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嫡長子制與今日普選制
帝王時代繼承的主要是嫡長子制,標準唯一的嫡長子制之所以會被採用,主要是考慮穩定而犧牲擇優的考量。擇優的標準難定且需要較長得時間來衡量。若挑明擇優制,結果一定是兄弟鬩牆、父子反目,宮廷喋血不斷。嫡長子制有不論賢愚有巨大缺陷,但喋血也有巨大風險,此制的採行似有其不得以之處。諷刺的是歷史上真正落實嫡長子繼承皇位的人極少,權力的誘惑大過一切,喋血事件仍然不少。。
現代國家的領導人多是採普選制來進行,普選制是否比嫡長子制更高明。更選賢與能 !?普選制的標準是數人頭,多者勝,也不論賢愚。公民只要達到法定年齡的唯一標準,就擁有選舉權,之所以不賦予法定年齡線下的人選舉權,是主觀認定他們尚不具備一定智能,但從未考量鑑定成年人的智能。普選權的寬鬆標準也使得權利不被珍惜,給有心人操作、買票的窗口。普選制以人格上的平等取代智能不平等上的考量,票票等價使一位思想家、企業家的選票輕易的被一位文盲甚至白癡的選票給對沖,不覺得可惜嘛!? 當然,若選舉權再附加任一附帶條件,都會給政府濫用權力機器的藉口。
這兩種制度都不理想,且在本質旨意上相背,但同樣都落入只考量客觀單一的自然標準,嫡長與法定年齡,當然後者還要加上數人頭。普選制的優點是制止有權人任意剝奪他人選舉權利,缺點是少數的傑出人士必然會被多數的庸人給擊潰,選賢與能只是空談。這兩種制度都以犧牲智能為代價,只能說是權衡的較佳選擇。
** 也是窮然後工
歷史上窮然後工的例子極多,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阨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 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三國演義與水滸傳是明代傳世小說的代表作,為甚麼作者吳承恩與施耐庵,能將其內容對話與情節描述說得活龍活現有如臨場,致不論帝王將相、或販夫走卒皆愛不釋手,清朝皇室尤視作兵書玩味。
他們兩位都是元末明初的文人,早年跟從鹽販子張士誠作文臣謀士,聚民起義抗元,然張士誠稍有小成,就器小易盈,不再聽從謀士意見,兩人遂先後退離張士誠陣營。因為他們皆有切身實際參與起義征伐的經驗,又都有感於擇人不當,大才竟不被重視的痛苦。
所謂窮然後工,憤世嘔心必為佳作。看水滸傳的軍師吳用智比姜、諸,可以說是用諧音感嘆自己無用;三國演義則不惜近似妖化,大力凸顯軍師諸葛亮之才智,也可以說是反射自己,若得君行道將不下於諸葛亮之才。
** 愚、蠢、笨 的差別 :
愚字的結構是一個禺加一個心,禺同隅是角落,偏狹的意思,引申為偏狹又固執己見、愛鑽牛角尖、不知變通也無法溝通,如鄉間的愚夫愚婦就常有此種傾向,他們不是空白無知,只是疑心重、不聽勸,偏要一路走到黑。俗謂" 大智若愚 ",是開放心靈或是心中已有明見,當面臨正見、愚見、偏見、邪見等疑惑中時,能立即做出智慧抉擇而不惑於愚偏邪。"難得糊塗"更是聰明人大度處世的藝術,哪裡會有愚人說自己難得糊塗。
蠢字的結構是一個春字加兩隻蟲,表示春天萬物齊發,引申為盲目躁動、見異思遷、沒有既定方向。蠢人又勤勞盲動常會造成無法彌補的災害。所謂胸中無墨點子多,方向不名決心大,盲人瞎馬最具危險性。
笨字是一個竹字加一個本,《廣雅·釋草》裡提到了 “竹其表曰笢,其裡曰笨,謂中之白質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謂之竹孚俞。” 竹子的内層有一白色的薄膜,如白纸一张,引申為一個人單純、潔白無瑕,不辨是非善惡。如此,笨字應該屬中性字眼,既然是张白纸,便具有無限的可塑性,受到了善的引導便會走向善,反之亦然。
這三個字本意似乎都沒有涉及智商不足的問題,智商不足是呆、傻。反而涉有情商不足的問題,加以適當的情境磨練,體會學習都會有所改善。
** 商鞅變法的文化意義與影響
中國周代以前或歐洲中世紀,由於缺乏大範圍的管理治國技術,都是用封建制度,國家是三明治結構。層層負責,各有禮法,越級就是亂臣賊子。封建時代家族小道理強過國家大道理;歐洲人則說 " 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都是同一道理。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變法,建立有效的中央集權徵稅與役民管理辦法,亦即" 土地私有、編戶齊民、20等軍功爵制 "三大項,首先打破封建的獨創方式。其具體影響與意義是 :
