油輪,但問題的本質依然存在。
五胡亂美的一幕
美國,已經拿到了中國魏晉的劇本,接著是南北朝16國。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害怕被權臣司馬昭廢絀,便對親信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随後親自駕車帶領奴僕出宫,向司馬昭奪權。結果剛出宫門便遇到大臣賈充,賈充又對親信成濟說:“司馬公養你們多年,就是為了今天,衝吧。”成濟衝出去,一槍刺死曹髦。
川普和曹髦的命運多相似啊。
拜登背後的勢力,不就是權傾天下的司馬昭?幕後策畫的佩洛西是賈充,至於推特等互聯網公司,則是殺出川普的成濟。皇帝造反事件之後,司馬家族和盟友的實力大增,3年後出兵滅蜀,以軍功換來加冕的資格,再過 2年司馬家族改朝換代。
整個改朝換代的過程,基本没有流血,因為司馬家族用封官許願的手段,暫時穩住權貴集團,保證了上流社會的和諧。但是平靜的水面下暗流汹湧。
由於經過多年戰爭,漢族人口急遽減少,朝廷為了增加勞動力,大開移民之門,招募邊境的胡人到中原工作。随著胡人越来越多,胡漢人口比例逐渐缩小,有的地方甚至達到3:2的程度。漢族没有人口優勢便失去話語權,胡人有了人口優勢又在爭取話語權,結果就是胡漢矛盾激化。
有個叫江統的人發現問題,寫了一篇《徙戎令》,希望引起高層重视,把胡人遷回老家,讓漢人重新成為为中原的主體民族。但是没人重視。
川普修建墨西哥邊境牆,不也是類似的考慮媽?结果呢,誰在乎?反而是民主黨為了選票,不停的討好少數族裔,給美國的種族矛盾火上澆油。據美國調查機構統計,2006年的美國白人占總人口的74%,而2019年美國15歲以下的白人占總人口的49.9%,時間越往後,對美國白人越不利。再過幾十年,美國就没有主體民族了。
**說美國拿到魏晉的劇本,没錯吧?
如果說中國魏晉的底層漢人不受重視,胡人更是典型的奴隸階層,那麼現代美國的底層红脖子已被封殺,少數族裔的地位又能提高多少?民主黨在乎的只是少数族裔的選票,根本不關心他們的死活。
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想必能猜到。
中國魏晉的胡人因為人口優勢,發動造反佔爭奪取話語權,底層漢人不甘心被權貴壓迫,也順應時代潮流,加入胡人的造反隊伍。這件大事叫做五胡亂華。一拖就是四百年。美國建國迄今不過240餘年 ! 亂的時間長呢 !
當在美國種族比例改變的時候,美國的人口結構和社會文化,肯定會發生改變,而占人口多數的拉丁裔和非裔,也會站出來爭奪話語權。那些淪為底層的美國红脖子,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極有可能加入少數族裔的奪權運動。美國“五胡亂美”就要來了。階級矛盾+種族矛盾,才是美國的結構性矛盾。
**中美脱鈎之日,就是美帝崩潰之時
1776年,一群英國人不滿英國的税收體系,脱離英國獨立建國。
如日中天的英國對美國進行了全面封鎖,受英國的影響或脅迫,大多數歐洲國家都不敢跟美國進行貿易,而此時,美國還僅僅只有北美大陸的一小塊地方,西班牙直接不讓美國船只通行密西西比河口,美國寸步難行。除了法國因為與英國處於敵對關系,美國基本上没人搭理。
没有資源、没有資本、没有商業、没有朋友。創業階段的美國困難重重、四面楚歌,經濟難以發展。在最緊張的關頭,美國想到了萬里之外大洋彼岸的中國,1784年2月22日,43名船員帶著滿載美國人希望的一艘帆船駛向中國。為了博得中國人的好感,帆船名為「中國皇后號」。
整整6個月後,中國皇后號沿珠江進入黄埔港,鳴炮13響代表美國的13個州的敬意正式進入中國的視線。中國江面上第一次升起了星條旗。因旗幟將美國稱為「花旗國」,中國海關官員根本不知道有美國這個國家,最後以「英國」的名義登記入境。
在完成登記手續後,中國海關送來了牛、酒和麵粉作為禮物,美國人受寵若驚,感激不已,就和感恩節銘記印第安人對它們的幫助一樣。4個月後,美國船員在中國過完聖誕節,中國皇后號帶著茶葉、瓷器和大量絲綢、象牙扇和工藝品起程返航。
中國皇后號返國後,所帶物品被物資匱乏的美國人搶購一空,連華盛頓也買了許多瓷器。美國遂聘請策畫這次遠航貿易的人為商務部長。
中美貿易,是美國開啟國際貿易並開始逐漸崛起的一個重要信號,中國產品的暢銷讓美國人驚喜不已。但是,馬上美國人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美國人喜歡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但是美國人能賣給中國什麼?
在1000多年的時間裏,中國工匠技術領先全球,瓷器、茶葉、絲綢等中國商品是歐洲人己乎唯一認定的奢侈品,只有歐洲的皇室和貴族才配享用中國的瓷器與絲綢,這些瓷器、茶葉、絲綢進入歐洲各國,最好的留給皇室,剩下的由貴族高價競拍。
可美國有啥特產呢?根據記錄,最早美國到中國的商船帶來的是人参、毛皮、羽纱、鉛、棉花、胡椒…..這些東西是否受歡迎好賣,結果可想而知。從一開始,中美貿易就處於嚴重的逆差之中,更嚴重的是美國根本没有那麼多白銀購買這些產品。
但從1805年開始,美國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從土耳其進口鴉到中國販售。在整個鴉片戰爭前後,美國占鴉片貿易總量的10%-15%,剩下的份額是英國人的。雖然份額很小,但以19世纪初美國的經濟體量,這已足够美國人完成工業化的原始積累。1859年,美國在鴉片貿易中占到了1/3的份額。
所以,在英國和清政府簽署南京條約後,美國人迫不及待的尾随而至,簽署了望厦條約,用槍炮打開了國門,加大了對中國鴉片的輸入,貿易份額不斷提升。印象中,好像只有英國販賣鴉片,實際上當時的列強都向中國販售鴉片。
鴉片貿易扶植了美國的最早一批富豪,帶來的利潤快速投入到了美國的早期建設如橋梁、鐵路、工廠之中,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繁荣。可以說,没有鸦片貿易的原始積累,美國的工業積累根本無法開展。
中國今天的工業化進程,是自己埋頭苦幹出來的;美國的進程,是靠鴉片毒害來的;時間已經過去了200年,歷史再次來到了命運交會的路口。
1949年,中國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經過幾十年的埋頭苦幹,到了今天,中國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在歷史中本來的位置,已經是超過13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更是全球的最大出口國。
中國给全球做了兩方面的核心貢獻 : 一是物美價優的中國製造,讓全世界消費者共享美好生活;二是提供可復制的中國的發展模式,即要想富先修路,幫助多個國家開展基建,優化商業環境,讓多個國家走上了發展的正軌。
今天什麼是中國製造的代表領域,是中國機電產品,在2019年出口10.06萬億元,占出口總額的58.4%;而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科技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太陽能電池、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金屬加工機床、汽車整車等產品出口成為了中國製造的代表。2020年,中國貿易再次逆勢上揚,機電產品平均出口份額59.3%,代表中國科技實力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份額29.9%。
現在,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在普通人的家中,無論是家具、家電、服裝、手機等中國製造已經無處不在,悄無聲息的融入了所有人的生活中。
2020年的中國貿易與製造,是中國文化對比西方疫情期間「要錢不要人」叢林法則的偉大勝利,也證明了中國是唯一一個有能力大規模增產,满足跡電和醫療等商品需求激增的國家。再次展現了「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的樸素真理。
那美國呢,美國給世界貢獻了什麼?
美國是全球第一的進口、貿易逆差國。2019年,美國貿易逆差6168億美元。2020年貿易逆差再度狂飆,2020年11月單月達到了68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在2020年前11個月中對中國貿易逆差额高達2870億美元。6168億美元是什麼概念?
在兩百年前,全球没有國際貨幣,人類只能用白銀黄金的貴金屬來進行等價交易。而貴金屬是非常稀缺的,人類文明到現在發展5000年,黄金的總開採量是16.65萬噸黄金。根據今天黄金的交易價格,1頓黄金等於0.578億美元,所有黄金值9.62萬億美元。把開采的黄金,全部送給美國,大约15年全部虧完!這還不算美國僅在2020年就增發了近6萬億國債。
200年前美國的外掛是鴉片,200年後美國的外掛是美元。美國没有東西和全球做交易,他們也不願意做製造,80%的人都在搞虛擬經濟,他們寧願吃低保也不幹活,全球人民創造的财富,被他們用綠紙片就買走了。如果美國不是寄生蟲,誰會是寄生蟲?
美國有什麼生產品?
在國際貿易中,一定是需要等價物品進行交換,國家没有絕對優勢,也需要找到自己相對優勢的產品。美國現在大部分人才集中在華爾街琢磨怎麼開動印刷機,用綠纸片換他國的財富。仔細想一想,美國究竟還剩下什麼產品給世界?
芯片,除了芯片呢?還能想到啥?美國科技領先,它能给人類提供什麼?
第一項,美國在軍工上的優勢無與倫比,在殺人的技術上領先全球,其軍費超過2-10名的總和。全球最大的十家軍工企業,美國七家,洛馬、通用、雷神、波音一個比一個强悍,年收入都是數百億美元級。最近的10年,美國每年的軍火貿易達到2000-3000億美元左右,如果全球没有戰爭,軍火賣不出去,美國更是虧得底褲都要拿出去當掉。當然,美國的最高科技是不賣的。
殺人,是美國給全球的第一大貢獻,如果世界真有和平之日,就是美帝的末日。
第二項,美國在基礎科技的研發上具備長期的積累優勢,如軟件的設計與研發、在服務器、芯片的製造與創新上,中國至少還需要5-15年的時間趕上;
第三項,美國在航天航空科技上有强大的優勢,在1962年就實線了載人登月工程,在1972年實現了6次登月,遠遠領先中國。
以上三項,都是我們所熟悉的,那我們經常說美國的科技領先全球,還有那些是能够给人用和生活相關,我們生活上能感受到的?美國的科技和中國科技從來走的路是不一樣的。
中國的科技發展,是普惠大眾的路線,每一項科技的發展,造福全球最多的人;美國的科技發展,是服務精英的路線,只有利於少數人。比如在飢餓的時候,吃兩個饅頭也能飽,吃一碗鮑魚也能飽。中國的科技重點在於讓更多的人吃飽。美國的科技重點在於讓最頂端的人吃的更好。
美國在醫療、生物、材料、化工上領先全球,但是可能99%的人一生都用不到。美國在醫療上領先全球,但是美國大量的基礎葯物居然是從中國進口的,白宫前經濟顧問科恩曾警告川普,美国有96.6%的抗生素都是中國製造的。比如青霉素在内的9種常見抗生素,美國國内都没有生產甚至没有供應鏈。科恩表示:如果中國想要摧毁美國,那就不要給我們出口抗生素就行了。縱使有科恩的警告,美國也不會生產這些藥物,因為這個利潤他們看不上。
作為一個普通人,在中國和美國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在中國,可以享受到全球最便宜的基礎型醫藥,在美國醫療費用驚人,且無醫保,每年有超過190萬看不起病出國尋求醫療,甚至冒著坐牢的風險偷渡古巴。中國只能照顧99%的人,如果剩下的1%的人得了疑難雜症,就是美國科技可以大顯神威的時候。這是一個邊際效用的問題。有幾個人能年收入300萬美元,享受美國的高科技醫療?
所以,中國給世界提供了什麼,普通人都能說的出來;美國給世界提供了什麼,多數普通人要想很久,因為這些東西和多數人基本無關。
中國科技的發展,幾乎是和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而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任何一項科技被突破,價格陡降,讓全球人民一起受惠,如同中國家電現在幾乎占領了全球市場。這也注定了中國的規模將越來越大。
相反,美國的科技更注重於高精尖,極少數人能够享受到,美國路線,注定了能够给世界提供的東西越來越少,在全球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低。
2020年,中國貿易順差5350億美元,如果是200年前,我們賺了人類黄金總開採量的1/17,美國15年把全球黄金虧完,中國17年收完全球黄金。但是現在的國際貨幣是美元。
2020年,中美貿易中順差預計超過3000億美元,美國實在没什麼東西能給中國買了,和200年前一樣。只能給美元。
現在,中國主要向世界進口什麼?第一是芯片,每年約3000億美元;第二是原油,每年約2500億美元;第三是鐵礦石,每年約進口1300億美元,以上三項加起來,近7000億美元!
問題是,美國越來越不願意做製造,2020年增發了近5萬億美元的貨幣根本没有流入到制造業領域,而是流向了美國的金融資本,在未來的5-10年,中美貿易的逆差將必然越來越大。
伴随中國科技的發展,半導體設計和研發,在未來的5-10年,是必須要攻克的難題。美國什麼都不做,他根本不想好好和中國在科技上競爭,他就想圍中國。有朝一日,中國芯片研發出來了呢,我們還要美元有什麼用?屆時,中美貿易的逆差可能將達到每年1萬億美元……
美國拿了1萬億美元的財富,實實在在占了便宜,他們可以用這些物給底層的黑蜀黍發低保,製造航母,研發最新軍工黑科技掠奪全球。他們就是吸附在我們身上的吸血蟲,200年前,給我們的是鴉片,200年後給我們的是綠紙片。我們拿了1萬億美元的綠紙片,我們怎麼用?
美國說要把中國踢出美元貿易體系?結果就是美國每年少了幾千億實實在在的中國製造,我們少了幾千億的綠纸片?原油,我們有伊朗,有俄羅斯,都實現了人民幣交易,不需要用美元。鐵礦石,贊比亞的鐵礦石即將動工,中澳之間已經開始用人民幣核算鐵礦石,這種趨勢必然會不斷擴大;美國如果不給中國用美元,就是逼迫石油和鐵礦石交易快速人民幣化?沙特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看着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没有美元,沙特怎麼辦?這生意不做了?
美國說不讓中國用美元了,但是我們要他的美元能幹嘛?
2020年,RCEP談判達成,覆蓋25.6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難道我們和菲律賓做貿易會用美元?2020年,中歐投資談判達成,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難道中歐之間投資和貿易需要用美元?美元霸權的瓦解,已經開始,支撐美元霸權的美軍將無力建設,2021年後,瓦解會越來越快。
當中國半導體研發完成,原油和鐵礦石交易人民幣化,中國還會願意對美國繼續順差嗎?拿著那個綠紙片幹嘛?
當美元不再有效,美國拿什麼做國際貿易?
1971年6月,美國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温特勞布在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上說:實際上,只要其他國家將其匯率釘住美元,將來就會出現國際收支問題,不是這個就是那個—過去是美元荒,現在是美元過剩,没人知道是哪一個。但那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們的。
美國人製造了全球的最大麻煩,美元。在美國任何一次胡亂作死,遭遇經濟危機,就瘋狂的濫發美元,讓美元流向全球購買優質資產或大宗商品,推高資產價格。
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所有的國家都必須承担美元帶來的嚴重損失,最後美元增發,美國屁事都没有,節果其它的經濟體全部要承担與之對應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就像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結果最後變成了歐債危機。
疫情期間,美國發行國債,增發美元,其它國家能怎麼辦?要麼不增發貨幣,那就等著美元劫掠自己的實體經濟;要麼就是增發貨幣造成通貨膨脹,被美元逼迫著和美國一起變爛。
而中國,就是結束美元霸權的唯一契機。當東盟、歐盟、東亞三個層面都不用美元的時候,美國用什麼來換取自己要的物資?我們憑什麼给他基礎葯品,手機電腦,服裝鞋帽,他能給我們什麼?他除了農產品和好莱塢外啥都没有。
15年虧完人類黄金總儲備量,一年增發 5 萬億國債,當年就通貨膨脹。美國帶給世界的除了戰火與劫掠,還有什麼?這一切,終將回報給自己。中國有没有能力幹掉美國,不知道,但美國終將被自己幹掉。
東林黨和閹黨都救不了大明,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國家身上的蛀蟲,寧死不納税,所以他們都眼睜睜看著大明死了。川普是美國排名前200名的富豪,整整15年没有纳税,剩餘的時間缴了750美元的税,自己不缴税,打高爾夫花了那税人 1億美元,成立了川普慈善金没有做過一筆慈善,還吸納了950萬美元的資金。這還是美國工業黨的代表,被失業工人認為是美國的救星。
除了喊讓工業回流美國和修牆,没有做任何實質性的工作,在2020年瘋狂的打壓中國,結果自己受傷更重。他不想讓世界變好,也不想讓美國給世界貢獻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只想讓世界比美國更爛。
1840年前長達千年的時間,中國人辛勤的勞動將最美好的中國產品貢獻給世界,被盎格鲁薩克遜人打斷。到了今天,我們正越來越快的回到了歷史上本屬於我們的位置,重建這個世界的規則,以中國製造和一帶一路為契機,搭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屬於絕大多數人,而不屬於 1%的精英。
中美脱鈎之日,就是美帝崩潰之時。
讀史足以通今事---雍正VS崇禎
古代王朝的崩潰是一種必然,他們永遠無法逃離歷史周期律,其實就是兩大公式:
第一、土地「財富」兼併,一般在王朝的150年左右,在朝廷不干預的情況下,5%左右的富人會兼併95%的土地;
第二、王公貴族、官僚體系、士紳階層三大利益集團不斷膨脹,特權階層越來越多,並左右了整個國家的政令;
最終,面對遊牧民族的入侵和自然災害頻發,國家左支右絀,根本沒有財政收入解決問題,佔據國家財富95%的權貴們既不納稅,也不當差,國家全指望著靠窮人繳稅。
皇帝要改革,就是要動整個朝廷利益集團的蛋糕,不改革,就不停的繼續徵稅。但是再怎麼徵稅,也只能在5%的財富領域裡敲骨吸髓,剩下的95%的財富,誰都動不了。
事實上,以上的兩個公式適用於很多時候,比如美國。一是財富高度集中,二是華爾街等權貴直接左右了美國政局。美國已經長期入不敷出了。
美國如果要搞好經濟,任何時候都有機會,首先堵住醫療的黑洞,就可以至少省下2萬億美元,但是華爾街和華盛頓都知道,就是沒人幹。因為擺明了開動印鈔機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麼搞那麼複雜去得罪美國的利益階層?說不定還沒開始,總統已經被神經病槍手幹掉了 。所以全體美國精英一起推著美國下地獄。
這和我們古代的權貴階層是一個心態,東林黨寧願讓大明去死,也不願意拿錢出來。為什麼不改革?因為古往今來的改革派,很多時候不得善終,還要被人罵。
古代的各個王朝,除了宋徽宗那樣荒淫無度,明武宗那樣不務正業,多數皇帝都是將歷史讀了個通透。他們知道喜歡玩樂的皇帝都會被人指責為昏君,但是歷史上的改革家多數也落不到好名聲。
商鞅,改革改成了,成就了大秦,但自己落了個車裂的下場;
張居正,死後人亡政息,而且家產被抄,家里人被活活餓死;
漢武帝想法最多,打擊豪強,徵收財產稅,事實上在歷代皇帝的教育中被視為反面人物,是窮兵黷武的暴君;
這些還是改革有一些成效的,但多數時候,改革不僅會冒巨大的風險還大概率失敗,因為新的政令往往會有較多的漏洞,被各級官吏所利用,皇帝憂國憂民,下面的官吏大發橫財,稍有不慎就會走向失敗。
王安石變法失敗,下場淒慘,而支持他變革的勤奮的皇帝趙頊年僅38歲死於憂鬱,廟號「神宗」,就是不知道怎麼評價。
歷史週期率是黃炎培在1945年才提出的,中國古代的皇帝懂不懂?這個還真的不知道,但是多數皇帝都是個聰明人,他們知道怎麼讓自己活得瀟灑。
中國古代的變法,除了少數創新型的變革或政治制度的塑造,多數時候,就是財產的重新分配,或者說是今天我們說的二次分配。抑制貧富分化,打擊權貴,是改革的重要內容。
什麼是權貴? 皇帝身邊的人全是權貴,如皇族、外戚、長期有特權的八旗、各級官僚;書寫皇帝功過的讀書人,傳頌皇帝功業的士紳階層等。打擊權貴,他[們都在打擊範圍之內,也就是和自己周邊的所有人為敵。
不僅落不到好,而且是高風險的活兒,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完全絕對的權力,你能幹掉別人,別人也有機會幹掉你。
而打擊權貴,在客觀上必然有利於窮人。但對皇帝來說,得到了什麼?
中國古代的識字率,最高不超過15%,而且信息傳遞落後。古代層層傳遞信息,加上可憐的識字率,皇帝究竟想做什麼,到底層沒幾個人知道的。況且就算對窮人有利,也沒法在歷史上留下記錄。窮人,離皇帝太遙遠了…..
