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澶淵之盟看 目標的博弈 意志的對抗
戰爭是國家綜合國力的較量,落後就要挨打,這兩句話是現代戰爭的詮釋。但在冷兵器時代,戰爭與綜合國力關係不大,是戰爭代價與戰爭意願的較量,戰爭代價低、戰爭意願高就能打勝仗,反之打敗仗,因而有文明就要挨打之說。看明代之前的中原與遊牧民族的對抗,遊牧民族特性是是居無定所找不到、步兵對騎兵打不贏、農耕對草原守不住。遊牧民族聞戰則喜,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是發無本才財的機會;農耕民族聞鳴鏑而股顫,敗家喪田又丟命,充分印證前說。清代初期雖農耕封閉,挾體量巨大的優勢仍能向外擴張,後由於火炮的廣為各國運用,戰爭才逐漸與國力、文明掛勾,一旦與西洋的較量,優劣立判,從鴉片戰爭後一連串的失敗最能說明。
公元 938 年,石敬塘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大遼 ),使中原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長城洞開,契丹( 遊牧民族 )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南下牧馬,擄掠中原,所以中原王朝從後周柴榮起,就開始了與遼爭奪燕雲十六州的戰爭。對契丹言,燕雲十六州不僅是進出中原的戰略要地,更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的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極為重視,把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升為南京。宋朝趙匡胤、趙光義賡續,宋遼戰爭長達 25 年,其目的就在於爭奪燕雲十六州,三戰皆敗,979年高粱河一役,趙光義腿中巨箭是他病死的主因,從此,大宋被懼遼的氣息攏罩,也暫時停止伐遼。
遼自938年獲得原屬中原的燕雲十六州,好處甚多,當然也附帶加速了契丹的漢化進程。982 年遼聖宗即位,蕭綽太后主政,勤修內政,大量重用漢人,對外則衡量宋遼情勢,若長期對峙,誰也無法將對方滅亡,若能擺出以戰逼和的態勢,贏取較佳的談判條件,對遼之後續生存言不失為上策。1104年,蕭綽遂制定以收復瓦橋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主動攻宋的軍事戰略,採揚長避短,避實就虛的策略,快速繞過許多宋軍堅守的州縣,直趨黃河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威攝恫嚇大宋談和,目標明確。當遼軍壓境的消息傳入本已是懼遼氛圍的宋廷震驚,宋真宗趙恆長于媬傅之手,趙光義的戰場傷勢是他心中痛與怕,又擔心留下不繼父志、不顧宗社的罵名,對王欽若的南遷南京、陳堯叟的西遷四川以避禍的意見,茫然不知該和以應對。遂招宰相寇準詢問是否南下避禍,寇準斷然否決避禍之議,謂唯有皇帝親征才能維繫人心、固守社稷,況軍隊多北人,南下只會使軍隊不戰而潰,宜殺建議避難之人頭祭旗,並請武將高瓊向皇帝表示戰爭決心。宋真宗是在滿懷恐懼、被譏迫哄逼的情況下踏上親征路,忐忑中三天的路走了七天才到黃河邊的南澶淵。寇準又督促趙恆渡黃河到北澶淵檢閱軍隊以激勵士氣。此時的宋朝情況是軍隊有決心,皇帝畏戰無目標,臣僚怯戰無意志。
宋遼大軍在澶淵對峙,雙方皆是高規格帝王親征,誰也輸不起,但雙方都不知道議和是彼此最大公約數。遼是要以戰逼和,戰鬥意願與意志較高,但後勤困難宜講求速戰;宋是被迫應戰,採固守消耗戰法。遼軍統帥蕭躂覽在一次地形勘查時,意外被宋軍用強力床子弩箭射死,遼軍士氣大潰,蕭太后哭之働、輟朝五日。宋真宗心中想要的是和不是勝,所以宋軍並未趁機出戰。遼在哀痛中幾番强攻不下,遼軍後繼乏力又恐腹背受敵,遂提出議和,請雙方都信任的王繼忠函奏宋真宗。宋真宗畏戰,覽奏知敵方主動議和,求之不可得,于是急忙派出曹利用為和談使,交代不可割地、贈金每年不得超過一百萬兩。曹前往遼營談判出行前,寇準又囑曹贈金不得超過30萬兩,否則殺之。