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攤文化說觀光夜市、鬼市
《詩經·衛風·氓》有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其中抱布貿絲一句該如何解 ?書上把布解釋為布幣,抱著布幣來買絲。整句解起來有這傢伙帶著錢到我這兒說是來買絲,實際是來給我做媒的。明朝人還用此成語做了首詩 : 今羞無語自沉吟,咫尺相思萬里心。抱布貿絲君亦誤,知音盡付七弦琴。若是把抱布,就解釋成抱著兩匹布,形成用布換絲的以物易物交易,將更能符合抱字的情境與當時的初期農業社會情況,也才可能擠出更多的時間天南地北扯上作媒婚嫁。
中國最早的貨幣應該是貝殼,所以幾乎所有有關的字如財、貨、買、賣、貿、價...等字都有一個貝邊。在貝殼貨幣出來之前人們如何交易做買賣 ? 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從個別倆倆的隨機互換,到定期有擺地攤的"集"、"榷場"出現,供大家互通有無,各得所需。讀北朝木蘭詞中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各專業市場,頗不方便。具有現代意義的市場要到唐朝才出現,在長安設立東、西市場販售百物,所以有到市場"買東西"的用詞出現。集或榷場也是各個朝代邊境貿易的地方,更主要是靠以物易物。買賣人為什麼會被稱為商 ? 是因為商榷這一詞兒來,在榷場裡你來我往討價還價稱為商、商量,雙方滿意後成交,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商人。地攤可以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但有一條規矩不能變的是,買方一但還價,賣方同意了,買方就必須買,否則被視為是來搗亂的,會起衝突。但愛逛地攤的未必都是商人,就是喜歡那勁兒。
看似簡陋低賤的地攤文化能一直興盛到現代自有其原因,隨意多樣的驚艷與討價還價的親切感為其主要生命力。在台灣三、四年級的人應該還有印象,早期的夜市( 也有白天的 )都是地攤,擺賣的東西多樣紛呈,不只是食衣住行用品,甚至有耍猴的、剃頭的、拔牙的、真假骨董、測字算命賣書的,賣烏龜王八、飛禽活物的,賣生鮮蔬果的都是綠色食品最新鮮。在萬華賣蛇肉蛇湯蛇膽血也不稀奇,現在還有。我在大陸鄉間甚至看到過表演空手入熱油鍋取物賣藥的。( 這是們一硬功夫,先要苦練精準快,空手指在水盆裡夾滑溜溜的肥皂薄片,練到百無一失才敢下油鍋。下油鍋前,先把手在涼水裡浸一下,利用油水不相容的原理,瞬間下熱油鍋取物而手指無傷 )。逛這種地攤是鄉土性氣息的享受。現在台灣的夜市,尤其是所謂觀光夜市已經太規範制式化,由於地方狹小,賣的東西北中南千篇一律,以賣小吃的為主,女人衣服首飾與各類套物玩具攤為輔,少了地區的多樣性,也少了討價還價的樂趣。逛這種夜市是人擠人找罪受。
早年在台北中山北路的晴光市場,由於當時出國困難,外來物品稀罕,遂有專門跑單幫或回國人員順便寄賣攜回舶來品的集中地,吸引許多貴婦前往,算是高級地攤吧。現因出國如同進出廚房一樣方便,晴光市場早已沒落。在高雄七賢路的崛江商場,則是拜休假美軍官兵變賣物品與拆船業船上的各類飾品而興盛,現在也沒落了。在大陸最有名的是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拜外籍觀光客多之賜,是唯一由非法修成正果的舊貨市場。以販售新古真假文物為主,一開市就萬人鑽動,早期真多假少,現在是贋品、新貨多,古貨則越來越難得見,同一物品30年前得價格可能是現在的萬分之一。上海的秀水街則是靠販賣仿造名牌貨而大造於一時,已迥異於觀念中的地攤,觀光客也是人山人海,但原廠商則頻頻提告,為顧及形象,秀水街不如潘家園,沒落不少。還有一種地攤只在夜晚無燈下開賣,俗稱鬼市,要帶手電筒去淘寶,貨源或來自沒落富家子弟要面子、或是失寵的元配大房報復男人、小三、或是偷盜的來源不明貨,討價空間大,賣家只求快速成交,鈔票入袋為安。
地攤集市不僅是我們有,在世界各國幾乎都有,多利用例假日上午,或集中在一大廣場,定時定點設攤販售,也有小規模的跳蚤市場或個別自家車庫售物。我喜歡逛後者,到富人集中居住區,車庫販售的東西多是文物、木質家具、裝飾品,不成套的精美瓷器茶組,偶而還會有賣家不識貨的中國古物而驚艷。到原住民或一般居民居住區,則破靴、舊炊具、破面、斷腿桌椅照樣有人買賣,覺得不可思議。另外還要看貨主是誰,一般白人的東西比較有可觀性,買賣也較規範,若碰到印度人,則不論買或賣都是一件累人的事,躲之不及。俗諺說自己的垃圾可能是他人的寶。不錯,逛地攤,錯買錯賣都有可能,成交後,誰占便宜誰吃虧可能永遠也不知道,當場一定是皆大歡喜,這也正是地攤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