但權貴階層不僅是皇帝的幫手,更是鞏固權力的紐帶,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國家,是自己真正的朋友圈,為了遙遠底層人民而得罪所有人,至於嗎?所以,古代的皇帝,沒幾個傻的去改革。多數人的態度都是我死之後,哪怕洪水滔天。不做個荒淫無道的皇帝,就已經很好了。
崇禎,救不了大明,是一種必然。大明的王爺,從來沒出過深宮,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根本就不了解,底層的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態,官員們的手段和潛規則,他們一無所知,既沒有城府,也沒有手段,只能通過自己讀過的歷史書中的粗淺道理來治國。
雍正截然不同,登基時是45歲的壯年,所經歷的「九王奪嫡」的殘酷性,不亞於凶險的戰爭,在成為皇帝前,他已經繞過了無數的雷,邁過了無數的坑,經歷的考驗數不勝數。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並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煉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真正經驗。
這些,讓雍正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好糊弄的皇帝。
康熙晚年,大清吏治已是千瘡百孔,無官不貪。雍正非常清楚,是康熙的仁善導致了這一局面。僅戶部就一共查明有120名官員貪污,但是康熙僅僅是讓他們補上虧空,而沒有進行逮捕,自然讓官員們有恃無恐。對貪腐,康熙的批語是:
作大官者,須要得體,寬嚴和中,平安無事方好。若一味大破情面整理一番,恐其多事,而得罪者廣。須留心斟酌。
雍正在即位之日就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姦,夤緣請託,欺罔蒙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面從背非,種種惡劣之習,皆朕之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較之古來以藩王而入承大統,如漢文帝輩,朕之見聞更過之。
大白話說就是:你們貪污腐敗,有什麼手段老子一清二楚,別想糊弄老子。從一開始,雍正就打算向整個權貴宣戰。
事實上,歷史學界對雍正的公正評價是:至少為大清續命百年有餘。
雍正也很清楚,如果和朱元璋一樣,僅僅是對貪官進行嚴懲,剝皮都沒用,最後大明一朝,所有的官員直接明面上貪污。首先的根子就是不合理的官員薪酬制度。根本沒辦法養活一家子人。雍正的第一件事,是給予官吏們養廉銀,養廉銀的來源來自地方稅賦,養廉銀通常為薪水的10倍到100倍。
雖說高薪未必養廉,但低薪必然造就貪腐。雍正在養廉銀的基礎上,加大監控力度,不斷的派能臣幹吏到各府州縣去查庫銀和虧空情況,一旦查出貪污現象的,先抄家把錢拿回來,然後再治罪。甚至把貪官想藉畏罪自殺而保住貪污的款項,留給兒孫的路也堵了。死了也不行,子孫也一樣得還這筆錢。雍正追究到底。以抄家和株連式的追究及時遏制住了貪污的風氣。
另外,將模糊的,不確定的制度做到了透明和公開,將潛規則的基礎給打亮了。官員們要將碎銀熔煉為官銀送到京城,熔煉的過程中因為銀子的純度等各種原因會產生損耗。但是要收多少火耗,是個模糊的問題,地方官自己做決定。康熙時期,火耗成為了官員們的明面收入。現在火耗歸公。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額外負擔,對整頓吏治、減少貪污有決定性的作用。
雍正扔下了最重磅炸彈,不惜顛覆傳統與祖制,直接向權貴宣戰。
第一、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第二、攤丁入畝。這兩項政策一出,雍正幾乎是站到了整個朝廷的對立面,朝廷裡面誰的官越大,誰家裡的土地一般成比例的越多,以後誰對應的就繳的稅多。( 現代是越富有的人擁有最多土地,放那養著。比爾蓋茨有1000平方公里得土地、貝佐斯也有數百平方公里...,神經病還是偶然發瘋 !?)
雍正的改革,被"天下人"反對,當然,改革事實上受益的是90%的窮人,但是90%的人都不識字,根本影響不了輿論。
作為皇帝或者政治家,光有想法是不夠的,還要有手段,光有手段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班底。雍正並不是宋神宗,一開始就急吼吼的全國一盤棋,攤丁入畝先在直隸試點,一體當差現在河南試點,然後在全國推行。
果然,新政一下去,全國反對聲音一片,沒人說好。主事的田文鏡就被冠以酷吏形象。此時的田文鏡無人不怨,無人不恨,朝廷裡一百多個官員對田文鏡聯名彈劾。但是很可惜,雍正最喜歡的就是孤臣,最恨的就是結黨。因為他太清楚了,要做實事,必然是要得罪人。
雍正對田文鏡的動情硃批,告訴田文鏡,放心大膽去辦,有事我給你頂著 :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誰碰到這樣的上司,誰都會感動,田文鏡說:臣目中惟知有皇上,臣意中亦惟知有皇上,君臣大義如父子天性,間不容髮。
資產階級天生就具備軟弱性,士紳階層也一樣,在雍正的堅定意志力下,他們被撞得粉碎。
任何一次改革,都是改革派與既得利益者的搏鬥,更是意志力的較量,在改革之初,所有人都會心存僥倖,對改革者的決心進行不斷的試探,如果改革者一旦軟弱或者想退讓,必然是無功而返。
在雍正的雷霆手段下,罷考的考生們乖乖回到了考場,士紳們要麼出工,要麼出錢,黃河堤岸得以保全,百姓免遭大災,在河南推動一體當差之後,隨即開始全國推進。同樣的,攤丁入畝也在雍正的支持下進行了全力推動,取消人丁稅後,帶來了另外一個間接的後果,就是大清的人口爆炸,成為接近4億的人口大國….
雍正改革並未能徹底改變了一個王朝的命運,僅僅是緩解了歷史週期率的矛盾,並不能改變土地兼併的最終結果,如攤丁入畝的政策,事實上對於很多大地主而言,增加的賦稅最終成為了佃農的負擔。而且,對於世襲制的古代王朝而言,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人亡政息。雍正的努力,就是給乾隆留下了一個肆意揮霍的大好局面,到了嘉慶即位的時候,就又是一個爛攤子了。
康熙對貪官都不忍殺,他是對貪官好,但這種仁慈對天下卻是造成了傷害;蔣介石時代對知識分子給予厚祿,達到了歷史最巔峰,儘管普通百姓民不聊生,但知識分子從來不罵蔣介石,而新中國徹底剝奪舊知識分子的特權,讓知識開始普及,所謂的大師不再限量,結果被人顛倒是非,說什麼民國之後,再無大師。
帝王將相的那些權謀和殺戮,離我們太過於遙遠,雍正對甄嬛好不好,有沒有殺自己的兄弟,和我們有啥關係?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怕的就是天災沒人管、地方官盤剝、苛捐雜稅、徭役沉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才是好皇帝,但是長期以來,說書人或者讀書人給我們傳遞的傳奇故事和老百姓的生活根本沒關係。劉邦有沒有殺韓信,雍正為什麼殺年羹堯,能影響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嗎?
而在雍正時代,他堅韌的意志力,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得罪全天下讀書人背負罵名全力推進改革,客觀上讓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在這一點上來說,我們就可以評價他是:了不起的雍正。
**PayPal借道入華
作為全球領先的第三方支付軟件,PayPal是全球用户最多的國際貿易工具,其成立於1998年,是美股纳斯達克上市公司,是值約3000億美元,總部位於美國,覆蓋全球200多各國家和地區。其官網顯示,PayPal已擁有超過3.25億活跃支付帳户,支持全球100多種貨幣交易。
馬斯特創立的PayPal在2019年拿下國付寶70%股權後。近日,PayPal再次出手正式完成收購剩下的30%股權,成為在大陸首家全外資支付機構,將正式在大陸與佔市場份額90%以上阿里支付保與騰訊微信支付正面廝殺競爭,攪局有望麼 !?。
當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形成双寡頭壟斷格局,構建了封閉的生態系統,短期内難以撼動;而國内5‰左右的費率,遠遠低於國際上1.5%—2%的收費水平。加上對國内制度、文化的適應需要時間,因此短期内外資支付機構將不會選擇與國内支付機構短兵相接,而很可能將發展重點放在跨境支付。
中國市場對於外資支付機構來說無疑是一塊“巨型”蛋糕。PayPal的優勢和未来業務的重心會在跨境支付領域,瞄准中國用户的跨境消費等,與Visa、萬事達、運通等國際信用卡組織展開合作。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大陸不管是銀行支付市場,還是非銀行支付清算市場,都取得了飛速發展,從規模上來看已經屬於國際前列,完全具備了對外開放的能力。PayPal的進入有利於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升支付機構和支付產業的服務水平,並有利於支付服務市場再優化提升。
2010年,中國開放支付行業的管制。此後十年,在各互聯網巨頭們紛紛斥巨資下場搏殺,最終開創了一個擁有世界級競爭力的中國支付體系。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支付牌照申請條件的第一款,應為中國境内依法設立。這條規則直接把在全球大殺四方的Paypal等巨頭們擋在了門外,為尚在襁褓的中國企業爭取了茁壯的時間。
馬雲對著Paypal精煉出個支付寶,對折Paypal的母公司eBay精煉淘寶,靠著這份尚方寶劍般的文件清退了雅虎,開啟了10年的逆襲。10年後,PayPal全資控股的公司,成為了首家外资圈子控股的第三方機構。既兌現了中國對外金融開放的承諾,也為進一步的金融開放奠定基礎試水溫。
從大陸救特斯拉電動車來上海設廠並設立對賭條件,三年來已為國內電動車關係零組配件等衛星公司整體布局完成,是100%國產電動汽車,對未來全球淘汰油燃汽車及其產業體系,將作全面性的替代;同樣引進又是馬斯克創的Paypal支付機構,將對阿里支付與微信支付,利用國內超大規模的貿易體量,擴張到全球貿易的支付與清算,順勢增大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份額。這種圍棋謀遠做長期規劃的布局深感佩服。
**克拉夫特訪台鬧劇
克拉夫特訪台與否,在台灣是幾家歡樂幾家怒。而歡怒雙方又瞬間變臉,歡變怒,怒變歡,最尷尬的當然是執政黨官員了。
據最新的消息報導,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訪問台灣的飛機都起飛了,但她在空中被攔了下來。飛行軌跡顯示,她的飛機起飛後在空中盤旋非行了4 個小時,然後又非回去了。
彭佩奧卸任前瘋狂舉動的用心與動機已無需再去揣測,臨時又及時的喊卡的原因到值得追究。大陸0111外交部記者會立場強硬的宣告【 台灣問題始終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也是双方建立和發展外交官系的前提】。
潛台詞是正告美方,美國已經觸碰了中國的红線,很可能會危及到中美關系繼續存在。如果美國在這個問題上不慎重越了線,中國是會和美國徹底翻臉的。就決心而言,美國與中國差得遠,中國真的翻臉武統台灣,那難題和尷尬是美國的。
美國國務院在聲明中說,這是為了卻保最後一周的過渡工作順利完成,所有外交官訪問全部取消。但事實上,交接這是應該是早就清楚了的,既然當初那麼安排,說明並不存在所謂的過渡工作順利必須以停止外訪為代價,而突然取消的根本原因是為了避免尷尬。
說白了,在中國的强大施壓下,在拜登當選政府的要求下,蓬佩奥最後時刻認慫了。
**一談起日本經濟,我們立刻想到的關鍵詞是“失去的三十年”、“產業被美國壓制”、“低欲望社會”、“老齡化嚴重”、“負利率”、“通貨緊縮”、“内卷”。而在這些事實上的客觀環境下,“平成養豚”之類的自嘲也日漸廣為人知。經濟天花板難以突破+極大的社會壓力,使得數量龐大的年輕人喪失了奮鬥的鬥志,徹底躺平,宅文化盛行。與此同時,日本近年在面板、手機、互聯網、移動支付、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中頻頻落後時代,被中美乃至韓國抛在身後,幾無優勢可言。以至於日本總給人以夕陽西下的感覺。但又不可否认的是,这位躺平了的鄰居,却仍是世界經濟中極為重要的一環,GDP總量全球第三,高出第四名德国一大截。輝煌與頹喪的觸感同在,因此不由得讓人發問:日本經濟今日强盛依舊,到底是因維它的潛力仍然十分巨大,還是已然進入了吃老本時代了?
**陳剛此前参與了促進中國技術與科學發展的各種努力,與南方科技大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關村發展集團有諸多“合作”。這些“合作”,就成了美國FBI逮捕他的罪名。比爾.該茨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呢,如果按照這個標準,美國是不是要把全美國所有歐洲裔、印度裔、猶太裔的科學家都抓起來?這是科學界的“水晶之夜”!美國之前的宣傳中,一口一個“科學無國界”,一口一個“科學和政治無關”,但是在實際行動,却一直在政治干預 !
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希特勒青年團、蓋世太保和黨衛軍襲擊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這個事件被稱為「水晶之夜」。這一夜,許多猶太人的窗戶在當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發光。所以,有德國人諷刺地稱之為"水晶之夜"。
從王朝衰敗,看制度的自腐性
要支撐一個王朝的運轉,稅賦是最主要的來源支撐,它直接決定了一個王朝的興亡,當一個朝代的稅徵收不上來,或者徵收的稅入不敷出,最終朝廷無法應付軍隊的開支與官員的俸祿,就離崩潰不遠了。
在我們通常的認知中,中國古代歷史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是因為中國古代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而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帝橫徵暴斂,苛政猛於虎;稅賦太重了,除了揭竿而起,再沒其它活路了。
可是,在中國大一統的王朝時代,皇帝們從小飽讀詩書,都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尤其從小讀史記,開篇就知道暴秦二世而亡的教訓,所以皇帝們動不動就說:永不加賦。十稅一都算高的,從漢到明,三十取一的稅收才是常態。3.3%的稅收,老百姓怎麼就活不下去了呢?要知道,老百姓但凡有口飯吃,都不會提著腦袋去造反。
王朝的運行體系,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支撐王朝運行並和老百姓密切相關的賦稅是四項:田賦、丁稅、徭役、鹽鐵稅
首先是田賦;
田賦是支撐王朝運行的主項目,但我們經常能查閱到的各項資料,是從漢代就開始的三十稅一到最重的時候也是十稅一,而且皇帝動不動就說永不加賦,這裡都指的是田賦。這個稅收,怎麼看都是不重的。
要知道,同一時期的中世紀,不說領主,光教會就要收取什一稅,即生產總量的10%,加上領主徵收的稅,一般會達到徵收的50%左右;對比中世紀歐洲,中國簡直是黃金時代了。
接著是丁稅,丁指人口,丁稅即人口稅;
根據各朝代的不同,一般是從最早的「秦」7歲,最晚的「漢」23歲開始徵收。人丁稅,各個時代差別較大,一般相當於農業稅收的1/5-1/10,我們就很難得到一個清晰的概念,即具體繳多少。如在漢代,是規定一個青壯年男女每年繳納人丁稅120錢。在晉朝,是每年應納絹三匹、綿三斤。大約相當於現在每個人一年繳納300-1000元左右。
其實我們看古代稅收,都是一個模糊的數字,因為在古代信息化的程度和今天是無法比擬的,即使是田賦,縣太爺也不可能讓衙役到每家每戶去看,一年的收成是多少,而通常是根據當時的技術估算一畝地的產出大約是多少,根據平均產出來核算每畝地所需要繳納的田賦。
統計學和信息的落後,也是為什麼古代都重農抑商的重要原因之一。畢竟農業人口和土地都是擺在那裡擺著的,但是商業稅統計不出來啊。那個時候又不像今天,所有的稅務系統都聯網了,投資了多少賺了多少一下就查出來了,古代的商人到處跑,賺了錢換算成白銀就埋地窖裡了,朝廷怎麼算的出來?
古代的商業稅,以明代為例,一般為1/15-1/30,根據商品過路過橋,和在市集上進行收繳,但是可想而知,偷稅漏稅的空間很大,多數王朝沒有將商業稅作為國家的核心收入來源。
而除了丁稅和田賦,真正對百姓造成沉重負擔的是徭役。
現代國家要搞大基建,會出錢找工人來修路蓋樓,這樣一個方面能沉積國家固定資產,另外一個方面還能解決就業率,工人拿到工資,還能促進消費。但是在古代,要修路,要蓋衙門,包括運輸軍糧,修理河堤,都是無償徵調百姓來幹活。
碰到「能作」的皇帝,那老百姓就倒了血霉了,最誇張的是在秦代,全國人口為一千萬,服徭役「含兵役」的人就超過了兩百萬。要知道總人口裡面還含了老人、兒童、婦女,幾乎成年男子每兩到三人就有一人在服役。
但是秦歷兩世而亡,包括大興土木脩大運河的隋代也快速崩潰,這給了中國歷代王朝統治者鮮活的教訓,中國歷代帝王從開始接受教育讀書就開始學「暴秦無道、二世而亡」的道理,一般都不敢亂作,稍微明事理的皇帝都是輕徭薄賦。
如明代的成年男子每年須在本縣服1個月的無償勞役,從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橋修路、治理河渠、轉輸漕谷等勞動。如果不想去,就繳稅來進行替代,按照比例來換算,這個稅率是1/12。
第四項是從春秋齊國開始的「鹽鐵專賣」,而其中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是鹽稅,因為每個人每天都幾乎要用到。
春秋時期,生產鹽的商人必須將食鹽賣給國家,由國家統一進行銷售,僅此一項,齊國大發其財,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因此鹽鐵專賣被各個王朝所採用。要么是國家統一經營,要么是在朝廷下發許可證後,由朝廷認可的鹽商進行銷售,國家統一收稅。
到大唐末期,鹽的稅收上漲了10倍,導致私鹽販子層出不窮,而最大的鹽販子黃巢,最終幹掉了大唐。
在明清時代,鹽稅一般為15%-33%,因為鹽價本身較低,正常情況下並不能對百姓的生活造成嚴重衝擊。
所以綜合以上,田賦、丁稅、徭役、鹽稅這四項,形成了古代農業帝國的基本管理體系,支撐朝廷的運轉。
按道理來說,在多數大一統的王朝,以上都不算特別重,至少不至於讓老百姓活不下去去造反。
我們根據王朝的標準模型,開國皇帝的想法,是一個讓大家都HAPPY的治國模式。假設有一個大的土豆村,村有200戶人家,1000個村民,假定每個人5畝地,一共5000畝地,每畝地產糧折算10兩銀子,每個村民的年收入是50兩銀子。
那麼根據國家的稅法,理想狀態下是:
1、十稅一,土豆村5000畝地每年上繳5000兩銀子的田賦;
2、每個人每年上繳2兩銀子的人丁稅,一共2000兩;
3、每個人每年有30天的時間被縣衙徵調服勞役;
最終,國家在這個村子裡每年收稅7000兩銀子;
而每個村民每年收入43兩銀子,每年抽一個月給朝廷打工,這樣的生活狀態,不說富貴,糊口至少沒問題,所以朝廷和老百姓相安無事。
可這是理想狀態,事實卻是,王朝經過100年,基本上就已經開始千瘡百孔了,民間往往是大量的人口食不果腹,飢寒交迫;而另一方面,帝國人口越來越多,徵收的稅卻越來越少,到100年-150年左右如果不改革,就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我們在孤獨的皇帝中說過,在政府不干預的情況下,民間經濟必然是馬太效應,土地不斷以加速度進行兼併,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如在張居正改革時,根據數據統計,已經是5%的人佔據了全國90%以上的耕地。
在理論上,任何一個政府,無論古今,都必須要避免財富的過度集中與兩級分化,否則,經濟必然發生崩潰,一方面有錢的人不僅消費能力有限,而且甚至有可能影響國家政策,讓國家更加收不上來稅,如美國,伴隨資本對政權的控制,出現了倒掛,窮人多繳稅,富人少繳稅,加速馬太效應的發生,而且美國政府年年入不敷出;另外一個方面窮人想消費沒有錢,富人消費能力有限卻集中了絕大多數的財富,最終經濟出現停滯。
可恰恰相反,古代王朝的各項製度不是不干預貧富分化,是客觀上促進貧富分化的不斷加劇。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權貴集團的不斷膨脹。
雍正1722年登基,此時大清不過建朝86年,且經歷了康熙盛世,但已經將各朝代的毛病全部體現了出來,國庫存銀不過800萬兩,已不夠支付國家的開銷,中央和地方長期虧空,貪污成風,大清感覺很繁榮,卻收不上來稅,而且老百姓都已經勞苦不堪。問題出在哪裡?