澶淵之盟協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稱蕭太后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互開榷市推展貿易。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日,宋真宗致書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宋、遼之間 117年不再有大規模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遼道宗更說願後世生在中國,簡直是一家親。
澶淵之盟的百年和平是實實在在的,但畏戰與花錢議和所帶來的副作用緊箍著大宋,重重瀰漫揮之不去。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國恥、南宋的紹興和議可以說是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接著隆興和議、厓山之變導致南宋亡,皆與此有密切關聯。( 紹興合議宋對金稱臣,皇帝要金主冊封,割地、且宋每年歲貢50萬兩,和平僅維持了20年。隆興和議是在遼內有政變外有蒙古之崛起情況下簽訂,雙方以叔侄相稱,宋為侄不稱臣,改歲貢為歲幣40萬兩,仍為不平等,和平維持了40年 )。
秦奮六世之餘烈,目標明確,意志執行力超強,摧枯拉朽般統一六國;宋積五代十國之武弊,百廢待舉,欺人孤兒寡婦以立朝,根基淺薄、強敵環伺,崇文抑武似有其不得不,最嚴重的是自宋真宗後沒有戰略目標,只求苟安,使資源無法凝聚,力量分散。後世綜觀,宋朝到底是積弱不振,喪權辱國的恥辱朝代,還是中國歷史上最文明、經濟、科技發展最輝煌的朝代,一直爭議不休。 "靖康 "的屈辱,"崖山"的慘劇,是南北宋的兩次亡國烙印。過度重文輕武的國策,尚武精神盡失,導致國家長期陷於防禦的窘境,其國土在宋最盛時也只有250萬平方公里,較之大漢盛唐,洪武滿清,實為狼狽羞愧。但南北宋人民的開創力與意志力,卻是在較開放的社會氛圍成長而超越前朝。先輩們在刀鋒上開創了華夏前所未有的文明,在鐵騎下被摧毀了又再建起來。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世界級的貢獻,青瓷是文明的瑰寶,紙幣的運用,經濟的繁盛,中華文明在宋朝發展到極致,較諸千年後的今日世界許多地方,猶勝一籌。與其並立的遼、金、西夏皆先宋而亡,國運也最長。
歷史沒有定論,因此可以說,對於宋朝要分開來看。宋朝抑武太盛的國策有值得檢討處,宋朝人民的輝煌貢獻則是令人自豪的。
附記 :
史載王繼忠姿儀雄美,趙恆為王爺時,王繼忠為隨從,後官任雲州觀察使,在望都之戰被遼軍俘虜。蕭太后賜妻妾美宅,待之甚厚。王遂藉此勢,一手推動澶淵之盟和議。王繼忠之事功,與馮道、耶律處才有同功之妙。豈能以衛道之士無事袖手談忠君,臨難驚悚空懸樑的小忠小節視之。據傳,趙恆尚為王爺時,王繼忠隨行,微服私訪,喚一卜卦者看相,卜者看到王繼忠時大驚曰此人,半輩子食漢祿,半輩子食胡祿。果然應驗。
趙恆諡號宋真宗是其一生最大的諷刺。自從他接受王欽若挑撥說澶淵之盟是寇準把他當孤注來豪賭,是用生命換來的城下之盟一點也不值得高興後,不但罷了寇準的相位,從此開始一心一意要搞更大的封禪來遮羞增光。為說服宰相王旦不諫阻封禪,以一壺珍珠賄賂宰相,自己虔誠,其他朝臣欣喜配合,全國一片報祥瑞,粉飾太平,虛偽造假受天書。臨死,眾臣問天書怎麼處理,不能燒棄也不能留成大難題,幸皇后劉娥說,天書既然是上天頒賜給先帝的,就讓天書隨先帝陪葬而去吧 !
燕雲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為「山後」。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於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復與長城相合,這就是內長城。中原失「山後」,猶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契丹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