大清已經是中國大一統王朝發展了近2000年的最後一個朝代,各種制度的漏洞被所有的官員摸得非常清晰,所有的製度在頒布後都開始圍繞權貴集團進行旋轉,而且大清將大明的很多弊端幾乎完整的繼承了下來。
朱元璋是大明開國平民皇帝,對貪官污吏深惡痛絕,各項製度對官員苛刻,對百姓寬容,對各級官吏的要求之嚴格,達到了歷史的巔峰,但遺憾的說,正是因為朱元璋,讓大明的貪腐達到了古代王朝的巔峰。
大明之前的歷朝歷代,有貪官,但也有清官,而整個終大明一朝,幾乎就只有一個清官,就是海瑞。因為在大明,要做清官,就需要做聖人,做苦行僧。
大明的縣一級縣太爺,年薪是各種銀兩、布帛、糧食折算為90石大米,到了後期張居正改革,折算成白銀是年薪45兩,折算下來,相當於2021年的生活標準是年薪1500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每個月掙1200塊錢左右;注意,那個時候沒有醫保、沒有社保、各種福利補貼通通沒有,縣太爺夫人又沒工作,他一個人要養一大家子,怎麼才能活下來?所以海瑞只有在他母親60歲生日的時候才能夠買兩斤肉,平時根本不進葷腥。
按照大明的稅率和徭役,理論上,如果不被貪官剝削,普通農民的收入比縣太爺高多了;然而培養一個縣太爺,成本要比農民高多了,10到30年寒窗苦讀,是不產生任何經濟收益的,就為了當官。
結果現在可好,吃那麼多苦,而且智商超群,在至少10萬人裡面脫穎而出,幾十年虧本讀書,就找個連最普通百姓工資都不如的工作,這如果不貪污,誰當官誰不傻逼嗎?朱元璋的惡政讓貪腐成為了大明官員的日常工作。
所以,在唐代,在宋代,要整頓吏治,是可行的,畢竟,王朝再怎麼腐朽,讀書人畢竟讀聖賢書長大,十個里面總有兩三個信奉孔孟之道,有理想有追求的,尤其是宋代,官員俸祿足夠高,地方州縣官員,縣令每月二十千錢,祿粟月五至三石,這還是基本工資。
而基本工資就已經是明代縣令的5到10倍以上,不僅如此,正俸之外,還有各種補貼,如茶、酒、廚料、薪、蒿、炭、鹽諸物、餵馬的草料及隨身差役的衣糧、伙食費等均由政府埋單,數量也相當可觀。
結果到了明代,這下可好,制度就是告訴所有的官員:你們要奉公守法做青天大老爺,就要吃一輩子苦。等於是牧羊人養了一隻牧羊犬,連伙食都不給牠吃,讓它自己想辦法,牧羊犬沒吃的,根本打不過狼,這就是逼著牧羊犬去吃羊。
所以,從明代開始,官員的貪腐成為了正常,不貪腐才不正常,只要出一個清官,全天下都當他是怪物一樣看。大清的初期,全面沿用了明代的俸祿制度,事實上就是鼓勵官員貪污:沒錢給你們發工資,你們自己去想辦法養活自己。
而從大明張居正開始的一條鞭法,有很多積極意義,但也產生了一個額外效應,就是將貪污從「潛規則」變成了「明規則」。
在一條鞭法之前,農民的上繳稅收是各種雜七雜八的各種實物,有大米的繳大米,有布帛的繳布帛。當法令沒有標準和規則的時候,是最容易有空子鑽的,官員藉此大發其財,各種手段撈錢,比如說農民繳納的布帛和糧食質量有問題,需要多繳納,比如農民不給官員好處,官員就各種挑刺。
從張居正改革開始,所有的納稅大多直接折算成了白銀,別的東西不要了,農民也需要到市場上把米賣了換成白銀繳稅,這樣一來,就把漏洞給堵死了,因為白銀的成色是標準品,地方官沒法挑毛病。但是,很快的,大明的官員們就發現了新的漏洞。
因為成千上萬的老百姓都交的是碎銀,各個地方總不能把全國的碎銀都交到朝廷去,否則朝廷又得暈了,各級州縣需要將碎銀子熔煉後再鑄成標準的銀錠即官銀,統一運往京城。這樣張居正是省事了,但是官員們也找到新的發財門道了,由於老百姓的的碎銀子純度質量不一,加上熔煉鑄錠的過程中一定出現損耗,
某個縣收了1000兩的碎銀,但是熔煉成大塊銀錠,就只剩下960兩了,而剩下的40兩,當然地方官不會自己出錢去補貼。所以,地方官可以多徵收一定比例的白銀作為熔煉時候的損耗。按照正常科學的角度來說,最多不應該超過2%-5%,但是朝廷並沒有給出標準。沒有標準,就必然發生貪腐,如同徭役,縣太爺可以讓百姓乾一個月的活,也可以讓他們幹五個月的活,這都是縣太爺說了算。
很快,在整個官員貪腐的基礎上,誰的火耗收的少,誰就是傻逼,大明的官員開始變著法的多收火耗。朝廷的稅收本來是三十稅一,但是短短幾年的時間,火耗的收取已經超過了朝廷需要的田賦,根據記錄,正常一點的州縣,火耗是每兩銀子收4錢到5錢,即多收40%-50%,但是到了後期,更多縣城的火耗已經超過了朝廷要求的田賦,收到沒邊了。十稅一直接變成了十稅二或者更高。
大明的後期,對火耗根本沒人管,大清的初期,康熙做過多次要求,但收效甚微,而康熙朝,南征北戰,從三番、台灣省到額爾丹,正是用人之際,所以康熙最後也不管了。於是,火耗,成為了地方官名正言順的收入,遠遠超過了朝廷的收入。
這樣,百姓的負擔直線上升,但田賦造成的損失還是有限的,真正影響大的,是人丁稅和徭役。在王朝時代,讓老百姓叫苦不迭的往往是徭役,因為國家統一的徭役是有限的,國家型的大工程為數不多,但是到了地方上,做多少基建,搞多少建設,都是地方官說了算。
當腐敗與貪污已經成為慣例的時候,徭役成為了地方官剝削百姓最有力的工具,本來正常狀態下是一年老百姓服一個月的徭役。現在可好,反正讓老百姓服役不需要自己花錢,那就可勁兒的用。
三月修橋,四月修衙門;六月修河堤,八月蓋驛站;你說要耕田沒時間服役,那就交錢,交了錢就可以不用來了。徭役,成為了官府發家致富最有利的工具。
而人丁稅,更是成為了官員的明面收入。
人丁稅從漢代開始,是各朝代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人丁稅直接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瞞報人口,並造成大量的流民和僕役。因為地是死的,是瞞不過去的,上級官員過來就能看到,但是人是活的,是可以流動的,所以人丁稅的徵收難度遠遠高於田賦。
朝廷也是搞人口普查的,具體的搞法,由州、縣政府牽頭,鄉村的里正、保長等基層官吏拿著朝廷的戶籍檔案,一家家調研訪談,摸清楚家庭的人口數量、男女數量、年齡、身體狀況,沒記錄在冊的人口,官府需要重新錄入,已經死亡的人口,官府幫你移除戶籍信息。
1381年朱元璋在位時,洪武14年,明代第一次做了一次人口普查,全國1065千萬戶,5987萬人。可是,隨後明代276年,人口最高峰僅僅達到了7000萬,以後再沒有增長。到了明末的天啟年間,人口居然只有5165萬人,還不如明初。這裡面一看就知道貓膩太大了,大清僅從雍正到乾隆的幾十年間,人口就達到了3億以上。
要知道,除了明朝後期的戰爭,大明相對來說是比較太平的,而且相對前期各朝代,農耕技術在不斷發展,耕地面積在增加,統計的850萬頃土地,理論上可以供養1.8億甚至更多的人口。
大明的人口,是一個謎。而根據後世各種歷史學家的調查,大明各州縣至少瞞報了8000萬到1億的人口數量。因為大明各州縣的官員非常清楚,朝廷之所以要統計人口,最主要的就是為了征收丁稅,如果一個縣有人口四十萬,只給朝廷報二十萬,相當於官員直接拿走了一半的丁稅。於是,大明的丁稅,朝廷拿走一小半,官員貪了一大半。
徭役制度呢,更是已經癱瘓了,因為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即士紳集團。
讀書人寒窗苦讀10年,就為了當個縣令那每年1萬的年薪嗎,當然不是。秀才是參加科舉,步入仕途的敲門磚和門票,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檻。即使從底層的秀才開始,就擁有了特權。隨便例舉幾個基本權力。
第一、見官不拜:在公堂之上不用下跪磕頭,見到縣官,作揖就可以了,並且,秀才可以隨時到衙門遞名帖見縣令,這也是普通人辦不到的;秀才不用拜官,官老爺也對秀才多一層照顧,因為秀才再往上走,到舉人,就是朝廷的候補官員,以後有很大的概率同朝為官,當然要相互照應。而且,在那個時代,能夠讀書的,九成以上家裡都是不愁溫飽的讀書人。
第二、免除徭役:再不用給公家幹活了,當官府去征收壯丁的時候,秀才可以悠閒的看書喝茶,修堤壩補路這些以後根本不關他的事。
第三、免交糧除人丁稅:家裡有田都是自個的,不用給國家交賦稅了。
第四、免刑:如果作姦犯科了,站在縣太爺面前,大老爺可不能一怒之下打讀書人的板子,如果要打板子首先縣太爺得去省裡找學政,把你的功名革去。
在朝廷的製度漏洞下,終於形成了以讀書人為中心的巨大利益集團,即士紳集團。要知道,根據朝廷的法令,享受特權的不是秀才舉人他們個人,而是他們一家子。如果某個村子裡出了一個秀才,會出現什麼?
能在一個村子裡考取秀才的,本身就是家境比較富裕的一群人,田產和人口在村子裡是最多的,而在得到功名後,更是要利用制度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於是:
村子裡有幾戶人家,都將自己的田產掛到了秀才的名下,這樣大家都不用交田賦了,當然,秀才不會這樣白幫忙,國家的賦稅是10兩銀子,秀才就收3兩;於是,秀才名下的耕地越來越多。
秀才不用交丁稅,不用服徭役,但是村子裡其它的人,不管有多少地,有多少財產,都要繳丁稅服徭役,根據朝廷的法令,有100畝地或者還是1畝地都沒有,都需要每年上繳5兩銀子的人丁稅。
有錢人無所謂,但是沒錢的人根本就繳不起,如果繳不起,在大明可不是開玩笑的,是要吃牢飯的。於是,窮人還不如成為秀才家的奴僕或者佃戶,這樣,就不需要給國家和官府繳稅,也不需要服徭役了。於是,最終形成了以讀書人為中心的士紳利益集團,他們的收益遠遠高於普通農戶,而在普通人家被官府殘酷剝削的同時,更是對土地兼併推波助瀾。
現在,我們來看實際的賦稅情況
土豆村有200戶人家,1000個人口,假定每個人5畝地,5000畝地,每畝地產量10兩銀子,國家在這個村子裡收稅7000兩銀子;村民年收入50兩銀子,繳稅5+2=7兩,結餘43兩,每年抽一個月打工,不說富貴,糊口至少沒問題,所以朝廷和老百姓相安無事。
但是,張大戶家裡有讀書人,有錢有勢,他在不斷的兼併鄉民的土地,張大戶一個人就有了村里2500畝的土地,他們家有500人,含佃戶和僕役。而李縣令巧取豪奪,我們看最終發生了什麼:
一、田賦
張大戶的2500畝土地不用繳稅,朝廷實際只能收到2500兩銀子的田賦;縣太爺要額外徵收一倍的火耗,就是額外有2500兩銀子落到了縣太爺的荷包,十稅一變成十稅二,每個村民上繳10兩銀子。
二、人丁稅
村子裡1000人口,減去張大戶家裡的500人,實際人丁應該是500人,結果縣太爺就給朝廷上報了250人的人口;朝廷在人丁稅上就收到了500兩稅收,縣太爺自己咪了500兩;
三、徭役
現在徭役就要了老命了,原來村子裡修堤壩,每個人幹1個月,現在張大戶家裡的人不用乾活,勞動力去掉了一半,只有500人,結果需要每個人幹2個月。而且縣太爺有村民當勞力,不用白不用,讓每個人每年干4個月的活。不僅要無償勞動,還要自帶乾糧,出現了工傷縣太爺也不管,自己負責。
這樣一來,村民不僅連耕地的時間都沒有了,還要累個半死,找關係找衙役說好話,徭役說每個人給10兩銀子,就幹1個月活就可以了。村民們不想交錢,於是衙役們就讓他們在大太陽下面搬石頭,動作慢點就往死裡抽,最後都交了.....
於是現在還是幹1個月的活,衙役們收了5000兩,大部分上繳給了縣太爺。
現在我們來算賬:
朝廷稅收成了2500兩田賦+500兩人丁稅=3000兩,比原計劃少了一半以上;縣太爺賺了2500兩火耗+500兩瞞報人丁稅+5000兩徭役減免=8000兩銀子;縣太爺的收入是朝廷的幾乎3倍;
張大戶掙的也不少,但是沒有縣太爺多,所以張大戶發狠心,讓兒子都去讀書,一定要考更大的功名。
終於,朱元璋辛苦了一輩子,想壓榨官員,最後整個朝廷再給讀書人和官員打工。
以上都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
200多年過去了,人口在不斷增加,但朝廷統計的人口數量卻永遠是那麼多;但是每年的鄉試、會試在不斷進行,開科取士不會停止,考取功名的人越來越多,一個人考取了功名,就一批人不再繳稅,享受特權的人越來越多;國家要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維護國家的機器不斷增大,應付各項事務的開支不斷增加,而稅收卻不變,皇帝再怎麼省錢,都不夠花。
而大明除了官員和讀書人,還有更大的一個蛀蟲,就是朱氏子孫,老朱家的子孫,加官進爵,不僅不事生產不繳納糧餉,而且還需要朝廷進行供養。
朱元璋的算盤打的很美,想拼命的剝削官員,不僅不給錢,也不給他們假期,但是對自己的子女,那是無比的關愛。整個明朝,共封了87位親王,924位郡王,郡王之下的各級子孫,更是幾何式增長,數不勝數,到了明朝後期,朱元璋的這些子子孫孫達100多萬,每年消耗巨大,成為大明最大的蛀蟲。
這些宗藩們的俸祿除了正常的財政支出外,還有各種臨時補貼,比如婚喪、建造宮殿、節假日等等,最後大明朝幾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嘉靖後期,繳納的糧食為84萬3千石,但祿米達到192萬石,不僅僅沒有結餘,明朝朝廷還得倒貼錢。在萬曆年間,宗藩們的開支已經占到了朝廷的1/3.
於是,除了田賦、人丁稅等,朝廷開始了苛捐雜稅,有練餉,有遼餉,只要錢不夠,就開始餉。但是對於整個朝廷的官僚體係來說,三大受益人:朱氏宗藩、官僚集團、以讀書人為中心的士紳集團,他們佔據了整個大明財富的80%以上,卻永遠加餉加不到他們頭上。
朱氏宗藩是皇帝的親戚,自然沒人敢跟皇帝說拿他們開刀;官僚集團和士紳集團基本就是一個整體,都是在朝廷的功名體系之下,官僚集團在朝廷,士紳集團就是官僚集團在民間的根,明朝任何一個官員,都在老家是大地主,兄弟們魚肉家裡,誰都不敢吭聲。
所以,大明不是沒有錢,而是就靠產出只有20%的窮人供養整個大明。
到了最後,一旦王朝有任何的風吹,都靠著對只佔財富20%的窮人敲骨吸髓的剝削,朝廷一旦加餉,地方官員至少咪一半最後才到皇帝的手中;皇帝要賑災,往往是糧餉還沒到災區,已經被貪污了一大半;大明的問題出在哪裡,所有的官員心裡都是門清,但是誰都不說話。
他們自己本身就享受了巨大的利益,是利益集團的一部分,為什麼要動自己的利益呢?而且誰如果把這個問題指出來,就是和整個大明利益集團為敵,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自己就會首先被清理。所以,到了王朝的後期,都是極度的兩極分化,窮人食不果腹,賣兒鬻女,卻承擔著朝廷所有的苛捐雜稅,有錢有勢的讀書人,飽食終日的朱氏宗藩過著風花雪月的日子,完全不知民間疾苦,對朝廷的安全不用承擔一點責任。
根據歷史學家的評估,最低估的大明人口也有1.2億左右,當窮苦人民終於活不下去的時候,終於揭竿而起,只有要10%的人暴動,就足以讓大明王朝崩潰。
大明末期,福王朱常洵倚仗父皇的寵愛,富可敵國,在封地洛陽為所欲為,終日聲色犬馬,縱情歌舞。唯一能激發他興趣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女人,二是吃喝。
此時,恰逢農民叛亂如火如荼,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民不聊生。人禍未平,天災又至。過慣了太平日子的朱常洵毫不在意,該吃吃,該喝喝,好像這一切和他無關,1641年,農民軍圍困洛陽,守軍建議朱常洵拿錢出來激勵士氣,抵抗農民軍,結果福王充耳不聞,一毛不拔,最終被攻破洛陽的農民軍煮成了肉湯。
欠人家的,總歸是要還的。
大明只是大一統朝代時期的一個縮影,幾乎將所有的惡政集於一身,但兩千多年的歷史中:
以世襲爵位體係為代表的王公貴族;
以官僚體係為代表的權利集團;
以恩科體係為代表的士紳集團;
最終都成為了朝廷的三大蛀蟲,成為不可撼動的利益集團,盤根錯節,顛覆了整個王朝。
**代孕的深層罪惡
最近圍繞“鄭爽代孕事件”而起的風波,越發沸沸揚揚。是一場熱鬧嗎 ! 不,她的行為,擊穿了“人性底線”!何為“代孕”?
從醫學角度說,所謂“代孕”,指的是“由第三方借代孕母親懷孕生子”。再通俗一點說:作為人類文明存續過程中至關重要角色的“母親”,在代孕情形下,在其承担孕育的整個過程中,神聖的“孕母”,只不過是一個被借腹生子的生物容器!
這其中涉及的是一個艱難的“倫理抉擇”:
孩子是孕母懷胎十月,分娩產下的,從生物繁衍的角度看,孕母應該是孩子的母親。但是從基因傳承角度看,孩子與孕母之間無絲毫關系。以鄭爽為例,作為孩子的“基因提供者”,她雖然是孩子的“生物學母親”,但是在孩子的孕育過程中,她自始至終都處於無關痛癢的第三方角色!
因懷孕導致的生理變化,她没有;因懷孕而產生的心理變化,她没有;胎兒發育的營養供给、分娩生產的過程、乃至嬰幼兒對孕母氣味、心跳的熟悉與安全感獲得,都没有且與她無關;事實如此:作為人類社會倫理購見過程第一步,早已被賦予了神聖光輝的“孕育生產”,在代孕場景下,最大程度的被簡化為了一種帶有“定製意味”的特殊購買!這一切帶來的將會是什麼?
對於“嬰兒”而言,“代孕”所必然帶給他的,是一終將之從潛意識生母旁强行剝奪的恐懼和痛苦;
對於“基因父母”而言,“代孕”從實質上剝奪了他們作為父母的關鍵一環,極大地缺失了其完整家庭責任意識的形成;
對於“代孕母體”而言,“代孕”行為本質上就是一種對自身子宫的租賃販賣,作為一個擁有完整意識的個人,代孕母體在代孕行為完成後對“親生子”割舍的行為,不僅是對其自身倫理意識的挑戰,更是從隱約中,有著對遺棄罪、販賣人口及器官買賣等國家法令明令禁止條款所發起的挑戰!
可恨的是鄭爽在面對出生的雙胞胎孩子,又表現出不想接手撫養,這算什麼 !?
因此在我看來,從“孕育”了一個孩子,到“訂購”了一個孩子。一場看似“你情我願”的代孕行為,所帶來的不僅僅只是對“人倫道德”的挑戰,其行為,本質上更是對人性底線、法制人權的踐踏!
什麼是“人性底線”?
在兩千多年的先秦時期,僅僅對於權貴的“人俑陪葬”,一生都在倡導遵循“周禮”的孔子,尚且發出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呐喊,旗幟鮮明的隊無端侵犯個體生命權的行為,表示了深惡痛絕和公開反對!
所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人類社會生產力仍舊處於向上發展,生產資料、社會資源依舊需要靠等價交換、社會階級、分配不均仍然客觀存在的今天,處於社會資源分配頂層的“富人群體”,固然擁有通過炫耀特殊來彰顯自我權勢和裁富的自由,但是無論如何,他們借以炫耀彰顯的“内容物”,都不應該,也不可以是通過對同類生命尊嚴的侵犯和侮辱來實現的!
這不僅是一條最基本的“人性底線”,更是一頂客觀上限制了“富人群體”完全自由的緊箍咒。這是不公嗎?
不!對“完全自由”的限制,才是任何一個良性社會的最大公平。如果自由不加以限制,一定會倒致强者對弱者的剝削。
套用在2016年“人骨手提包事件”上,我們永遠都不知道當買賣人骨成為彰顯社會地位身份的那一天時,底層窮苦人民在資本的貪婪和驅使下,將會以何種形式被動的化為手提包上的一串材料!( 附記一 )
套用在“鄭爽代孕事件”上,我們永遠都不知道當代孕服務成為富人專屬的那一天時,又會有多少社會底層的窮苦女性,會從第一次例假開始就成為了一個工具,一個商品,一個機器!
以此推之,人骨可以成為商品、子宫可以被租賃,那麼小到一副人體器官,大到一個完整的人類個體,是否也具有了市場化依據?是否也可以成為依附他人的物質財富?
這是“商業探索”嗎?
不,這是一種基於階級壓迫的,擊穿了人性底線的時代倒退!比“作惡”更可怕的,是滋生“惡”的温床!
在《理想國》一文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說:
這些女人應該歸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與任何人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因為小家庭會破壞城邦的自由精神。
無疑,柏拉圖這種基於性自由的“公妻制”主張,雖然與我們今日主流社會所倡導的教育水平、風俗倫理所格格不入,乍一讀來荒謬不經,但是我們依舊需要清醒的認識到:
當今各資本主義社會在男權主義框架下,所進行的各項所謂的“婦女解放運動”,諸如賣淫合法化、代孕合法化、以及一切圍繞女性身體器官所展開的市場化“自主”處置權的利益權力訴求,其本質,都是“物化”女性價值之下的現代公妻制體現!
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的《共產主義原理》一書中,就曾作出過正面回應:公妻制完全是資產階級所特有的現象,罪大惡極 !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宣傳中,賣淫、代孕乃至一切形式的針對女性群體的實質性物化和剝削,抑或是反對上述的一切所謂“違背自由”抗議,均無一例外的被歸類為了是男權社會意識形態下針對女性群體的一種性别壓榨。
但是撇開表面的泡沫,其中的實質内裡不是性别矛盾,而是階級矛盾。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底層運行邏輯的社會中,一切客觀存在的物質,都被資本商品市場極其殘酷的賦予了資本價值屬性。
每一件事物都有其固定的“價格”;每一件事物都被視為了巨大資本市場中一件可以被交易的“商品”。
當然,資本主義社會也並非一片黑暗。只不過他們所謂的“道德”和“原則”,統統是建立在短期產品利潤收益之上的!看在新冠疫情蔓延初期,對於“利潤至上”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言,無所作為乃至遏制有所作為,就是最大的利潤收益!
無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的此類“最高准則”,倘若只是放在整體性的“偽裝”之後時,還不那麼容易顯得面目猙獰。但是,當這一“最高准則”,在毫無遮掩下被施放到單獨個體身上時呢?
美國抗擊新冠疫情死亡幾十萬人,美國總統尚能大言不慚“抗疫有功”,但是當運屍卡車照片曝光時,僅僅數具屍體,便能讓川普直言“屍體太多了”...
同樣的,代孕問題也並非今天才有,但是曾經對代孕發表過代孕時甚至還會發出不同意見的大多數人,如今面對“鄭爽事件”中的兩個活生生的孩子時,當曾經大而化之的“前衛”、“概念”,變成了實實在在的“人”的時候,許多曾經的支持者,想必已經喪失了繼續爭辯的勇氣!
這種心態的轉變,其實是必然的。
資本市場猶如一座宫殿,曲欄迴廊,富於動態的多彩景致讓多少人迷醉其中。但是扒開脚下精致的地磚,裡面埋葬的却是層疊的人類骸骨。代孕市場中被犧牲的嬰兒與孕母如此;人骨皮包亦復如此 !
附記一 :
“人骨包事件”。據英國《每日郵報》去年報導稱,一位名叫阿諾德·普特拉(Arnold Putra)的印尼富二代時裝設計師,從2016年開始便在網絡社交平台上公開出售一款被標榜為象徵財富、階層,彰顯著獨特時尚品味的“人骨手提包”。
由100%的鱷魚舌頭+100%的人類脊椎骨製作而成-—每一個“人骨包”的把手,都是用一個患有骨質疏鬆症孩子的整條脊椎製作而成。單包售價5000美元,定製周期14天,可【持續供應】。貨源在哪 !?
該設計師不斷辯稱自己的人骨來源是基於【自願的合法渠道 ?】,但是針對阿諾德的行為,國際主流輿論依舊對其施以撻伐,完全的否定抨擊!原因很簡單:阿諾德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最基本的人性底線。
烏克蘭因為貧困,竟然開放代孕合法化、印度丈夫公然出租妻子的子宮,也是貧窮。富人階層卻用此彰顯財富象徵。殺無赦 !
**功高孟德,禍比董卓----爾朱榮
北魏末年,華夏百姓還在水深火熱中煎熬。各地豪強紛紛藉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爾朱榮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出生於山西朔州的契胡人,堪稱軍事奇才,是名副其實的百勝將軍,一生大小數十戰,從未打過敗仗,仿佛天生為打仗而生,其崛起過程,與三國時的曹操曹孟德極其相似。
世代居住於爾朱川(今山西北部)的爾朱家族(以居住地為姓),是北魏有名的豪族,爾朱榮的歷代先人,都是部落酋長,爾朱榮長大後,順理成章襲承了父位。
爾朱軍團,一日之內頓成勁族。爾朱榮借外甥一顆大好頭顱,在極短時間內,訓練出了一支無堅不摧的軍隊。帶著這支鐵軍,他打敗六鎮叛軍,擊敗並、瓜、肆州叛亂的胡人;也是憑這支鐵軍,他由起兵時的一個雜牌將軍,做到了北魏大都督、金紫光祿大夫,幾年之間,火箭式上升;更是憑藉這支無堅不摧的軍隊,他「北捍馬邑,東塞井陘」,大有獨霸一方之勢,並開始把目光投向洛陽,投向北魏中央最高權力寶座。
爾朱榮這個名字,通常與「功高孟德,禍比董卓」聯繫在一起,所以亂世十大梟雄,曹操墊底。打敗陳慶之,並且又一次挽救了北魏,是老天幫了大忙,但功勞卻是爾朱榮的,至少他自己這麼認為。於是他自己「論功行賞」,自設天柱大將軍一職,自封食邑20萬戶。
爾朱榮屠殺的不是百姓,是朝廷大臣和北魏胡太后為主的皇族。隨著他的一聲令下,2000多朝廷大臣和北魏皇族全部見了閻王,以至於朝野一空,皇族俱無,這就是傳說中的禍比董卓。爾朱榮雖然留了孝莊帝一條命,卻讓他成了一個空架子。他強迫孝莊帝立他女兒為皇后(原本為側妃),這個皇后動不動就對孝莊帝搞精神虐待,發脾氣使性子是家常便飯,搞得孝莊帝總是懷疑人生,爾朱皇后還振振有詞:他這個位子,是我老爸讓給他的,老娘在他面前放肆一哈,木有關係的。
當控制了朝政的爾朱榮仍不滿足,又申請入朝,為今後篡位做準備的時候,孝莊帝覺得,再不做點什麼,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條了。他開始和一些大臣密謀,怎樣才能除掉爾朱榮。保密工作卻沒做好,導致秘密泄露。明知道孝莊帝要殺他而後快,爾朱榮還是要去洛陽。弟弟叫他別去,他不聽,老婆叫他別去,他還是不聽。並非他不怕死,而是他有充分的自信:敢殺我爾朱榮的人,還沒生出來!
在爾朱榮心裡,孝莊帝是天底下最大的軟蛋,根本不具備殺他的本事。儘管如此,見了孝莊帝,他還是陰陽怪氣地問他:外面傳言你要殺我,難道是真的?孝莊帝巧妙地以問代答:外面還有人說你要殺朕呢,難道也是真的?
爾朱榮更加相信,孝莊帝不敢殺他。那以後每次入朝覲見,他帶的隨從都不過幾十人,而且不讓他們帶武器。而孝莊帝刺殺爾朱榮的計劃,一刻也沒停止。
公元530年11月1日,孝莊帝讓人去報告爾朱榮,皇后生了個皇子,文武百官都道賀來了。言外之意是,你這個外公不來道賀,就沒意思了。他當然得去。
他毫不懷疑這是個圈套,對孝莊帝早就在明光殿東側設下伏兵一事,更是毫無察覺。快馬加鞭趕到明光殿,道賀心切的爾朱榮見了孝莊帝,正要開口,忽然發現兩個人從殿東門跑進來,手上還提著刀。爾朱榮這才明白,之前的傳言都是真的!
大驚之下,他的反應倒也不慢,跳起來直奔御座上的孝莊帝而去,意圖挾持皇帝。不料孝莊帝早有準備,抽出橫備於膝上的刀,迎面刺向爾朱榮,爾朱榮兩眼一翻,倒地身亡,年僅38歲。
從前濫殺無辜的爾朱榮,也「嘗」到了濫殺無辜的「滋味」:隨他入宮的14歲兒子爾朱菩提和30多個隨從,全遭伏兵誅殺。生前無限風光的一代奸雄,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是這種死法!
**為什麼房價和房租割裂
其實房價反映金融槓桿,代表富人購買力;而房租反映真實收入,代表窮人的購買力(窮人没槓桿)。
2020年疫情出現後,經濟停滯,相當於對社會各個階層進行無差别性攻擊,整個社會的才富都在縮水,但後來却出現了兩種分化結果。
聚集在上游的富人群體雖然收入縮減,但他們還有資產和槓桿能力在。疫情過後,國家放水刺激經濟,股市樓市双熱,富人資產開始膨脹,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銀行拿到更低息的貸款,跟不要錢似的。
他們再把這部分錢投入股市樓市,造成新一輪資產價格上漲。所以去年挺過疫情的富人,下半年的財富都在瘋狂增加。君不見報載,某某大老闆每日新增財富幾十、十幾億嗎 !?
一般人没有資產和槓桿能力,財富無法反彈,而且疫情釋放了大量的社會勞力,供小需大,企業主没有理由給員工加薪。
所以這場疫情到頭來,是對窮人的定向打擊。無力承担房租的年輕人只能選擇逃離北京,房租因此下滑。
2020年的疫情就像一個漏斗,書面上叫優化城市人口結構,大白話就是,淘汰了一批競爭力不高的年輕人。
大城市不能用租金来衡量房價行情,同時也没有人因為租金回報去投資房產,他們更看重城市的未來價值。鄉鎮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慢,人們只能轉而關注居住價值,也就是租金收益。
所以未來只要有人拿“租金回報率”跟你說事兒的,不要相信,因為無論是好的城市還是樓盤,都在追逐未來房價的回報。
**制裁美國28川普任內高官
大陸21日凌晨在官網上宣布,中方決定對在涉華問題上嚴重侵犯中國主權、負有主要責任的28人實施制裁,包括川普政府中的蓬佩奧、納瓦羅、歐布萊恩、史達偉、博明、阿渣爾、柯拉克、克拉芙特、波頓、班農等人。有人質疑制裁這些已下台的人有什麼用 ? 落個打落水狗之嫌 !
其實非常有用,要是了解美國政商旋轉門的關係,就知道非常有用。制裁包括其家屬、子女,這28個人下台後,只要和他及其家屬爾後工作有關的公司、企業,機構皆不得入境中國和香港、澳門,也同時被限制與中國公司、企業、機構打交道、做生意。如此,阿渣爾回藥廠的路段了;克拉夫特老公的煤炭少了中國市場;企業以後還敢再給他們政治獻金嗎 ? 許多公司將不敢或不願再聘僱他們,為他們出、回憶錄的出版社等也包含在內,以免妨害與中國生意往來。影響範圍極大 ,一定有極大的警戒作用 !
還有人問,為什麼不制裁川普 ? 川普曾經是總統,美國的像徵與代表,其身分與意義和一般官員不同,再者,下台總統沒有再去哪家公司企業任職的先例,他們靠寫回憶錄、演講就能騙到很多報酬,不需要在上班。除非準備不再和對方有任何關係與往來,不然不會制裁下台總統。像伊朗、伊拉克目前對川普的制裁令仍持續有效。
試想,能如此制裁美國官員、企業,不會用來制裁台獨人士及相關企業嗎 !?
**巧合還是天命不祥的信號
美國時間一月二十日,拜登即位。是日,位於纽約西部的門登鎮墜毀一架黑鹰直升機,三名美國士兵殞命。注意,門登鎮 ! 歷史上,鳳雛龐統亡於落鳳坡、戴笠墜機於戴山、困雨溝,這是巧合或者是一種天命不祥信號 !?
在古代,皇帝登基要祭天,將軍出征要祭旗。歐洲也有著很古老的獻祭儀式。所謂獻祭,一開始大家都是找幾個俘虜,現在文明了,開始殺豬殺牛獻祭。當然,在西方的宗教裏,也有著殺子獻祭的習俗。這次殞命的三位士兵,是不是祭品咱不知道,但是,是什麼意涵,自己去天馬行空的猜想吧 !
川普的告别演講現場没有一個高官到場,但有很多群眾繼續為他呐喊;在拜登的登基現場,盡管高官悉數到場,但現場却没有一個群眾,地面上插了2萬面星條旗代替群眾。鮮明對比 ! 若說得民者昌,至少拜登沒有鐵桿支持,只是"適逢疫情登大寶"的沐猴而冠。
**20210121,蓬佩奥在推特上發了“1384天”的字樣,他没頭没尾的這個表達被很多美國網友敏銳的猜测,認為這是蓬佩奥在暗示將参加2024总總統選舉。
這種猜測是基本靠譜的,因為從總統任期開始到2024年11月3日總統大選出结果,正好是1384天。蓬佩奥會替誰屬這個日子呢?當然只有他自己。
內捲化 ! 說的是日韓,台灣能不心有戚戚焉 !
日本的生育率非常低,僅為1.42,但那是沒有和韓國比;韓國的出生率是全球最低水平,屢創新低,現在低到0.9。
生育率描述的是社會上一個女性整個育齡週期生育的子女數。理論上,是每個婦女平均生了幾個孩子。正常來說,排除掉不婚族、非正常死亡等情況,一男一女結為夫婦,生育率達到2.1,人口才能達到穩定水平,才能維持現在的人口數量。
2020年,韓國人口為5200萬,韓國的出生嬰兒數量只有27萬,27萬是什麼概念?中國廣州常住人口1530萬人,出生人口為21萬人,出生率是韓國的2.6倍以上;如果韓國按照這樣的數量繼續下去,從2031年起,韓國總人口將開始減少,到2065年將減少到4300萬,2165年以後萎縮到1500萬,最終歸於消失。
低出生率是日韓面臨的嚴重問題,政府拿出了各種方案來破解,韓國的政策極其給力,每生一個孩子發200萬韓元的現金,折合人民幣為1.2元左右,每月再給出30萬韓元的補貼,折合1500元人民幣。
不僅僅如此,同時給出配套的設施,比如教育、醫療等方面免費,盡量減少生孩子這個群體的負擔和壓力。此外,韓國政府還會為一歲以下的新生兒提供每月30萬韓元的補助。但是即使這樣,還是沒有用,韓國的出生率斷崖式的下降。
韓國的低出生率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內捲,在不斷的殘酷內捲後,人們不願意生孩子了。
什麼是內捲,做一個形象的比喻,比如相傳林家的辟邪劍譜是武學至寶,天下人都想搶林家的武學寶典,群狼環伺,林家怎樣才能躲過浩劫?最好的方法是直接找印書館,印一萬份辟邪劍譜,僱人到大街上發傳單一樣的發。於是,整個江湖馬上內捲,要做出艱難的選擇。
欲練神功,引刀自宮,練不練?你不練,別人都練,大家都練了,你的幫派就沒了。但是你練了呢?練了也白練,因為現在辟邪劍譜和太祖長拳一樣爛了大街,是個人都會,你練了也就是普通水平。每個人的武功都提高了,等於沒提高,大家都在內捲。要想不內捲,就遠航出海去日本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最早的內捲是人類學家格爾茨在對印尼農業進行考察後提出來,印尼的爪哇島,適合種植水稻,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對農田進行精耕細作,但是再怎麼種地,耕地的數量是有限的,人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得到改善。
這個類似於雍正改革後,取消了人丁稅,不按人頭進行繳稅,可以放開生孩子,人口爆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4 億左右,但是馬上面臨的問題是,人口可以增加,土地卻是有限的,如果不開闢新的產業,人口越多,生活水平越下降。
不僅如此,原來1個人種10畝地,這個時候,技術革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人們會考慮如何用更有效率的方法進行耕種,現在1個人1畝地,就考慮如何更加精細化,去拼人力了,對技術進行了忽視。
內捲指一種社會某一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之後,這種形式便停滯不前,難以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從而把自我鎖死在低水平狀態上,周而復始地循環。在生活中,內捲有哪些現象:
第一、低產出的精益求精
比如一畝土地一個人種,產出在900斤左右,到了900斤,就已經是邊際產出的最大化。
這個時候,就算讓100個人去扎堆種,把各種化肥農藥死命的去撒,用上各種機械高科技,撐死了也就是產出在1000斤左右;投入越大,邊際產出越低。
第二、為了免責,被動地應付工作
下班了你想走,可是同事小美裝樣子在工作,其實小美的工作早就完成了,她一天8小時剛好按計劃完成全部內容,但是她想引起老闆的歡心,就繼續做出埋頭苦幹的樣子。
你想和她競爭部門經理,你也不敢走,於是你也做出埋頭苦幹的樣子。一個部門8個人,最後7個人都做樣子埋頭苦幹,結果1個下班就走的人最後被幹掉了,下班就走就被默認為沒有責任心。最終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為做出埋頭苦幹的樣子得到好處。
第三、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地挖掘、研究
你終於當上了部門經理,每個月要做PPT述職,原來做PPT述職,各個部門簡明清晰的說自己做了什麼,簡單高效。但是你原來做過設計,你把自己的PPT做得美輪美奐,老闆大家賞識,認為你用了心,結果其他的部門不服氣,他們自己出錢找專業廣告公司設計PPT;
你不甘心被他們比下去,你一個月工資不要了,找最頂端的設計師幫你做動畫效果…..PPT做漂亮了對工作有幫助嗎,有,但效果不會超過0.5%。
現在,我們從幾個維度來看,為什麼韓國進入了內捲的地獄模式 :
韓國人口僅5000萬,失業人口在百萬以上,15到29歲的失業率為9.8%,不過這個數字不包括臨時工,就業壓力嚴峻,於是大家都要奮鬥,都想找好工作。
韓國比李家城好點,但幾乎也被大企業壟斷了, 10大財閥,創造的財富佔據了整個韓國GDP的44.2%;以三星為例,所有的韓國人,逃不脫三星的影響力,因為三星什麼都做,無死角通吃,電子、半導體、建築工程、造船、金融業、保險、生物製藥、化工產業、醫療、航空零件、服裝、酒店、汽車…
病了,三星有醫院和製藥;看新聞,三星有傳媒集團;出差,三星有酒店,交通設施;生活,更不用說,三星手機和電器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財閥和大企業幾乎壟斷了韓國,帶來的結果就是年輕人幾乎沒有創業的機會,只能去做社畜。
在朴槿惠時期,在政府鼓勵下,韓國掀起了創業潮,但在產業高度壟斷的韓國,隨後就是倒閉潮,只有60%的新企業能撐過創業後的第一年,只有不到30%的企業能撐過創業後第五年。韓國青年的創業,也將內捲發揮到了極致。
很多個體創業者都集中在低技術含量的行業,面臨同質化嚴重問題。首爾每0.62英里就有8家炸雞店。在更極端的情況下,同一特許經營品牌的商店相互競爭。一個小小的商業區,同一零售品牌的三家甚至更多化妝品店。
普通人創業只能幹低端,高端的產業由財閥把持。創業無門,要想過的好點,就要進10大財閥。要進入10大財閥的捷徑,通道非常窄,就是進入韓國的【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是韓國首屈一指的三個大學,首字母合起來為SKY。首爾大學「S 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高麗大學「K orea University 」;延世大學「Y onsei University 」。
於是,韓國的內捲從兒童時代開始。殘酷的戰爭開始了。
首先是所有的人要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買學區房,比如首爾江南區域的學區房,你出10萬一平,我就出12萬一平;但是,學區房的數量就那麼多。
進入重點中小學只是開始,然後就是給孩子瘋狂的補習,韓國的補習有多瘋狂?
在韓國,位於首爾江南區的大峙洞以韓國最高端補習班一條街著稱,街區內各種補習班多達1057家,每年創造約20萬億韓元的補習班市場經濟。
每天都有大量學生進出各大補習班。在這兒隨便找一個學生問,他們都會回答:開學期間至少要上四五個補習班,放了假就更多。每次補習班下課時,大峙洞街區便被前來接孩子的家長圍堵得水泄不通。
韓國的高中生,放學時間是晚上9點,放學後要麼去補習班要麼到家繼續自習,每天12點之後睡覺是常態!但是,再怎麼努力,好大學就那麼多!頭懸樑,錐刺股,把孩子逼到死,也只有2%的人能進入天空之城!
進入了天空之城的知名大學,人生從此截然不同,有了走上人生巔峰,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機會。
任期從2012年開始的韓國第19屆國會的300名議員中,90%都是SKY的校友;韓國企業經營評價機曾調查過韓國500大企業的624名CEO。但是,僅僅是有了機會,並不是畢業了就開始做CEO,一樣是從最底層的職員開始努力。
怎麼努力才能順利升職?最粗暴簡單的就是加班,不管有沒有效果,不管能力如何,至少拿出態度!
怎麼加班, 996不存在的,996太輕鬆了。
52小時工作制是韓國總統文在寅競選期間作出的承諾之一,旨在縮短常被韓國人稱為無人道般的長的工作時間,並改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人家根本不敢奢望8小時工作制!
52小時工作制,已經超出了8小時工作制12小時了,但是成為了總統的競選承諾。12小時夠嗎?韓國人一天12小時都打不住!
你一天幹12個小時,我就凌晨2點走。你凌晨2點走,我就在公司裡面掛吊瓶上班。你掛吊瓶,我就住公司!來啊,誰怕誰啊!
什麼是殘酷的韓國內捲?
1個人幹2個人的活,擠掉就業率;就業率降低,引起社會恐慌,工作更努力,擠掉更多就業率;就業率低,所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兒童時代開始拼命,拼命的上補習班,都去讀大學;都有大學學歷,相當於沒有大學學歷,於是去讀研究生;從此開始死循環。
普及辟邪劍譜,就是人人自宮。
韓國財閥,以三星為例,國外資本持股50%以上,擁有優先分配權,韓國越努力,華爾街越賺錢,美國越富強!美國越富強,韓國駐軍越強大。
華爾街賺得盆滿缽滿,韓國呢?
在地獄高麗的生活模式中,韓國人的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韓國在2011年達到每10萬人中有31.2人自殺死亡的峰值後,自殺率開始逐漸下降,但仍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在過去的13年中,除一年以外,韓國自殺率一直在經合組織中排名第一。
2019年韓國20-30歲人群自殺的比率為各種死亡原因中的第一位,佔各年齡段總數比率為51%。
所以,馬雲非常清楚韓國這樣內捲是沒有出路的,在韓國出差的時候接受電視台採訪時,沉痛的說:我最後悔的,就是沒有好好陪伴家人。
馬雲說的是真心話,因為全社會都這樣,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擠掉就業率,他阿里巴巴電商的貨還有誰去買?
福報是留給阿里巴巴的,絕對不能給別人!要犧牲就犧牲自己,我不如地獄,誰入地獄?
在經濟學中,生育率還有一個解釋,就是生育的成本,社會越進步,生育的成本越高。比如黑蜀黍,反正沒工作,閒著也是閒著,生孩子沒有額外的成本。
但是如果是美女CEO,敢輕易生孩子嗎,要拿出至少10個月的時間出來放棄競爭,這是多大的成本?
所以,一般在非城市的農村地區,生育率會略高,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韓國農村人口不到300萬,韓國形成了以首爾為中心的超級城市圈,首爾城市圈佔韓國人口的近一半以上。而一旦嵌入城市圈,就是逃無可逃,身不由己的捲入內捲。
但是韓國的拼命與努力並沒有改變韓國的現狀。
大財閥壟斷下新產業無法湧現,互聯網的紅利也錯失了。造船業現在不景氣,電子產業被蠶食,汽車行業面臨被電動車逼宮 ? 幹掉…….
韓國人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再怎麼努力, SKY天空之城的錄取機會不會增加;再怎麼努力,一個企業只能有一個CEO;京鄉新聞在2011年的一期報導中初次提出"3拋"世代概念,指的是面對高房價、高物價、就業難、低工資等社會問題,一部分韓國年輕人逐漸拋棄了戀愛、結婚、生子。
2015年開始,韓國網絡上出現了新造詞N拋世代—面對越來越大的社會經濟壓力,很多韓國青年不僅放棄了戀愛、結婚、生子,還放棄了買房、人際交往,以及任何夢想和希望等,類似日本得"宅"經濟世代。
韓國人開始以低生育率對抗內捲。
「我不玩了」這一招天下無敵。
只要我遠遁江湖,你別說練辟邪劍譜,你練葵花寶典都和我沒關係。0.9%的生育率,全球最低,100年後的韓國人只有2000萬,韓國財閥的地產根本就沒人要了,慌不慌?
為什麼日韓會陷入內捲模式?
我們看日韓的產業模式和歐美的產業模式進行對比,為什麼歐美人可以輕鬆喝咖啡過的比日韓輕鬆得多?
當然,歐美也喝不了多長時間了,在中國製造的強大衝擊下,西歐的高福利勉強還能持續10年,美國的美元霸權或許還能持續10到20年。
但是現在歐美對比日韓的優勢在哪裡?
首先的前提是日韓對外資源依賴度太強,最明顯的都是貧油國,而且,日韓的農業屬於原住民農業,且土地資源有限,無法實現美國為代表的殖民化大農莊生產;僅此一項,日韓就先天不足,永遠無法過上北歐的悠閒時光。依靠林業和優質石油,一個國家就幾百萬的人口,北歐可以吃幾百年。
其次,日韓從經濟到軍事,被美國高度控制,這是最核心的原因。
所謂美國的控制,就是美國二戰後的全球經濟秩序無法被日韓打破。
這裡有兩個方面的影響。
軍工、航空這些最高利潤的產業看不到日韓的影子,即使是半導體行業,韓國能做的也是利潤最薄的存儲器和面板業務。
在美國的秩序下,最底層利潤最厚的部分集中在矽谷,其次的在盎格魯撒克遜和北約世界,誰都不可能打破。
人工智能領域現在中美平分秋色,日韓已經離科技的中心越來越遠。
我們都非常清楚美國打壓了華為,因為華為和美國之間爆發了激烈的戰爭,所以全球矚目,而歐洲的企業被美國掠奪從不反抗,靜悄悄的無人關注,從產業到銀行,動輒百億級美元的罰款到被迫兼併。
而華為這一仗,必須要打且必須要贏,就和70年前一樣,我們退無可退,而現在的日韓,美國對他們的定位就是高度內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他們,甚至沒有打這一仗的機會。
底層科技領域日韓無法深入,軍工和航空領域對日韓更是大損失,要知道,美英法科技的領先,最普遍的方案就是從軍工到民用的一體化應用,先軍事科技領先,再轉民用。無論是摩托羅拉還是波音,從科技衛星芯片到軟件設計,都是這個套路。而日韓在這幾塊領域,永遠無法進入和分得一杯羹。
其次的幾個問題在於:
日韓的大財閥高度壟斷,幾乎全產業通吃,導致階層固化,讓經濟和產業的創新能力大幅度縮水,新興產業難以湧現,年輕人的創業成本過高,成功率遠遠低於其它國家;導致只能在有限的產業中內捲。
此外,日韓深受東亞文化的影響,勤奮為全球公認,奮鬥秉性遠遠勝於歐洲非洲南美,更不是沒錢了工作,有錢了享受的黑蜀黍。
最後,日韓的企業資本性收益無法和歐美比擬,歐美的先發投資優勢可以吃到更多的紅利,這在三星為代表的企業上最為明顯;
日韓缺乏高利潤的奢侈品和溢價能力強大的品牌,這些幾乎都被歐美企業所壟斷,一個女包的收益,趕上日本精密電工的百倍以上;日本只能拿出一個「和牛」來營造品牌效應,但農業品的增值實在有限。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日韓都陷入了高密度的電子製造行業,陷入內捲,永不停息。
最後看看,為什麼中國不需要內捲就可以奠定強大的產業優勢。
10年前我在深圳做手機,深圳的手機產業的巨大營收帶來了強大的GDP,讓全國所有的城市垂涎欲滴。很多城市提出了更優惠的政策想對手機品牌進行吸引。
如果我不在深圳做手機,我換個內地的中小城市,房租成本至少下降60%,這是最起碼的,甚至於內地很多城市的產業園還會給我免稅;如果我在內地開手機工廠,人力成本至少便宜30%;公司運營的最大的兩項成本直接大幅度下降,我是不是要離開深圳優勢就更大?
但為什麼深圳還是構建了手機產業群,多數廠家都沒走?
全球最大規模全產業鏈單一市場,是中國製造的秘密,你需要了解。
美國很多傻記者,認為中國製造的優勢是人工成本低,勸庫克離開中國,庫克無奈的說,沒有了中國強大的產業集群優勢,蘋果的成本將無限量增加。
蘋果可以搬走,但是幾萬個部件的產業鏈搬不走!百萬級的產業工程師也不會跟他走!
在整個亞洲的內捲模式中,只有政治獨立的中國能夠最終走出內捲,事實上,這一切在70年前已經註定了。在美國馬歇爾計劃製定的叢林世界階層規則中,很多時候是沒有便宜可以佔的。
日本輸掉了二戰,韓國輸掉了朝鮮戰爭,這不是過家家,失敗了,就必須要付出代價。而我們英雄們的血,終究不會白流。
為什麼工業時代一定爆發經濟危機?
在幾百年前,中國是個重農抑商的社會。這句話說的對,但只對了一半。
古代社會沒有不重農抑商的,說中國重農抑商,為什麼流通全球的全是中國的商品?茶葉、瓷器、絲綢.....
呈現一定規模的帝國、希臘、羅馬、法蘭克等都重農,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都會認為農業才是國家的根本。那時的人有了財富,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購買土地,成為公民。
希臘同樣是農業民族,只是在一個土地狹小的島嶼區間內,對土地的訴求不能滿足自己,才會通過航海建立殖民地城邦,來緩解土地和人口的矛盾。
在古代的政治見解中,全球並沒有什麼不同,梭倫擔任雅典的執政官,進行社會改革,劃分社會等級,確定財富比例,同樣是以土地為重要的標準,如果商人完全沒有土地,就一定被認為是奸商和不可信任的。
其實想一想就很明了,為什麼高利貸「金融」在中世紀被認為是罪惡之源頭,還有為什麼猶太人「商人」長期被歧視?
在古代,農業是所有社會的基礎,只有在中世紀的時候,東西方的貿易已經走上正軌,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熱拉亞等城市剛好位於貿易的運輸點上,成為東方貨物輸入西歐的「二道販子」。
這樣的城邦共和國就在海岸邊上,不具備農耕的基本條件,最終成為了純貿易型的國家,但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歷史上,也就出現了這麼幾個。
重農抑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技術的發展緩慢,不足以支撐商品經濟的運行和人口的增長。那麼到了工業時代,社會將如何演進呢?
第一章:小農經濟時代
假定從前有個村莊,叫英國村,村里100個人,都是勞動力,50個男人種棉花,50個女人織布做衣服,在最原始的小農經濟時代,紡織土布,把棉花搓成條,紡線,再把線染色,最後織布,一匹布下來要好幾個月。
女人忙活一年,只能夠織2.5匹布,剛好給男人和女人各做一件衣服,剩下的0.5匹布,要繳稅給村長。也就是說一個人一年只能做一件衣服穿,無論什麼季節,都沒的換,穿到衣服上就全是窟窿了,日子過得很艱難。
「第1次產能-小農經濟」2.5 X 50 = 125 整個村子,1年可以生產125匹布,這是總產能。
0.5 X 25 = 12.5 而村長可以收到稅收12.5匹布,村長用這12.5匹布去僱傭騎士,組織這個村莊的防務,避免土匪來攻打這個英國村「其實他們自己才是土匪」。
好吧,我們這裡先假定這個村長是正直的,無私的,而不是歐洲中世紀的領土,腦滿腸肥,又愚蠢又貪婪,只知道剝削農民。
其實歐洲中世紀對農民的稅收長期在40%-60%左右,什一稅,僅僅是教會就收這麼多,還不是國王的。十稅一,那是歐洲中世紀人民的夢想,只有在中國才有可能。
在這個時候,商品經濟根本做不起來,也無法流通,因為人們生產出來的商品還不夠自己用的!在古代社會,相當長的時間,自耕農都是繳納實物稅,交糧食交布匹,國家給官員的俸祿,往往是實物形式佔了主要類別。
中國古代的金融沒有形成體系,很重要的原因是商品的產出能力有限。根本就沒什麼多的東西去交換。
歐洲中世紀,糧食的畝產量長期為100公斤/畝,農民勞作一年,剛好夠吃喝;要知道100公斤的產出還需要30-50公斤的種子。
而中國農業技術的發展一直大比例領先於歐洲,在唐朝時產量在200-300公斤/畝左右。但即便如此,一家4口的最低要求是20畝地才可以夠自己生活。
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技術在工業革命前都在這個產量長期徘徊無法突破。這個狀況,沒有哪個國家敢去優先鼓勵商業發展。
這個產能,積蓄多年,也只是勉強能夠應付戰爭和外來侵略,要發展商品經濟,幾乎沒有可能。所以人們也沒啥娛樂活動,就是幹活填飽肚子。
要知道,在現代技術上,農業畝產達到了400-1200公斤以上,而且所需要的人力大幅度降低。
第二章:圈地運動與機械生產
但是漸漸的,在英國村里,技術開始發展了。首先是紡織機器開始出現,公元1200年,前後兩片的腳踏織機開始取代了純手工的紡織,效率提高了2倍;1733年英國人發明手拉機件,也就是飛梭,這是紡織上的一個重要進步,對比原來再次提升了2倍效率。1764年,織布工詹姆士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手搖紡紗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把生產效率提高了3-5倍。
這個時候,效率前後一共提高了驚人的12倍,女人一年可以紡織30匹布,除了繳稅,一年可以做20件衣服,從此衣服開始出現了冬裝夏裝,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衣服。
「第2次產能-機械生產」
30 X 50 = 1500 這個時候,英國村的總產量為1500匹布。而且衣服開始多種多樣,貨幣開始出現,人們可以用貨幣去換自己喜歡的衣服。但生產方式,還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小農經濟為主,女人們在自己的家裡織布。但技術還在不斷發展。
村長發現,利用水力紡織進行集體勞動,人們的工作效率可以再次提高2倍。
過去的人們都是用純肌肉產生體能進行紡織,但是1750年歐洲廣泛利用水力驅動棉紡機器,到1788年英國就有了143個水力棉紡廠。
這個時候,村子裡來了資本家,資本家對村長說我有錢,我可以投資工廠,有成套的設備,讓生產效率更高,你來幫我招工人吧,我給你好處。錢還是女人,我都有,要什麼給你什麼。
你不要?我們生產能力提升了,你可以收更多的稅,可以招募更強大的騎士保衛村莊。於是村長開始墮落了,幫資本家做了幾件事情,第一是把農民的土地都搶走了,開了個棉花廠做大農莊生產,第二是開了一個紡織廠,專門紡布。這叫圈地運動。
1688年,英國政府開始支持圈地運動,將農民從土地上趕走,英國600萬畝土地被圈佔。接著,資本家做了紡織廠,改用蒸汽機進行集約化生產。
農民沒有了土地,只好去做打工人。雖然農民們罵聲震天,恨死了村長,但看看村長的騎士們手中的劍,只好乖乖的聽話。50個人留下來打工種地生產棉花,成為棉花工人,還有50人在紡織廠打工,用棉花廠提供的棉花織布,成為紡織工人。
從17世紀開始,小農經濟逐步瓦解。現在,借助水能的強大動力和集約化的生產,每個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年可以紡織60匹布料。
「第3次產能-規模生產」60 X 50 = 3000 50個工人可以一年生產3000匹布料,這是現在英國村的產能。這個時候,對比原始的小農時代,英國村的產出提升了整整24倍。每匹布可以賣1塊錢。
資本家給每個工人發每年20塊的工資,工人可以拿20塊錢買20匹布,和自己原來做紡織,其實並沒有多大差別。
50個紡織工人加上50個棉花工人,一共工資是2000元,一年可以買2000匹布。可是總產能是3000匹啊。資本家剩下了1000匹布,問題來了,剩下的1000匹布怎麼辦?
資本家每天都換衣服穿,還拼命浪費,但他一個人一年也只能消費500匹布,結果還有500匹布放在倉庫裡面沒人要。能,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根本不會有人買,變成了庫存。這個,叫做工業時代的【過剩,是工業時代的必然】。
現在的核心問題是:
村民們還可以繼續消費,用布匹做襪子做帽子做圍巾,但是村民們沒有錢,消費不起;資本家有錢,但是資本家再怎麼作怎麼奢侈,消費能力也是有限的。這就是,沒錢的人沒消費能力,有錢的人消費能力有限,於是生產相對過剩。
但是在這個階段,好歹庫存只有大約500匹布,佔產能的1/6,問題並不是很嚴重。
第三章:蒸汽時代與經濟危機
而兩個方面的變化,還會將過剩進行激化。
首先,技術的發展,會不斷的提升效率並且讓越來越少的人,產出越來越多的商品。瓦特改良蒸汽機後,1860年開始的蒸汽時代,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資本家發現,借助蒸汽機提供動力,生產效率可以再提高5倍,而且1個人可以幹 2 個人的活。實際上的生產效率提升了10倍!
「第4次產能-蒸汽時代」300 X 25 = 7500
於是,50人的紡織廠調整了,現在是25個紡織工人,一年可以生產7500匹布;產能效率達到了歷史巔峰。
紡織廠的效率提高了,棉花廠的效率也在提高,現在也是機械化農耕,也只需要25個棉花工人了。現在100個人的村子,失業率是50%;其次,資本主義是一個比爛的製度,資本家希望用越來越少的人幹越來越多的活。
資本家發現,這些工人反正沒有土地了,他們只能打工,讓他們每天幹8小時他們也得乾,讓他們幹16個小時他們也得幹。於是廠長將原來的955改成了8-12-7,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了一倍,產出也提升了一倍。而工人的工資還是每年20塊。
於是,在一年後,英國村的收入狀態是:
借助蒸汽時代的強大動力,每個工人每天工作16小時,每年可以紡織600匹布料。
「第5次產能-福報時代」600 X 25 = 15000
25個工人可以一年生產1.5萬匹布料,這是現在英國村的產能。
600 ÷ 2.5 = 240
這個時候,對比原始的小農時代,英國村的產出提升了整整240倍。
但是問題來了,每個工人的工資還是每年20塊,工人可以拿20塊錢買20匹布。25個紡織工人加上25個棉花工人,50個人一年可以買1000匹布,消費能力還下降了500匹布。還有50個失業工人,消費能力是 0 ,他們1匹布都買不了!
資本家現在每天換3件衣服,簡直窮奢極欲,所有的衣服都是一次性的,換了就扔掉,依然只能消費1000匹布。15000 - 1000 - 1000 = 13000
村長剩下了13000匹布,現在問題來了,剩下的13000匹布怎麼辦?根本沒有人能夠消費!庫都已經堆不下了。紡織廠可以關門了!因為不僅僅有庫存賣不掉,而且86%的產能根本沒有意義。
這個時候,資本家發現,根本沒必要有那麼多工人。工廠進行了裁員,將紡織廠25個人裁員到5個人,一年可以做6000匹布。
對應的,紡織廠裁員了,不要那麼多原料,棉花廠也裁員了20個人。結果問題更嚴重了,整個村子現在只有10個人有工作有消費能力,90個人都成了失業工人,完全沒有消費能力。做出來的布更加沒人要了!現在,失業率是90%!
這個時候,紡織廠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於是,工業時代的經濟危機開始出現,生產相對過剩-裁員-生產進一步過剩-再裁員-更加過剩.....工廠停工了,英國村的工業崩潰了。
經濟的根本就是循環,當循環停滯的時候,經濟就完蛋了。
金融與勞動狀況改善
這個時候,有幾種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
第1套方案金融手段介入,分期付款小額貸款等一起上。
資本家說我開個銀行,給你們貸款買佈吧。於是,開了英國村銀行,給90個失業工人貸款了20元,這90人又有了消費能力,可以買布了。
而還在工作的10個工人,是優質客戶,銀行也給他們貸款了20元,這些工人拿了錢買布開始做帽子做襪子......
於是,整個村子的工業又恢復了。
但是,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工人們的貸款用完了,用完了就一夜回到解放前。因為失業工人還是失業,就業工人的消費能力還是20元/年。
金融並沒有解決任何的實際問題,創造的需求都是虛假的!
不僅消費能力沒有提升,每個工人還欠了銀行20塊錢,銀行不僅貸款不出去,還出現了壞賬。不僅一切照舊,銀行也快完蛋了。
金融對實業有沒有幫助呢?
有,比如我一年賺了5000塊,存在銀行,一年後,這個5000塊是沒有增值的,也不會產生價值。但是,如果銀行將5000塊貸款給一個創業者,創業者用這5000塊本金開工廠賺了4000塊,一年後將5000塊還給銀行,還給了300塊利息,還賺了3700塊。
這就是金融產生的價值,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但金融只有服務於生產型企業,才能真正效率最大化。
第2套方案村長督促資本家開始全面改進工人的勞動狀況。
資本家終於發現,把工人剝削成窮光蛋,自己也完蛋了。在村長的建議下,資本家重新推進8小時工作制和提升工人工資,工人的工資一次性提高了10倍,到了每年200塊,讓工人有消費能力。
這個時候的運營模式進行了調整。
紡織廠一共50個工人,每個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每人年可以紡織1200匹布料。這樣失業問題就解決了!50個工人可以一年生產6萬匹布料。年底兩個工廠工人一共結算20000塊,可以買20000匹布,但是還多了40000匹布。
這個時候,又出現了問題,就是工人一年200匹布,已經和原來老闆的生活差不多了,現在不僅可以經常換衣服,而且帽子襪子手套全套齊備,而且不同的顏色啥都有。這個時候,哪怕給工人300匹布,他也用不了。
200匹布料,是消費極限。生產產能絕對過剩了。理論上,工廠只需要一年生產2萬匹布料,就可以滿足全村人的需求。15個工人上班就夠了,剩下的35個都可以休息。
但是能讓他們失業嗎?失業了,消費能力也沒了,需要的工人更少,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失業-消費能力下降-再裁員-消費能力再下降。
沒辦法,現在的全自動智能工業化能力,動下手指按下按鈕商品就做出來了,比原來一群人汗流浹背乾一個月產出都多。
第一,技術的發展必然是減少就業率;
第二,壟斷的資本體系必然希望在同樣的產能下參與生產的人越來越少;
第三,人們的需求是有上限的;
第四,財富出現馬太效應,有錢人越來越有錢,但他們消費能力有限,沒錢人越來越沒錢,他們消費不起;所以,經濟危機的出現是一種必然。
第五章:羅斯福新政,邏輯上的完美
還一種解決方案,村長說我們修路吧,修了路,也許我們可以到外面去找市場。於是村長開始大規模基礎建設,一方面修路,一方面開始修公園、圖書館、碼頭、箭塔.....
現在15個紡織工人上班,35個工人開始做建築工人,大興土木。修水壩,修地鐵,村長也給他們發200塊工資,讓他們有能力消費。
這樣,整個經濟循環完美達成。
1、充分就業,每個人都有工作;
2、產能與消費能力完美統一,做多少貨賣多少貨,也不會過剩;
3、基礎建設穩步發展,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這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
15個紡織工人,一年做2萬匹布料;15個紡織工人加35個建築工人,工資剛好可以消費2萬匹布料。
理論上,這個經濟可以永遠良性循環下去,即使技術再提高,再多出來的工人去做基建就可以了。這一套,叫羅斯福新政。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資本家的錢和利潤去哪裡了?村長修碼頭修鐵路從哪裡來的錢?
羅斯福新政做了1年,資本家不幹干了,憑什麼讓我把錢來出來修這些沒用的路,這路修了對我有啥好處?資本家說我沒有必要養這35個建築工人。
因為村長要給35個工人每個人每年發200塊的工資,這個工資,相當於200匹布料的購買力,而這個布料,是資本家「企業」做的,不是村長「政府」做的。村長是不直接產生財富的,村長用於公共事業的錢,是資本家繳納的稅收。
資本家說你再這樣我就換1個村長。
村長聽了這個話很害怕,因為資本掌握了媒介,掌握了輿論,他說要換村長,是真的有這個能力。「西方世界的媒介完全由資本掌控」。
在這裡,政府和資本是矛盾和博弈的關係,村長希望村子能長期發展,而資本的逐利性必然是能多掙一分是一分。村長只能用資本家繳納的稅收來修路,但是不過是杯水車薪,資本家10年繳的稅,村長只能做一年的基建。
而羅斯福新政時代,另外一個措施就是不停的增發貨幣,來給工人發工資做基建。
在通貨膨脹沒有到達一定的程度前,這種方式事實上是劫富濟貧,因為美國1%的富人佔有了50%的財富,而增發的貨幣如果流入基礎建設領域事實上是在稀釋富人的財富。同樣的通貨膨脹,富人承受的膨脹率更高。但很多基建,短期內是不會產生收益的。
所以,羅斯福行政並不能持久,一旦國家大基建停止,工人就又開始失業,經濟危機捲土重來。除非;除非資本家的錢全部用來做公共事業,但是,這就是共產主義社會了!
資本家說憑什麼?我前期投資設備投資工廠難道就是為了做公益??而真正讓美國擺脫經濟危機的二次世界大戰。
第六章:殖民時代與世界大戰
終於在這個時候,由於基礎建設的發展,村長發現了另外兩個村,一個村叫印度村,這個村人口驚人,有10000人的規模。而這10000人還在用小農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10000人一年才能做2.5萬匹布。還不如英國村35個人做的多。
村長馬上新開了一家公司,叫印度公司,村長給印度公司配置了堅船利炮為貿易保駕護航,開始往印度村賣布料。這個市場太大了,英國村基建都不搞了,50人全部開始做棉布,有多少賣多少。
當然,馬上996時代又到來了,16個小時開足馬力幹活,資本家又開始了瘋狂剝削!否則,你以為資本家是為了讓工人過上好日子才存在的嗎?
而印度村專門給英國村提供棉花。
在整個英國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大約21萬產業工人,紡織業供應整個殖民體系的需求。這個殖民體係有多大?大約有4到5億人口,佔當時世界人口的1/4。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4。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當時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而英國的紡織業,不僅僅服務於自己的殖民體系,高效率的生產在全球範圍內銷售。
另外一個村叫澳洲村,遍地是原材料,還有土著人,村長讓10個不努力工作的工人去澳洲村了,讓他們和澳洲村的土著人相互砍,被砍死了是命不好,砍贏了就搶東西。於是,有了印度這個巨大的傾銷市場和澳洲村這個剩餘勞動力解決市場,村長的工廠又活了過來。
而在這個時代,所有的戰爭,都是圍繞殖民地市場的爭奪,誰有了更多的殖民地,誰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原材料和傾銷市場。
但是,技術的發展依然在飛速前進。
1828年更先進的環錠紡紗機問世,經過不斷改進,得到廣泛使用,生產效率再次得到革命性進步。接著,各種新型紡紗方法相繼產生,如自由端加拈的轉杯紡紗、靜電紡紗、渦流紡紗、包纏加拈的噴氣紡紗、加拈並股的自拈紡紗等。
而工業化的本質,就必然帶來過剩,因為工業的最大優勢,就是規模化,工業追求量產,規模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產出越多。
所以,現在四管齊下。
技術的發展,其目標就是會不斷的幹掉就業率。
而資本的使命,就是越來越少的人,幹更多的工作。
工業規模化,讓更少的人有更多的產出。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
終於,英國村做的棉布可以供整個世界飽和使用了,卻依然不能解決失業和產能過剩的問題。
10年前,通訊行業流行的至理名言是:只有撐死的,沒有餓死的。啥意思呢 ?
你和其它的10個競爭對手都準備開手機工廠,但是你性格謹慎,想了半年,還沒想好怎麼做,做什麼功能的手機。半年後,當你抬起頭來,10個競爭對手裡面已經有7個抱著一堆庫存在發愁了,賣不出去。
你又想了半年,終於想好怎麼做了,這個時候,你發現這1年的時間,你養了一個團隊光發工資屁都沒幹,你已經到了行業前列了,因為已經有6個競爭對手抱著一堆庫存死掉了。
現在手機市場的產能,夠全球每個人每1.5年換一部。我們剛談的是服裝,產能過剩是一種必然,只能消費主義讓人們不停的換衣服。地產呢?早就過剩了,全球地產夠所有人居住。電子產業呢?全都過剩了,不停的在更新換代。
當然,以上是相對過剩加上絕對過剩。大量的工業部門早就處於嚴重過剩狀態,這個是由於工業化的本質所決定的。
這個時候,還有解決問題的辦法
1是把庫存一把火燒掉;2是拼命的搶奪市場搞外卷;
3是資本家少賺錢多繳稅,提升窮人的購買力,多投資公共事業,如和北歐一樣的製度相對緩解社會矛盾「當然執行的怎麼樣不是本篇要談的」;
4是最終爆發了一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帶來需求,人為解決了過剩。
還有一條路,是進入金融帝國時代。
第七章:人類的需求不能跟上科技的發展
你會說,英國村模型有問題啊,多出來的工人,難道不能去做手機?不能去做家具,不能去做魚子醬?或者讓他們去拍電影?
資本家可以繼續投資做新產業啊。
因為這裡的英國村只是一個模型,我們把布料作為了人們所需要的唯一商品。但是即使需求多樣性,經濟危機依然不可避免的到來。
從產品的多樣性,到服務業的發展,到娛樂性消費,無論怎麼發展,人的需求都是有限的。
再好的床,你只能睡一張;再好的食物,你不能無限吃;在好看的電影,你不能同時看3部;因為
第一,人類的需求的開發跟不上科技的發展。這個,就猶如在80年代,只要做工廠,做什麼賣什麼,只要做得出黑白電視機來,有多少貨都能賣掉!
90年代,人們發現,黑白電視機不好賣了,需要做彩電,而且要把品質做好,才能賣好,做得不好,就會出現庫存。
到了21世紀,開始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崗位,產品經理,產品經理去重點挖掘,用戶到底有什麼需求,我還能做什麼產品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能挖掘出來一個,都不得了了!甚至是革命性的!
但是,再過10年,整個工業效率的急劇提升,即使能夠挖掘出新的需求,工業化的高速發展能夠在短期內快速滿足幾乎所有人。為什麼手機是個好東西?因為科技的發展讓手機不斷更新換代,讓人們不斷有新的換機需求!
第二,全球貧富差距依然不可遏制的拉大,1%的人佔據了全球50%的財富,最終,依然是1%的有錢人有最多的財富,但消費能力有限;30%的打工人成為了消費的中堅力量讓經濟正常運行;69%的窮人消費能力極其有限......而科技依然在不斷發展,讓5%的人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滿足100%的人的需求;而資本家依舊貪婪,希望用福報來掠奪所有人,讓2個人幹活,發3個人的工資,創造4個人的效益。
第八章:為什麼美國逃離了經濟危機
很遺憾,現在唯一逃離經濟危機規律的,居然是美國。
因為美國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一個全球經濟秩序,在這個經濟秩序上,美國的分工是開銀行,提供金融服務的,並不需要工業。沒有工業就沒有生產,自然就不會過剩,當然不會有危機。就如同小農經濟時代,只可能生產不足,怎麼可能生產過剩?
美國農業產值佔GDP的0.6%;「中國為7.2%」
工業產值佔GDP的14.2%;「中國為42.7%」
加起來都不到15%,而美國的虛擬經濟佔比85%以上。
根據二戰後的全球秩序,美國生產什麼?
第一,生產國際貨幣美元,美國在核彈、航母和全球軍事基地的護航下,可以無限印鈔,無限量化寬鬆,美國不需要做衣服,用美元在全球買就可以了,而美國無限印鈔帶來的通貨膨脹,是全球一起承擔的。
要麼大家都不用美元,美國會死,因為那個時候他只有農業沒有工業,所以美國幹掉了利比亞和伊拉克,全面打壓歐元,將一切反對美元的聲音扼殺在搖籃之中。你可以不用美元,但是你用別的貨幣在國際社會上目前並不能被接受!除非遠離國際貿易。
第二,美國提供技術專利,最多提供底層技術生產,就如同供給手機生產的芯片,三星手機給高通打款訂芯片,高通收到錢了後給三星生產芯片。訂單化的生產永遠不可能虧損,生產端過剩三星手機賣不出去是三星的事情,和美國沒有關係;美國祇賺不虧。
第三,美國提供投資,二戰之後美國在全球投資,尤其在幾次金融危機後美國瘋狂的收購日韓和東南亞、南美洲產業,美國每年看報表等著收錢就可以了。
美國整體工業人口為1100萬左右,佔總人口比例的3.4%左右,其他人都忙著幹金融和服務業,即使美國所有的工業全部去掉,也就是增加1100萬人口的失業率。
而顯然,1100萬人口的失業率不會影響美國的美元霸權。只需要5%的華爾街和矽谷的人,創造全國100%的財富。剩下的人,是活著拿低保苟延喘喘還是得新冠死了,根本沒人關心。所以,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國家收益和美國國民生活的脫離。也就是說,美國的財政收入和普通人民基本上沒啥關係了!
因為美國每年的財政收入,基本上政府開支、軍費開支、醫療保險、美債利息四大項基本已經用完了,剩下的人,美國完全可以印鈔來發低保。他們有沒有工作,美國根本不在乎!不是川普,紅脖子早就被美國政府忘記了。我們居然還有人沒工作?
而美國能出現的,只能是金融危機。1960年代,美元持續走低,各國將手中美元擠兌黃金,美元成了人人嫌的燙手山竽。美國被迫破壞承諾,宣布放棄金本位制,美元成為信用貨幣,不能再兌換黃金。為使美元能成為國際通用貨幣的霸權,聰明的把美元綁在各國持續剛需的工業血液---石油上,只要石化能源未能被徹底取代,美元將仍是國際通用的貨幣。
美國不會發生經濟危機,其它國家發生經濟危機,根本衝擊不了美國;而金融危機,美國可以通過世界銀行的地位來轉嫁危機,通過印鈔和無限QE把美元趕到全世界市場,至少可以拖全球一起下水,只要美元在手,在國際貿易上就什麼都可以買到。
在美元霸權還沒有打破前,美國,只能是無敵的存在。現在美元又持續走底,不知這次美國又會玩出什麼花樣 ? 各國若不能記去教訓,共謀對策,就仍將繼續被美國剝削、霸凌,各國勉乎哉 !
北洋強人---袁世凱
人是立體多面向的,是非、功過、善惡...雜陳,袁世凱就是一個難評的人,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職,南京臨時政府僅僅存在了3個月就宣告結束。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並於1913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初次接觸袁世凱的人,第一印像一般是:此人其貌不揚。
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稱:“他身材矮胖,但臉部表情豐富,舉止敏捷。”
《紐約時報》這樣形容:“矮小結實,有著粗脖子,身形微胖。”
袁世凱的堅定支持者莫里循則在《泰晤士報》如此描繪其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的情景:“袁世凱入場,像鴨子一樣搖搖晃晃地走向主席台,他體態臃腫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帥服,但領口鬆開,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領口上,帽子偏大,神態緊張,表情很不自然。”
但正是這樣一個人,才是列強所公認的中國強人,是繼李鴻章之後中國人中最適合打交道的人。袁世凱既不同於因循守舊的晚清官吏,也不同於革命黨,在列強眼裡,他綜合了二者的優點,做事周密,懂得妥協,因而可以合作。
早在1908年,美國《紐約時報》就發表過一篇題為《清國鐵腕袁世凱採訪錄》的專稿:“在大清國的所有官員裡,他是第一個認真學習國外軍隊的組織方法和戰略戰術的人,並且也是第一個極力鼓吹軍隊必須實現現代化的人。他展示出了這樣的一種才能,即詳盡而精當地重組和指揮了朝鮮的軍隊,並且在日清戰爭前不久,他還作為清國官員居住在漢城。他參加了這場對清國人來說可謂是損失慘重的戰爭,然而,他的聲譽和威望並未受到多大損傷,這表明袁是一個具有異常才智的人。”
袁世凱坐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寶座,之前南京政府所面對的難題仍然擺在他面前:如何走出經濟、尤其是財政困局?這時,列強伸出了援手。
北洋政府成立後,歐美列強一改模糊立場,馬上旗幟鮮明地表示承認。當然,北洋政府也得承認清政府與這些國家所簽訂的各項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巨額戰爭賠款和各種借款。
1913年4月26日,北洋政府與匯豐、德華、東方匯理、道勝和橫濱正金等5家外國銀行組成的銀行團正式簽訂了善後藉款合同。
根據雙方簽訂的借款合同,善後藉款總額為2500萬英鎊,借款期限為47年,即截止於1960年,年利率為5%,屆時本息合計將達到67893597英鎊。債券按9折發售,再扣除6%作為佣金,借款方實得2100萬英鎊。
借款合同簽訂時,新國會已經組成,國民黨在新國會中佔有主導權,國民黨質疑如此重要的事項為何不提交國會審議,袁世凱以“國家需款孔急,不能再事遷延”搪塞。
國民黨隨即通電全國,號召社會各界反對這場借款,一時間各大報紙紛紛發表文章,以《數袁世凱十大罪佈告國民》《誓死萬不承認大借款》《拒款救國》等為標題反對袁世凱。然而,這些舉措最終都沒能阻擋住這筆借款,一方想藉、一方願意借,反對無效。
袁世凱陸續從善後大借款中開始接收資金,扣除清償外債、賠償外國人損失等項,最後實收資金不到1000萬英鎊,但在當時仍是一筆巨款。手裡有了這筆錢,他的腰桿子更硬了。
應該說,袁世凱是個有本事的人,軍事上彈壓對手,政治上翻雲覆雨,外交上左右逢源,就連抓金融也搞得令人刮目相看——以善後大借款為依托,整理了混亂的金融體系,成功發行了統一化的銀幣“袁大頭”,提高了自己的聲望,為其加強經濟控制打下了基礎。
權力的基礎是軍隊,軍隊的基礎是經濟,北洋政府直轄和依附的軍隊此時達到了33個師、97個混成旅、33個混成團,總兵力達120萬人。其中,袁世凱的嫡係部隊超過半數。
正當袁世凱雄心勃勃完成天下統一大業時,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造訪。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未按照外交慣例,在沒有邀約的情況下直接闖上門來,當面向袁世凱遞交了一份文書。
日置益走後,袁世凱打開這份文書,發現書寫文書的紙張很特別,上面有些水印,經過仔細辨認,發現水印是日本無畏艦和一挺機關槍的圖案。顯然,這些都是精心設計的,目的是給袁世凱製造心理壓力。
袁世凱再看這份文書,共有5大項,合計21條,即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逐條看完,就連袁世凱也徹底震驚了。【注:袁世凱的秘書夏壽田回憶:“日置益辭出後,項城極憤怒。”】
當晚,袁世凱召集會議逐條研究,一邊商量著對策,袁世凱一邊在條文下進行批註,尤其是第五號所列的7條“中國允認日本國人在中國有布教之權”最讓袁世凱無法接受,分別批下了“握我政權”“握我警權”“握我械權”等語。最後,袁世凱在卷宗的封皮上寫下了這樣的話:“各條多有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之處,實難開議。”
第二天,袁世凱召見其日本軍事顧問坂西利八郎,怒道: “日本竟以亡國奴視中國,中國決不作朝鮮第二!”應該說,袁世凱一開始反對“二十一條”的態度十分強硬。但奇怪的是,這種強硬並沒有保持多久,當年5月9日,“二十一條”正式簽訂。
袁世凱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讓正在抵制日貨、反對“二十一條”的愛國群眾措手不及,憤怒之餘,深深不解。
有一種說法不脛而走:日本人與袁世凱達成了交易,在簽訂“二十一條”的同時還另外簽訂了一份密約——袁世凱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條”,日本政府則答應幫助袁世凱稱帝。( 密約換帝制 )
一開始,袁世凱強烈否認這個說法。
【注:據白蕉著《袁世凱與中華民國》,“二十一條”談判期間日置益曾對曹汝霖講:“敝國向以萬世一係為宗旨,中國如欲改國體為複闢,則敝國必贊成。”另據章伯鋒等主編《近代稗海》,日置益在遞交“二十一條”時親口對袁世凱講:“若開誠交涉,則日本希望大總統再高升一步。”】
成立不久的中華革命黨堅信此事與袁世凱稱帝的圖謀有關。1915年3月10日,中華革命黨黨務部發布了一份通告:據個中消息,此次交涉之由來,實由夫己氏欲稱帝,要求日本承認,日本政府欲先得相當之報酬,要求夫己氏,夫己氏隱許諾之,故有條件之提出。【注:“夫己氏”指某人,不欲明指其人時之稱。】
一時間,對袁世凱是否會復闢稱帝,國內議論紛紛。
就連袁的嫡系、江蘇都督馮國璋也深感憂慮,他於1915年6月專程赴北京當面了解情況,袁世凱堅決否認。馮國璋向梁啟超轉述了談話內容,梁建議其把談話內容髮表在報紙上。於是,“袁馮對話”出現在《亞細亞報》上。
據張國淦《洪憲遺聞》轉載,此次談話內容如下:
馮言:帝制運動,南方謠言頗盛。
袁言:華甫(注:馮國璋的字),你我多年在一起,難道不懂得我的心事?我想謠言之來,不外兩種原因:第一,許多人都說我國驟行共和,國人程度不夠,要我多負點責任。第二,新約法規定大總統有頒賞爵位之權,遂有人認為改革國體之先聲,但滿、蒙、回族都可受爵,漢人中有功民國者豈可喪失此種權利?這些都是無風生浪的議論。
稍停,袁又言:華甫,你我是自家人,我的心事不妨向你明說:我現有地位與皇帝有何分別,所貴乎為皇帝者,無非為子孫計耳。我的大兒身有殘疾,二兒想做名士,三兒不達時務,其餘則都年幼,豈能付以天下之重?何況帝王家從無善果,我即為子孫計,亦不能貽害他們。
馮言:是啊,南方人言嘖嘖,都是不明了總統的心跡,不過中國將來轉弱為強,則天與人歸的時候,大總統雖謙讓為懷,恐怕推也推不掉。
袁勃然變色言:什麼話?我有一個孩子在倫敦求學,我已叫他在那裡購置薄產,倘有人再以此事逼我,我只有徑赴外邦,營菟裘以終老,從此不問國事。
此事見報後,袁世凱不僅沒有責難,還於次日命總統府以公文形式發布了同樣的內容。馮國璋這才相信袁世凱確實沒有稱帝的打算。
7月,《申報》發表了一則北京專電,以馮國璋的口氣稱:“總統所語甚多,而綜合大概,皆極決絕之詞,觀此可知,謠言不實。”
不僅如此,同年11月,在接受美國《獨立周刊》記者採訪時,袁世凱表示:你們的雜誌一定有能力讓美國官方和人民深刻地明白:說我贊同恢復帝制,希望成為皇帝的論調,並不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敵人虛構的。
話說得很堅決,也很懇切,然而,結果卻大相徑庭。
一個月後,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國會、高校、民眾請願團、籌安會和各省國民代表的“勸進”,宣佈建立“中華帝國”,建年號“洪憲”。
袁世凱下令,擬將1916年定為“洪憲元年”,把總統府改為“新華宮”,頒布《新皇室規範》,恢復親王、郡王等爵位。
接著籌備“登基大典”,袁世凱讓手下制定過一個經費預算,總數590餘萬元,包括:祭典費26萬元,修理大殿工程費105萬元,調度費117萬元,饗宴費22萬元,接待費51萬元,犒賞費69萬元,大禮關係費166萬元,以及其他。實際花下來,這個預算遠遠超支了。
比如,袁世凱下令修繕紫禁城裡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分別將其改名為承運殿、體元殿、建極殿,整修之後,又嫌原宮殿的黃色不符合本朝“火德”,下令把大殿內的裝飾一律改漆朱紅色,殿中央的8根大柱加嵌赤金,飾以盤龍彩雲,這樣一來105萬元的修繕費遠遠不夠了。
再比如,為感謝美國顧問古德諾在“學術理論”上對帝制的支持,袁世凱很大方地撥付給他50萬元作為“潤筆費”,為了獲得輿論界支持,袁世凱還向《亞細亞報》 《國華報》等鼓吹帝制的報刊提供了30萬元的讚助。
據說,袁世凱為登基還專門定做了2件“龍袍”,用真金絲織成,上面鑲嵌著大大小小的珍珠寶石,花費60萬元,袁世凱的“后宮娘娘”們的服飾花費高達200萬元。
為紀念登基大典,袁世凱下令發行了一套刻有其本人頭像的紀念金幣,還派人到景德鎮督造了一批“洪憲禦瓷”。
這一番操作下來,大典的預算高達2000多萬元!
不過, 1916年3月,袁世凱就在各方面的強烈反對下取消了帝制。3個月後,袁世凱在極度憂懼中死去,時年57歲。
匆忙稱帝,留下一個大大的謎團。
那個時候,袁世凱的權力已達頂峰,在國民黨被趕出國會的情況下,總統的權力已無限擴大。在這種情況下,冒著千夫所指的風險復辟帝制,換來的只不過是一個稱呼的改變而已,並無太多實際利益,以袁世凱的精明理應看到這一點。
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稱帝呢?那種“迷之自信”是從哪來的呢?
特製報紙,“欺父誤國”!
從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所著《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中,我們似乎能找出一些答案。【注:刊登於《文史資料選輯》第74輯。】
按照袁靜雪敘述,袁世凱平時最喜歡看的刊物叫《順天時報》,是日本人所辦的中文報紙,當時在北京發行量很大。
袁靜雪17歲那年,一天,身邊有一名丫鬟要回家探望父親。袁靜雪喜歡吃黑皮的五香酥蠶豆,讓對方回來時捎些。
第二天,這個丫鬟用整張《順天時報》裹著一大包蠶豆回到袁府。袁靜雪吃蠶豆時,無意中看到這張前幾天的報紙,竟然和平時所看到的《順天時報》論調有所不同,不禁心生疑惑,趕忙尋到同一天的報紙來查對,發現雖然日期相同,但是內容大不一樣。
袁靜雪覺得非常奇怪,便找二哥袁克文問是怎麼回事。
袁克文:我在外邊早已看見和府裡不同的《順天時報》了,只是不敢對父親說。袁克文接著問:你敢不敢說?
袁靜雪:我敢。
當天晚上,袁靜雪把這張真的《順天時報》拿給其父。袁世凱看罷詢問來源,隨後立即明白:平時看的《順天時報》是專門“特製”給自己看的。袁世凱“眉頭緊皺”,只說了一句:“去玩去吧。”
第二天早晨,袁靜雪看到大哥跪著求饒,袁世凱用皮鞭把袁克定打了一頓,一邊打,一邊罵他“欺父誤國”。
袁靜雪的記述被中國現代著名新聞學家戈公振在其1926年出版的《中國報學史》所印證。
根據戈公振的記述,袁世凱平時要看什麼報紙,都由梁士詒、袁乃寬等人先過目,凡載有反對帝制的“皆易以擁戴字樣,重製一版”,然後再拿給袁世凱看。
一天,趙爾巽來見,袁世凱正在看報紙,趙爾巽無意中隨手取來一張報紙,稍看幾眼,“眉宇間不覺流露一種驚訝之狀”。袁世凱問怎麼了,趙爾巽說:“此報與吾家送閱者截然不同。”
袁世凱立即命人去趙家,把報紙取來,看完大怒,馬上叫袁乃寬過來質問,袁乃寬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袁克定、梁士詒、袁乃寬等袁世凱身邊的親信,為什麼要偽造出一份專門給袁世凱看的報紙呢?
原來,袁世凱並非莽夫,他固然想當皇帝,可也知道要看清形勢,看看國內外有多少人支持自己。而袁世凱身邊的一幫人,“帝癮”比袁世凱還強,他們無非是想沾“皇帝”的光。
這幫人收買各方,組織各種請願團,如京師商會請願團、教育會請願團、婦女請願團、乞丐代表請願團、人力車夫代表情願團、孔社請願團等,製造聲勢。
但是,當時主流聲音是反對帝制的,報紙上也常有反對的聲音,為蒙蔽袁世凱,他們就通過偽造報紙把袁世凱“孤立”起來,讓袁世凱看不到真實的情況,聽不到真實的聲音。
一個被真實信息隔絕、被假信息日夜洗腦的人,時間久了,自然會產生“迷之自信”。
魯迅先生在《扣絲雜感》一文中說,袁世凱做皇帝時“包圍者連報紙都會特印了給他看,民意全部擁戴,輿論一致贊成”,等蔡鍔在雲南起義反對帝制,史稱二次革命,袁世凱才"阿呀"一聲,連一連吃了二十多個饅頭都自己不知道。
【注:寫於1927年9月15日,收錄於《魯迅全集》第三卷。】
附記 :
民國四年八月,成立了「籌安會」,開始鼓吹帝制,也引起全國輿論大譁。他的長子袁克定極力贊同支持。次子袁克文卻寫詩"感遇 "勸戒 : 乍著微棉強自勝,陰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淹孤月,西去驕風黯九城。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催夢欲三更。【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當代才子易順鼎潤飾 )
〈感遇〉詩一寫出,當時就傳唱九城,甚至成為反對帝制人士的口號。袁克文寫出「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的句子,顯然是勸已當了總統的父親袁世凱,不要再「更上一層樓」妄想稱帝了。他將蘇軾〈水調歌頭〉中的「高處不勝寒」,改為「高處多風雨」,等於提出了警告和預言:事實上,也真說中了袁世凱稱帝之後面臨的風暴。袁克定馬上就將這首詩抄送給袁世凱,並以此證明老二「不忠不孝」,公然反對父親稱帝!袁世凱正在想當皇帝的熱頭上,當即大怒,將袁克文軟禁在北海。
袁克文被父親軟禁之後,袁克定大喜,認為這一下就萬無一失了!卻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拆穿他編假報欺騙父親把戲的不是二弟克文,卻是另一個袁世凱十分寵愛的三妹袁靜雪。
一看之下,袁世凱氣得發抖。立刻把袁克定叫來,把報紙摔到他面前。拿起鞭子,一邊怒罵他「欺父誤國」,一邊劈頭劈腦的就打。
然而,「稱帝」的路走到這兒,已是騎虎難下,回不了頭了。而且,據說袁世凱曾經找過人看風水,又給他算命,都說他有「九五之尊」的氣象。袁世凱也曾追問,有多長的時間?命理師不肯具體說明,只用手指比了個八,又比了個二。袁世凱心想:「就算八十二年,也足夠傳三代了!」有這念頭在心,所以明知外間物議,還是咬著牙硬撐下去。
**袁克文,字豹岑,號寒雲,是河南項城人。袁世凱在甲午戰爭之前,曾任大清駐朝鮮的外交武官,駐節漢城,並納了朝鮮籍的金氏為三姨太;袁克文就是金氏所生的。他從小接受中國世家子弟的傳統教育,天生穎慧的他,幾乎有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天賦。熟讀四書五經,也精通書法、繪畫。詩詞歌賦,吹彈吟唱無所不好、也無所不精。又喜愛鑑賞收藏古玩,完全是富貴人家公子哥兒的派頭。當時,被目為當代「民國四公子」之一;另三位是:張伯駒、張學良,溥侗。袁世凱有十七子,十五女。時人公認為他最寵愛的,就是文才出眾的次子袁克文!
他文采風流,所交往的,多為當代社會名流、梨園名角、青樓名妓。還曾加入當代最有勢力的幫派「青幫」,他在「青幫」中的輩份很高,連杜月笙都算他的「徒孫」輩。袁克定與袁克文的關係有如三國曹魏的曹丕、曹植。
袁克定是嫡長子,東宮太子,他的政治野心甚至超過袁世凱。為了不讓父親知道民間反對帝制的聲浪,而特別為他的父親偽造了另一個版本的「順天時報」。一面倒都是鼓吹、贊成、擁護帝制的文章,以蒙蔽、誤導袁世凱,讓他自以為萬民擁戴的支持他當皇帝;袁世凱也真的因此越陷越深。
【當然,也暗指袁世凱是「曹操」;這可真抬舉他了,他不配!一則,曹操當年可以說是有「安邦定國」之功的。董卓之亂後,因有他,而使社會動盪的局面漸次安定。二則,曹操雖然大權獨攬,但終其一生為漢室「魏王」,並未篡漢,自立為皇帝。】
袁世凱死後,被軟禁的袁克文才得到釋放。又一次品味到了「國破家亡」的滋味。他過去在被哥哥疑忌時,曾要求封他「皇二子」,以表示沒有野心。還特意刻過一枚「皇第二子」的印章,這時看來,卻格外諷刺。
他喜愛崑曲,常粉墨登場。只是過去他常演「文丑」的角色來逗笑。後來,他最常唱的是崑曲是《千鐘祿》中的〈慘睹〉;演的是明代建文帝失國亡家的故事。一上場,就是建文帝失國為僧逃難時唱的〈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淒風帶怨長。雄城壯,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當時他一上場,唱出這一段,下面的觀眾無不唏噓落淚;配合著他的身世、際遇,他心境的蒼涼,更無以言說。
生下來就含著「金湯匙」,他一直任意揮霍他的榮華富貴。「政治鬧劇」落幕之後,只能賣過去珍藏的古玩和自己的書畫為生。還好,能靠著過去的老朋友接濟,和青幫的徒子、徒孫們不時「孝敬」,勉強維持生活。
他晚年死了愛女,非常悲痛。自己又染上了嚴重的腥紅熱,卻還不知保養,稍好一點,就外出會詩朋酒友,訪青樓紅粉。原來已控制,不致於死的病情,突然因著不知保養而急轉直下,中、西醫都為之束手無策。死時才四十二歲。
據說,這生來享有「富貴」的人,身後蕭條:總共只留下了筆筒裡的二十塊大洋!最後他的喪事,是「青幫」的徒子、徒孫出錢出力辦的,身穿「重孝」的直系徒子、徒孫,就有兩百多人。「青幫」的勢力龐大,葬禮辦得十分風光。他本有「佞佛」之名。送葬人群品雜,還有一大隊是青樓紅粉,堪比宋朝柳永。
他一生風流自賞,處處留情。青樓紅粉中,正式納妾,有名有姓的,就不下十人。他的眼光極高,非才藝、容色雙絕,不入法眼。而且跟這些紅粉們,也都好聚好散,絕不倚勢強留,還厚贈禮物送別。至於其他的「露水因緣」,更多得無法勝數。因此,即使是後來分手,也沒有人恨他,都還能當個朋友走動,有情有義!
中國自古以來,在行政區域的劃分上,有兩條主線,一條名為「山川形便」,一條名為「犬牙相入」。
山川形便很好理解,那就是以山川大河等顯著的地標,劃分行政區域。同一個區域內,由於氣候和地質的相似,使得文化風俗也較為相近,反之,由於降水和溫度的不同,山川江河兩側的生態往往有著顯著的差異。
【這一政策也使得很多古城市取名時根據「山南水北」常出現「陰陽」二字,而大區級的命名也基本離不開「東西南北左右內外」八個字。
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命並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 十曰嶺南。新唐書·地理志·卷二十七】
山川形便這種「股份化」的發展模式在初期有著巨大的優勢,各地往往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統籌資源,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實現高速的發展。但時間一久,中央政府的監管便將遭遇了巨大的挑戰,由於大山大河往往都是天然的屏障,山川形便時間一長就會引發割據的傾向,對此,也有了流傳已久的「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難平」。
所以自古以來,都會對地域進行強行的「犬牙相入」,譬如會把黃河北岸的渡口劃給河南,把長江南岸的渡口劃給了湖北,把入蜀門戶的漢中劃給了陝西,又把入藏門戶的西康劃給了四川。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一家獨大,通過相互之間的摻沙子,避免了地方政權的尾大不掉。
【甚至當年我們炮擊金門的時候,堅決把「反攻大陸的前哨站」留給了老蔣,也是藉此維持台灣大陸之間「犬牙相入」的態勢,防止割據。而對於那些已經尾大不掉的,我們往往都進行分割,就像把重慶從四川剝離出來,把南海從廣東剝離出來,把天津從河北剝離出來。對於不方便分割的就插入了一個兵團。】
甚至改革開放之初,除了「散裝江蘇」之外,對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東這沿海五小強,也分別在省會之外,設立了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五個權限高於省會的計劃單列市。用古話說,這叫反割據,用現代話說,這叫反壟斷。畢竟,讓各省之間形成激烈的競爭,促使守舊的官員們轉換思想,才能將改革開放推動起來。
當然,就像中國自古都是兼取儒法,雜用王霸,山川形便與犬牙相入,壟斷與反壟斷,從來就沒有絕對的。
譬如西漢建國之初是按照山川形便分封諸王,過了幾十年之後就搞起了推恩令,把大區級的諸侯王細數分拆。而等到東漢末期,為了對抗黃巾起義,漢朝又恢復了大區級的制度,在郡守上面重新設置了權力極大的州牧。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揚州牧劉繇,兗州刺史劉岱,五大國軍主力成為了拱衛漢室的依仗。
【同樣,我們建國之初實施的大區級編制有利於高效調集東北與華東的資源跟入侵的美軍在朝鮮半島進行較量,為共和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隨著抗美援朝和各地剿匪的結束,大區級這種編制也就沒有了繼續存在的價值。】
其中最有趣的應該是元朝,在照本宣科的執行「犬牙相入」上堪稱典範,可等到元末起義的時候,被拆得稀巴爛的各省缺乏天然的險阻,導致各地方政府被反元的農民軍打成了篩子。可以說,政策的背後並非孤立,而是受著時局變化的深遠影響,而我們的重點,就是要根據局勢對政策不斷進行微調,有張有弛。
譬如唐朝為了應對北方契丹的威脅,授予安祿山三鎮節度使搞混業經營,契丹是沒威脅了,但安史之亂爆發了;明朝為了對抗蒙古的巨大威脅,默許占據全國一半稅負的南直隸(安徽江蘇)做大,蒙古是沒威脅了,但東林黨迅速崛起了;清朝為了對抗太平天國,默許總督能夠節制署地巡撫,太平天國是沒威脅了,但是東南互保之下的地主武裝卻崛起了。當軍隊能自籌糧餉,不再依賴中央,就肯定會成為歌劇的軍閥,進而感問鼎之輕重。
安祿山史思明也曾提著腦袋為大唐出生入死,顧憲成曾國藩更是對朝廷赤膽忠心,但面對威脅時搞出的「混業經營」權宜之計若不能及時妥當調整,屆時不僅會釋放出更大的危機,還會把朋友變成自己的敵人。
回顧歷史,山川形便與犬牙相入,股份制與市場制,平台經濟與反壟斷,沒有任何的政策可以永遠不變的,也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內部矛盾,針對局勢的變化,不斷的團結和不斷的調整,也許才是永恆不變的。( 參閱 樞紐 一書 )
就像武侯祠內的那個千古絕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不審勢即寬嚴皆誤」。
附記 :
看美國各州的疆界,除原東北13州外,中西部各州的邊界受直線劃分有如刀切。這是因為當時人煙稀少,甚至是無人區,沒有所謂傳統種族、宗教、文化、地方勢力等影響,又是在國家範圍內,所以沒什麼問題。但當任何因素導致的割劇、分裂勢力興起,則戰略要地、出海口等關鍵的的爭奪,問題就來了。
同樣看一個相反的例證,非洲境內各國的疆界也多是直線劃分。非洲可是人類發源地,種族林力,各據勢力,但歐洲的殖民國為自身利益,減少彼此的爭奪,只按地圖直接劃界分贓,從未考慮當地種族、文化、宗教...等具體因素,造成今日種族屠殺、內亂不斷的悲慘現象。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一)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世間的事情不管哪一樣,包括事業、創業、愛情、親情、友情、名望、權勢、地位、錢財、欲望、希望、渴望、還有身心内在、外在所追求的目標,一切的一切,想要了斷、想要結束,但是仍然無法結束,總會有絲絲的牽掛,或是想切也切不斷,想離也離不開,這種糾纒不清的情況發生。怎麼辧呢?乾脆不能結束也要認定是結束,因為做人與修行處在提不起又放不下,那將會是一事無成的。更何況放下才是真功夫,看破才是真學問,人生在世,面對要捨報往生之時,要是罣礙重重,靈性必然沉重,脫離生死造成阻礙,何苦來哉!話說回來,放不下的東西也是假的,為它牽腸掛肚不是愚癡嗎?這點認知是很關鍵的。如果能徹底了解,也就會自然放下了。( 不過於執著、感於釋懷 )
(二)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世外人就是修行人,要接引眾生的方法或方式,傳授内容的深與淺,是不能採取固定或一成不變的,對方什麼程度,什麼根器,就要給什麼内容,如此才能應機契法,方是殊勝的法。如果法不應機,就會枉費心機。如同對牛彈琴,毫無知覺,這點須要用心去面對,去學習。一個要度化眾生的修行人,了解到不是固定的法才是真正的法,能掌握住這點觀念,才能大轉法輪,廣度眾生,這是佛教之幸!眾生之幸!( 不按部就班,敢於創新 )
**胡士泰間諜案
胡士泰出生於1963年,原籍天津,1997年加入澳大利亞國籍,北京大學畢業,在力拓公司工作了相當長時間,與國内各大鋼廠及礦石貿易商都比較熟悉。在1993年到2003年在中國期間,將中國鋼鐵企業的情况和信息摸了底朝天。
僅在2003年,給中國帶來了7000億的損失,就這7000億,是澳大利亞GDP的10%,也就是說他僅一己之力,為澳大利亞貢獻了10%的全國GDP。胡士泰最後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但已經造成了重大損失。
** 形勢比人強
美國如果敢將中國踢出美元的SWIFT體系是殺敵500,自傷1000,這個時候,所有的能源和大宗商品商都要變臉,他們只能改用人民幣來結算大宗商品。此舉,事實上將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慢慢的形成新的結算體系。如果美國敢不給中國用美元,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沙特的石油....怎麼辦,給你人民幣你不要,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就只能繼續埋在地裏。
美國現在己乎是把中國當内政問題在各種會議上討論,因為一個比爛的國際體系不能容忍出現一個在疫情時不僅僅解決了自己的問題,還積極援助其他組織的國家。中國現在人民幣結算在國際中的比例不足2%,但美國已經是胆顫心驚,因為美元不會崩潰,是因為他有足够的力量讓日元和歐元更爛,但是他掌控不了中國。
美國可以殺敵500,自傷1000,我們傷不起。資本主義,本質是比爛的社會,美國疫情别說死30萬人,死掉100萬人,華爾街眼睛都不會眨一下,他們只會對這種減負的效率感到高興。我們敢嗎?美國,大可以玩俄羅斯轉盤,和中國賭命,一槍一槍的開,根本無所謂,因為死的全是黑蜀黍和底層移民,華爾街毫髮無傷。我們敢和他們這樣玩嗎?
英雄的逆襲之路,必然是荆棘遍布的,怎麼可能一帆風順?
大一統的虛擬玉璽
秦始皇手下大臣尉繚子,就是提出遠交近攻的那位,在嬴政手下幹了一段時間後不想幹了,嬴政問他為啥要走。尉繚子回答:我看你面相不好,必不能容人,我先跑吧!秦始皇答應他絕不殺功臣。還有就是王翦大將軍,每次出征前都要問嬴政索要財物,自汙以求保命。這兩件事被人當成證據證明秦始皇亂殺大臣,可是秦始皇一生一次亂殺大臣都沒發生過,這些事情也只是猜想罷了,沒有做過的事也可以被當成證據?
一個歷史人物留給後人的形象基本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史書記載,一個是民間的傳說。史書主要是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生活在西漢,而西漢是劉邦推翻秦朝建立的。因此,司馬遷為了維護漢朝得來的合法性,必然會抹黑前朝-秦,就像唐朝的史書必然會抹黑隋朝一樣。不然這個漢朝的建立就有問題了,當朝皇帝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事發生。另一方面民間傳說,因為春秋戰國延續了幾百年,當時各個諸侯國的百姓已經潛移默化的在心裡有了家國情節,而秦朝建立才十十幾年,在其它六個被滅的國家的百姓心裡,因為時間太短,還沒有接受這個朝代,而且他們的國家都是被秦始皇滅的,因此抹黑貶低秦始皇是暴君、苛政、焚書坑爐等,就再也正常不過的現象。
暴君 ?秦始皇在滅六國的過程中,沒有屠過一座城,沒有坑殺過一個俘虜(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俘虜是始皇太爺爺乾的,跟他差幾輩),到是後來項羽坑殺了秦朝的二十萬降軍。試問,後世的所謂明君中屠城的事乾的還少嗎(如清軍在揚州屠城十日)?滅六國後秦始皇也沒有殺掉六國中的一位王室貴族,不但不殺,還把他們都接到咸陽,專門建了宮殿養著他們。這些都是記載在《史記》中。如果秦始皇當初把那些個六國的貴族都殺了,也不至於秦末農民起義時。
苛政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後,為了防匈奴,修建長城是收稅了,但哪個朝代不收稅?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了後代,集全國之力幹點事,沒有錢行嗎?但真的老百姓都被苛政壓迫得活不下去了?來看看後來大漢的建立者劉邦家就知道了。劉邦家世代農民,他老爹當初還罵他不務正業,整天遊手好閒,不如他大哥老老實實種田。而就算劉邦這樣遊手好閒,也沒見餓死吧。
焚書坑儒 ? 秦始皇為了統一全國的思想,的確收繳和焚燒了民間的書,但重要的書籍都統一放在了秦都咸陽的國家圖書館。後來被項羽一把火燒了。要說焚書,這事是項羽那個莽夫幹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直想要長生不老,廣尋術士煉製不老仙丹,但有一次一個術士(據說是徐福)騙了秦始皇很多錢說是去找不老仙丹,跑了。秦始皇知道後很生氣,就把全國的術士都坑殺了。一定要搞清楚,這個坑儒,不是孔子的那個儒,是江湖術士。孔子的那個徒子徒孫被坑殺了嗎?不然儒家思想不會到現在還這麼興旺。所以秦始皇根本沒有坑儒。
功業 :
大一統的虛擬玉璽 贏政的功也很多,如
一、建立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二,南征百越。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三、北擊匈奴。四、修連各國長城。五、統一文字、貨幣,統一度量衡。
六,( 秦始皇最偉大的功業 )大一統的虛擬玉璽 : 一個獨特的貢獻就是用和氏璧雕了一塊傳國玉璽,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然後說得玉璽者得天下。初始目的雖然是證明自己乃是受命於天,但間接效果是給了全中國的諸侯們確立了天下這個概念。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因為玉璽在自己手中,為了證明自己統一天下的合法性,再次把這個概念强調了幾百年。最後,全中國人都信了。漢朝末期,為什麼袁術拿了一個玉璽就敢稱帝,宣稱玉璽在手,天下我有,然後被諸侯合力剿滅。拎不清自己斤兩是事實,但也從側面證明,袁術真的相信得玉璽者得天下。
而實際上,秦朝+漢朝的合力,數百年的大一统宣傳之後,真的製造出了一塊永久性的【虚擬玉璽】。前朝衰落後,只要誰能用事實和實力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就從道義上占據了主動權,從而拿到那塊虛擬玉璽。然後全天下都會望風而降,傳檄而定。
漢武帝最偉大功業是打敗匈奴,說明農耕民族也能打敗遊牧民族,掃除了自信心爆棚的障礙。
**情必近乎痴始真,才必兼乎趣始化
近代生活由於科技關係呈現多樣繽紛,豐富了人生也分散了人的專注力,因此少有大學問家、思想家出現。極少數的傑出人士,在一般人看來是無趣的瘋子、奇葩,因為他"癡、趣"不同。所以,不論是數理化的定理公式,或文學音樂的經典都是百年前的成果。物理學已死、不是感嘆的響徹雲霄 !
我們讀千年前的唐詩仍經常拍案叫絕,因為一首好詩可以是詩人ㄧ生才情的表徵,在當時是聲譽的載體、稻糧的捷徑,因而詩是詩人的精神託付與信仰。初唐大詩人宋之問一天家中坐,外甥急呼呼地從外奔進,高喊舅舅,看看我做的詩如何 ? 唸來聽聽 "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宋之問聞聲讚嘆" 好詩 "。接著說,看我是你親娘舅,你這首詩就算是我的吧 !? 外甥老大不願意。好小子,不願意,那我弄死你,於是先弄昏,再用沙袋悶死,如此無外傷,好推託。殘忍,但也說明宋之問的癡情於詩,是生死大事,變成貪嗔癡。
無獨有偶,西方數學的始祖之一畢達哥拉斯較宋之問之癡情更甚,簡直是"數學邪教"的教主。我們的勾3、股4、弦5, 畢氏定理是 a2+b2 = c2
畢氏認為世界是由整數構成的。說數字 1 是萬物之母,2 是不同意見,3 是萬物的形狀、4 是正義、5 是兩偶數一奇數是婚姻...( 有點類似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法 ); 小數也是,比如0.8是4 除5 ,也是源於整數。他的弟子希帕索斯一天讚嘆老師的定理美好,順口又說那麼若a、b 都是1 的平方相加是否等於 1 的平方。( 現在我們知道弟子問題的答案是根號2的平方,展開是1.414213562731.....的非整數)。這似乎否定了畢氏"世界是由整數構成 "的信仰認知。怎麼辦 ? 那乾脆把希帕殺了吧,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懷疑英文諺語" Cut the Gordian knot"快刀斬亂麻源自這裡。
我們自古的數學如周髀算經、九章算經...是以實用目的為主,如勾3、股4、弦5、如何計算土方...用就行,不必問。西方數學要問為什麼 a2+b2 = c2 鑽"牛角尖"。
說畢氏是"邪教教主",因為它們有些匪夷所思的規定,如,不能跨門檻、不得見白公雞、不能彎腰撿東西、麵包不能掰開來吃....,這不是邪教是什麼 !?因為" 邪教 ",認死理,也才有基礎科學的蓬勃發展。
**除個人外,群居社會的一切都是政治
所有商人們都喜歡說:“我只想賺錢,不關心政治”,這其實是一句謊言,就和“文學和政治無關”、“科學和政治無關”一樣 ,都是謊言和神話。
回想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家大公司、大企業、大資本,有任何一家和政治無關嗎?恰恰相反,大資本往往都是政治組織内部孕育出來的。奴隸制時代、封建時代的商人和商隊是怎麼來的?普通百姓有資格搞商業嗎?大部分還不是奴隸主、封建領主們的武力控制庇護下的“商隊”和“商業”?管仲、吕不韋、范蠡……既是商人,也是强大的政治力量。現在跨國財團也是同一個道理。
荷蘭東印度公司怎麼來的?是荷蘭王室支持的;英國海盗商人是誰資助的?是英國女王資助的!東印度公司是怎麼運營賺錢的?靠的是火槍火炮賺錢的!東印度公司的組織形式,就是政府軍隊式的。
看看今天大公司、跨國財團的組織形式,董事會就等於“元老院”,董事長就是“執政官”,HR就是“組織部”,公關部門就是“宣傳口”,從上到下,層級分明,組織嚴密,動員能力比任何一個政黨都不差,甚至强過一些落後國家的政權。
現代大企業進行商戰的時候,輿論、公關先行,企業高管和體制内存在政商旋轉門,非常了解政策和國内外形勢,商戰追求的不是賣貨賺利潤,而是形成壟斷,大樹底下,寸草不生……所謂“商業手段”,本質上就是“政治手段”。
有人說,資本追求的只是利益,市場競爭不是你死我活的鬥争……這種想法非常天真幼稚,什麼是“追求利益”?你死我活才是最大的利益。一切資本,都是以追求無限增殖形成壟斷為目的的,没有例外。有良心發現的資本家,没有良心發現的資本。
歷史上所有的“抑制兼併”、“節制資本”、“反壟斷”,都不是針對商人、資本家個人,這和他們的各人品格無關,這和資本的根本屬性有關。
政治權力,是看得見的權力。資本的“權力”,却是看不見而更加强大、潛移默化温水煮青蛙的權力。
人們都知道把“權力關進籠子”裏,却往往忽略了後面一種權力,普通人並不覺得用錢購買一個自由人的幹活勞動是一種權力,也不覺得壟斷市場讓你不得不用一種價格購買他的商品是一種權力。他們會說,这是自由市場中的等價交換。實際上,大多數人並没有選擇。
後一種權力的强大之處,在於它們還能與文學、藝術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强大的輿論力量,靠文藝工作者的嘴和筆,靠文學電影的力量,讓大家決得一切理所當然,讓大家決得“富裕是因為才華和努力,貧窮是來自於懶惰和愚蠢……”,大家會覺得這一切“很合理”。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大區别,就是為大多數服務,為大多數負責,所以一定會限制後一種潜移默化慢慢滋長膨脹的“權力”,讓資本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
資本家的誅心利刃
馬克思說:資本家靠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產生財富。簡單來說,就是:
我是一個工人,我到工廠打工,我實際創造了10元的財富,但是只拿到了5元的工資,資本家剝削了5元。但是這理論或許適用於過去小型手工坊,現在看,馬克思的理論則存在重大的瑕疵。
因為資本家可以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工人同樣可以剝削資本家的剩餘價值。如果我完全自己幹,我自己做家具,我用小農化的生產模式,一個月才能做2個沙發,掙20塊錢;但是我如果給資本家打工,借助資本組織的機器化生產、採購系統、精密分工,我一個月可以做20個沙發,掙100塊錢;雖然資本家掙了100塊錢,但是,這本是一個雙贏的遊戲。
研究技術,我一個人幹,我只能在封閉的環境裡琢磨;如果我給資本家打工,我可以利用資本組織的實驗室讓研究的效率成倍的提升,並在一個開放的環境里和同事交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同樣的,如果我是銷售人員或市場人員,我可以藉助資本家的品牌、渠道進行學習、實踐自己的想法並發展自己的人脈。
所以,至少在今天,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是存在重大問題與瑕疵的,無數人希望被資本尤其是大廠剝削,是希望獲得資本的平台優勢得到雙贏;很多人在資本家組織的平台上積累自己的技術、人脈、經驗達到一定的程度後自己創業,獲得了成功;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被資本家剝削,離開資本組織的平台,結果真的發生了資本家說的:離開了這個平台,你什麼也不是。然後創業失敗。
在一個理論的狀態下,資本是沒有善惡之分的,是組織生產的社會力量,也不會存在剝削。以剩餘價值理論看資本,很多現像是不能解釋的。供需關係才是最經典的經濟學原理。
資本是買方市場,勞動力是賣方市場;無論是從事財務、諮詢、技術、銷售的任何崗位,都屬於賣方市場;當這個市場處於均衡狀態的時候,就不大可能存在資本對勞動者的剝削。
我們假設這樣一個環境,全國祇有你一個人懂網絡後台搭建技術,資本家要搭建一個網站,有了這個網站,資本可以一年賺100萬,可是除了你沒人再會這項技術,你大可以向資本家開價年薪80萬;資本不答應,他一分錢都賺不到;資本答應了,他至少可以賺20萬。
這種案例,曾經在10多年前的廣東出現過,我們親眼看到勞動力市場的招工人員對打工人是求爺爺告奶奶,承諾各種環境與福利。外地來的長途汽車停下來,招工工作人員殷切的飛奔上去,向打工人誠懇的介紹自己工廠的福利與薪酬,如果打工人願意去打工,招工工作人員笑得嘴都合不攏。
這個是「用工荒」,是十多年前很普遍的現象。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難說存在剝削。更沒有資本家敢剋扣工人工資,否則名聲傳出去,他再也招不到工人了,馬上面臨停產的危險。這個時候,資本根本不敢說:你不幹一堆人搶著幹。而是打工人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其實這個道理很好理解,舉個不倫不類的例子,就像二戰後的蘇聯,男女比例是1:2.7,這個時候,女方能要到彩禮嗎?要的試試看!但是今天,資本可能讓這種供需狀態永遠不出現了。
資本用各種手段,營造了勞動力過剩的假象,因為只有在勞動力過剩的狀態下,資本才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你不幹?你不幹一堆人搶著幹。
我們假設一個城市只有一個做電商叫「四十大盜」的公司101個人,1個資本家黃世仁, 100個技術人員,資本家遵守勞動法,100個技術人員每天工作8小時,每個月工作192小時,工人每個月掙50塊,資本家每個月掙150塊。
這個時候的全城充分就業,人人都有工作,有消費能力,貧富懸殊不大。100個人的工作剛好飽和,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是理想的和諧狀態。
突然有一個天,資本對50個工人說,你們每天高強度工作12小時吧,你可以多掙點,一個月拿75塊,收入一下子增加了50%,年輕人不拼,什麼時候拼。50個工人同意了,結果另外的50個工人被掃地出門。
於是現在的狀態是:50個工人每個月掙75塊,資本家每個月掙1400塊。50個人沒有了工作,沒有任何消費能力,只能去要飯。
資本家的收入一下子翻了10翻以上,但是資本家畢竟是有良心的,他拿出了150元錢增加產品競爭力,又拿出150元錢做公益,在工廠門口搭了個粥舖,外面不是有50個要飯的嗎,老闆每天早上在粥舖做慈善,給失業工人發粥,白給的!
失業工人感激涕零,人人都說老闆是大善人,先富不忘後富,是全城的希望。
這個時候,資本擁有了一項無與倫比的優勢,他打破了供需平衡,營造了勞動力過剩的假象。此時,資本才擁有了溢價的能力,失業的工人別說掙75塊,掙30塊他們都幹,別說幹12個小時,幹16個小時他們都幹,否則沒飯吃。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資本可以開啟無限剝削模式。
資本在這個時候完全可以對工人說:看,你不幹活,一群人搶著幹,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年輕人不拼,什麼時候拼?你努力工作,這是你的福報啊。( 馬雲說996是福報,有這心思嗎 ? )
打工人聽了,對黃世仁感恩戴德,資本定的工作時間是12個小時,現在資本家沒有說讓他們更長時間的工作,但是在資本營造的勞動力過剩的恐慌狀態下,打工人生怕自己被裁員,主動工作15個小時,而且逢人就說資本家好。
資本如果不給自己機會,自己早被掃地出門了,畢竟工廠外面還有50個人在要飯呢。於是無論是失業的還是就業的,人人都說黃老闆好。
這是一個極其微縮的模型,這個城只有101人。
我們現在放大這個模型,真實的城市有100家工廠,黃老闆的「四十大盜」公司這樣幹了,馬上就具有了無與倫比的競爭優勢,碾壓所有其它競爭企業。
另外一家電商公司叫「搶多多」,老闆是黃四郎,黃四郎看黃世仁這麼幹,把自己都逼得沒活路了,急了眼,於是要求:每個員工必須每個月工作360小時,否則就是工作不飽和,就要開除!
有了「四十大盜」失業工人的前車之鑑,所有的「搶多多」員工都不敢怠慢,上了發條一樣死命的幹活。於是:
黃世仁要996,黃四郎就要997;黃四郎要997,黃世仁就要9107;黃世仁要9107,黃四郎就限制員工上廁所;黃四郎要限制員工上廁所,黃世仁就讓員工住公司;…….
終於,黃四郎的員工猝死了,黃四郎說:這不是我的錯,是黃世仁先這麼幹的,我不這麼幹,我就被黃世仁幹死了,猝死的就是我!
終於,黃世仁的員工跳樓了,黃世仁說:我不這麼幹,黃四郎也會這麼幹的,黃四郎這麼幹了,我的公司就倒閉了,我的員工就失業了,我是為了大家好,這是大家的福報!
其它的資本都傻了眼,他們本來想遵紀守法好好競爭,但是要麼沒有黃老闆有追求,要麼動作沒他們那麼快,要麼價值觀理念不一樣,都被黃老闆的公司給碾壓倒閉了!而黃老闆他們的意志無比的堅定,他們為員工謀福利的初心從未改變,黃世仁說:我一天才睡4個小時,我都是為了大家好!
終於,一天天過去了,其他的工廠都被黃老闆們擠死了,雙黃老闆們的工廠成為了超級工廠,黃世仁是首富,黃四郎是次富。
黃世仁說過:我的錢都是大家的,四十大盜是屬於全城的。所以,黃世仁每個月拿出0.0 1%的收益做公益,人人都說黃世仁好。
而工人們呢,一半的工人失業,一半的工人瘋狂幹活。
而全城呢?
全城原來有100100人,原來是人人工作,人人納稅,人人消費,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現在呢?
全城的稅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個人所得稅,可是現在50050人失業,自然就稅收少了一半;
但黃老闆的工廠並沒有開出城,他們的產品並沒有在城外銷售,他們也沒心思去搶占別的市場,而全在內捲。 所以工廠的總產能並未提升,稅收也沒有增加,無外乎原來是100個工廠的稅收,現在變成了2個壟斷工廠的稅收。
而更要命的是,50050人失業,他們原來總要買東西吃,買衣服穿,消費還能帶動其他產業,現在啥都買不了了,就等黃老爺施捨,整個經濟萎縮了一半,全城的稅收越來越少。但是沒關係,黃世仁說了:我的錢都是大家的。
所以他在做好人,拿錢出來做慈善,大家都感恩戴德的管他叫爸爸。
原來100個資本的影響力變成了2個資本的影響力,加上他們獻愛心,他們的形象無比高大。而更要命的是,原來工廠的產品是滿足100100人的產能,現在只有50050人有消費能力,工廠開始裁員。
工廠越裁員,消費能力越不足,工廠越裁員…..鵝城的稅收越少……而剩下的員工越對黃老闆感恩戴德;沒工作的員工越認為黃老闆是爸爸,因為黃老闆在做慈善;這就是黃四郎的終極秘密!
在黃老闆和員工的拼命下,全城的業務在某個時段快速發展,加上黃老闆動不動就做慈善,大家都說:沒有黃老闆的努力,就不會有全城的今天。
我想說:我爸爸是農民,他是種大米的,我爸爸不種大米,全國人民都會沒米吃餓死。你們憑啥叫黃老闆爸爸,你們不應該管我爸爸叫爺爺嗎?沒我爸爸都餓死了,沒黃老闆就是不能上網了。誰的貢獻大?
真相只有一個,就是全國種大米的難道就我爸爸一個人?一樣的,誰給黃老闆的唯一許可證,只許他做電商不許別人做?
是的,沒人給他許可證,但是今天,他可能有能力壟斷真不讓別人做了。真相是什麼:
第一、沒有黃老闆的福報,全城已經持續投入了30年的基礎建設,加上全城龐大的人口基數,電商一定會發展起來,但可能不是黃老闆的公司,至少不會就1-2個黃老闆;
第二、全城電商發展,本來需要100萬人的勞動才能達到這樣的程度,而現在直接被幹掉了一半,失掉了一半的經濟動力,在高失業率下形成惡性循環;
第三、沒有黃老闆的福報,全城的電商會有序競爭發展,但是黃老闆一定不能成為首富;
這個遊戲,本不是這樣,從來企業家是光榮的,他們組織了生產,解決了就業率,創造了財富,提升了科技能力,繁榮了鵝城經濟,更優秀的企業代表鵝城出航,贏得榮譽,造福人類。但都被黃四郎做壞了規矩。
**特斯拉與中國
最近美國媒體在採訪特斯拉CEO馬斯克時,我們破天荒地聽到一個歐美白人對中國人權的讚美,馬斯克說:中國政府很關心人民福祉,可能比美國政府對人民福祉更有責任感,中國若不在乎人權,怎麼可能會有平等和公平的競爭環境?
習慣在大陸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懟洋人的華春瑩一聽到老外談人權,本來已經進入一級戰鬥的心理狀態,突然聽到白人竟然在誇咱們,華姐一時竟有些不適應,我看她略微調整了一下,沒找到特別恰當的詞彙回應,便用外交常用辭令回復了提問。
這麼突然的表白,真的讓大陸有點措手不及。
馬斯克對中國一堆溢美之辭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中國讓他從破產邊緣上升到世界首富,從地獄邊上一把將他拉了回來。中國憑什麼就非得幫助馬斯克,只是為了單純地拉資本派打擊福音宗教派?
中國辦事,歷來以務實為主,不可能讓馬斯克白撈,幫助馬斯克的特斯拉在中國狂飆突進,當然對中國有好處。同時幫特斯拉解決土地和資金,這麼優厚的條件,根本不是新能源汽車的打法,完全是巔峰時期房地產公司的打法。
下面,我盡可能用最簡短的話來解答特斯拉對整個中國工業進步的巨大意義。
在特斯拉之前,蘋果公司已經來中國給我們作出過良好的榜樣,帶動了整個中國工業鏈條的飛躍式發展。
蘋果高管當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說之所以選擇將生產搬到中國,是因為中國有大量中級工程師、隨時能提高產量的工廠、一站式高科技企業,這些都是全球其它國家都不具備的。
中國2020年就有874萬大學生畢業,印度有300多萬,預計到2030年中國和印度每年大學生數量超過全球一半,雖然印度教育一看就嚴重摻水,他們大學居然有8410所!遠超中國的2879所,也超美國的5762所,但人數優勢放在那,只要盯著印度有沒有搞定中央集權,他們一搞定中央集權就會迸發出巨大能量,這些年輕人就會派上用場。
中國因為中央集權做得好,能輕易搞定土地、基建、集資等事情,加上通過大量教育補貼,培養出優質大學生,中高級人才源源不斷供應市場,使中國擁有先進的生產關係,全球先進生產力只能匹配到我們這種環境才能迅速發展,蘋果最終只能選擇中國落地。
蘋果到中國後,極大的帶動了整個手機產業鏈的發展,比如柔性線路板行業,是因為iphone裡面大量用柔性線路板帶起了其他國產品牌逐漸增加柔性線路板的用量,整個行業就帶起來了。
同理,蘋果同樣帶動了連接器、聲學產品、蓋板玻璃、射頻產品、攝像頭模组等硬件產業鏈的發展,為中國大陸培養出了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領益智造、鹏鼎控股、信维通信、碩貝德、歐菲光、大族激光環旭电子、長電科技、深南電路、兆易創新、東山精密、欣旺達等一大批優秀的上下游企業。
A股中還有一批没這麼顯眼的企業,但也屬於蘋果產業鏈,包括:華興源創、燕麥科技、新綸科技、世華科技、彬彬股份、横店東磁、藍特光學、賽藤股份、世紀鼎利、科瑞技術、矩子科技、松井股份等。
2020年蘋果供應商名單前200名中,大陸占86家,佔比高達43% 。
只有中國才能提供大量土地讓工廠蓋起來(莫迪現在還搞不定《土地法》,國大黨天天用道德綁架他,說他在欺負窮人),也只有中國能提供大量優質工程師進入這些公司完成上下游搭建,這些其他國家都做不到。
蘋果與中國互利互惠,蘋果需要中國的供應鏈來維持一年2億智能手機的產量,也同樣為中國提供了500萬個就業機會,幫中國培育了一大批優質工廠和工程師,提供了先進的管理經驗、產品標準,為中國孕育出華為、小米、 OPPO 、 VIVO等提供了土壤。
中國今天這些優秀的手機品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有了土壤才會發芽成長的。蘋果吃肉,我們喝湯,等到我們長大了,再談以後的競爭。引進特斯拉是同樣的道理。特斯拉吃肉,我們喝湯,等到我們長大了......
大陸一直想搞好新能源汽車,從2009年到2019年這10年,補貼金額超千億元,但是大陸電動汽車完全沒有形成和外資抗衡的技術競爭力,反而到處是鑽研如何獲得高額補貼。你們不爭氣,那就想辦法讓你們爭氣。
特斯拉的到來,將拉動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涉及到十大部分,包括:動力總成系統、電驅系統、充電、底盤、車身、中控、內飾、其他構件、外飾等。一共有130多個供應商替特斯拉供貨,而中國企業佔據一半。
特斯拉擁有大量中國供應商,產業鏈核心環節裏,鋰電池有寧德實代、恩捷股份、科達利、璞泰來,車載通信有中科創達,中控系统有均勝電子、長信科技,外觀有拓普集團、華域汽車等。
2020年12月29日,特斯拉副總裁陶琳說特斯拉的國產化率已經基本實現。特斯拉在上海建廠後,因為關稅、海運、倉儲、零部件成本都下降了,其成本比在美國生產降低了65% !加上上游技術的不斷革新,才會有了特斯拉Model Y今年瘋狂降價的現象。
特斯拉Model Y的生產成本是人民幣237930元,其售價是33.99萬元,毛利率高達29.4% ,遠高於汽車行業平均水平的8-10% ,因此預計Model Y和Model 3後面還會降價。
那特斯拉瘋狂降價,會不會摧毀內陸電動車行業?不會,特斯拉真正會摧毀的,絕不是國內的電動車行業,而會是全世界傳統燃油車行業及生態。前些日子豐田章男突然炮轟電動車,豈是偶然,是真的急了。
世界都認為未來將會是電動車的天下,燃油車在後面小幾十年一定會被淘汰,資本已經給出了答應,擁有83年歷史的豐田市值為2121億美元,中國成立剛6年的小鵬汽車2020年8月才上市,現在市值高達371億美元,上市兩年多的蔚來市值979億美元,比亞迪現在市值也約1000億美元,上市半年的理想汽車現在也有294億美元。
要知道蔚來2020年只交付4.37萬部車,小鵬只交付2.7萬部車,理想只交付3.26萬部車,比亞迪交只付了17.9萬部新能源車,其中高端車月銷售達到了1.2萬台。而特斯拉一年共交付近50萬部車,市值達到了驚人的77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3個豐田, 7個大眾。市值表明資本對未來的期待值,燃油車市場開始進入夕陽產業,大家都盯著電動車給燃油車挖坑。
在價位25萬以上車型裡,中國2020年銷量340萬台, Model 3只佔14萬台,佔比4.1% ,短時間內,特斯拉無法動搖燃油車的市場,現在特斯拉又跟個瘋子一樣降價,真把內陸現在電動車品牌都錘死了咋辦?不重要,只要電動車上下游產業鏈在這裡,中國可怕的消費市場在這裡,就算錘死了蔚來、小鵬,馬上也會誕生新的中國品牌站起來繼續跟特斯拉死磕。
只要有產業鏈在,品牌就會起來,普通人平時接觸到的是to C類事物,不關注這些,其實只要中國to B類根基在,新的挑戰者就會源源不絕站起來。特斯拉打死一個,還會再站起來一個,一直累到特斯拉打不動為止。
特斯拉的歷史使命會和蘋果手機一樣,大陸會讓他們在15年內賺到足夠多的錢,慢慢吃肉,但要順便將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鏈給我們整合優化起來,讓上下游更強大、更健康,像蘋果帶出華為、小米、 OPPO 、 VIVO ,特斯拉也會帶出一批優秀的國產電動車品牌,這才是大陸想要的。大陸圖的不是現在,圖的是將來。
最後,我們還要將視野再拉大一點。我們要明白,為什麼中國要瘋狂發展電動車?
特斯拉最近價格狂降、質量老傳出各種小毛病,都是整個公司急著趕工造成的,因為上海和特斯拉的對賭條件,正在驅趕著特斯拉要提高效率。
電動車的發展,跟中歐投資協定、跟數字貨幣的推廣、跟一帶一路等大戰略是一體的,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幾條主線。只是因為國內電動車這十年的發展太不爭氣,拖了國家大戰略的後腿,大陸才堅定地引進世界最強的電動車公司,來幫助國內業者向前一步。
往後幾年,大陸會持續幫助特斯拉以更快的速度前進,至少在十年之內,特斯拉前程似錦。正是因為這樣深深地綁定了特斯拉,馬斯克才會一反白人們的傲慢,猛誇中國的人權狀況。畢竟,只有先餵飽了特斯拉,這隻在中國的鯰魚才有力氣,攪動歷史的發展。
附記 :
大陸製造的特斯拉新款車型Model Y今年元旦正式上市就大降人民幣16萬元,特斯拉為什麼這麼拚?陸媒透露,因為特斯拉跟上海市政府簽下人民幣上百億元對賭協議,特斯拉不惜以價換量,瘋狂降價來搶占市場。
來上海建工廠之前,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與上海市政府簽了對賭協議。上海給特斯拉的貸款年利率3.9%,總數超過建廠的費用,利息遠低於其他企業;上海自貿區將臨港土地以十分之一的價格賣給特斯拉,換句話說,馬斯克蓋廠幾乎不用從荷包掏錢,大陸雙手奉上土地和資金。
但約定從2023年開始,特斯拉要向上海每年納稅人民幣22.3億元(約新台幣98億元),另外,特斯拉未來五年還要在上海工廠投資人民幣140.8億元(約新台幣620億元)。 如果無法達成,特斯拉則面臨歸還上海工廠所占土地的風險。
大陸願意幫助特斯拉,當然是有原因。因為官方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扶植不遺餘力,從2009年到2019年這十年,補貼金額超人民幣千億元,但在高額補貼下,大陸電動汽車始終難以形成和外資抗衡的競爭力。
大陸協助特斯拉背後還透露,中國急欲結構轉型,從燃油車汽車市場盡快過渡到新能+源汽車市場。顛覆氣燃車生態與發動機等技術瓶頸、逼迫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升級轉型,還能擺脫中國進口石油,及在石油背後美元金融的控制,徹底擺脫對燃油進口的依賴,才是大陸開放市場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