1. 打破封建的小共同體社會 。中央集權使社會呈現統一的穩定態勢,運轉兩千餘年不墜,所謂百代猶行秦法制,大一統成為中國文化主流觀念。
2. 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對等關係。傳統儒家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身分社會關係,上君則下臣,反之,上不君則下不臣。但商鞅變法使皇權獨大,社會由上到下解構,皇權控制直達社會底層每一個人。權力掌控了每一個人,除了皇帝,沒有一個是完整意義的人。直到辛亥革命才推翻了專制皇權,但商鞅制度的皇權流毒餘氣至今仍未清散乾淨。
歐洲人晚中國1800年,也是靠革命才打破封建制度,建構新社會的方式則剛好與中國相反,是一個由下至上的社會解構,使每一個人從身份社會走到契約式的社會。契約構建了人與人的關係互動模式,用法治保護個人權利。若沒有法治,人人都會向權力諂媚。
歐洲的解構方式舒張了每一個人的心靈與生產力,觸發了工業革命,百年勝於千載,文明的神速進步讓昔日的老大中國看得瞠目結舌。看20年前的四小龍之首;今日該革開放30餘年後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說明中國人只要脫離束縛,一樣能舒張生產力,追求效益而飛黃騰踏。
** 投降、投敵與逃兵 :
投降 : 戰場上,當抵抗已沒有意義,我們應該同意把戰死或投降以求生的權利交給現場軍人,不能逼人做砲灰。投降沒有傷害國家利益,只不過是以人身自由換取個體生命的存續。
投敵 : 投敵是對國家的背叛,往往出賣國家利益以資敵,應以敵人視之。
逃兵 : 是軍人對職務的不忠誠,放棄應盡職責,是無恥、不負責的行為,應受軍法審判。
** 趣說牙與齒、脂與膏 :
牙齒兩字一般都聯用,古人造字既然牙、齒各為一字,兩者應該有縮區別。成語唇亡齒寒,此處的齒指的是上下排牙最前面八顆的門牙。脣齒相依,唇覆的齒也是指門牙,最多包含門齒兩內側牙齒中最堅硬的尖(犬)牙。其他 齒如含貝 、齒白脣紅,齒指的也是門牙。相反的,成語咬緊牙關、咬牙碎齒的牙指的是我們成為的臼齒。成語中牙與齒的指向與今日俗稱的指向似乎相反,現稱門牙是門齒聽起來有些逆耳。當然還有很多有關牙齒的成語很難區分前齒後牙或後牙前齒。
民脂民膏,俗解人民血汗財富。脂過去是指豬油;膏過去是指牛、羊油。脂、膏都是動物體內剩餘能量的積累,燃燒完畢動物包含人類也就過了。孟昶官箴言"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
** 冬懷鳴蟲 "萬國來朝"養蟈蟈
在清朝中葉以前,西洋機械製音或科技錄音未傳入中國,中國人聽到的聲音多是發聲者的原始音,夏天百鳥齊鳴、蟲蟬對應人們不覺無聊,但到了冬天,漫天冰雪、萬物靜眠,若能在冬天聽到蟲鳴鳥叫就非常興奮,甚至稱為吉兆。
據傳一年元旦上朝,為了營造祥瑞氣氛,運來飼養的一萬隻蟈蟈,當乾隆皇腳踏入乾清宮那一刻,萬蟈齊鳴,聲響震天極為喜慶,且寓意 " 萬國來朝 "。人們好奇,如何能使蟈蟈在那一刻一起放鳴 ? 經養蟈蟈人解釋,因蟈蟈對溫度的感應極為敏感,人可能要有3度之差才會感覺差異,動物則敏感的多,蟈蟈只要半度。到關鍵時刻,吹口熱風或燒張紙使局部溫度升高,一隻叫則集體鳴,達到預計效果。
慈禧六十大壽,李蓮英為營造祥瑞氣氛並彰顯太后仁德,用放生飛鳥與魚的活動來證明。當千萬隻籠中鳥沖天飛奔,煞是壯觀,但旋幾,眾鳥又紛紛停落在昆明湖邊的樹上,久久不離去。慈禧說小李子矇我,我只是說不出其中玄機罷了。李蓮英再拿魚來試驗,並說自古有馴鳥的,總沒聽過有馴魚的吧 ? 當千百隻魚從壺中放入昆明湖,很快又都群集在湖邊不願離去,眾人皆嘖嘖稱奇,太后果然是仁德感物。
其實,放生的鳥因為是飼養的,胸肌骨無力故無法久飛,所以鳥很快就停落在樹上。到公園看遛鳥的,為什麼會不停的晃動鳥籠,就是要鳥不停噗動翅膀並用力抓穩以維持平衡,達到鍛練的目的。放生的魚和蟈蟈是同一個道理。通常深水處水溫較低,淺處較溫暖,不同的魚對溫度要求也有差異,原放生飼養魚的水溫和昆明湖淺水處相當,到湖中深水區放生,水溫不同,所以魚又很快游到淺水區仰頭張口喘氣,彷彿訴說著甚麼。
古人聽自然且有季節區分的聲音,今人聽改錄過的傳輸音且不分時間隨處放聽,所以無法感受冬懷蟲鳴其中的樂趣。
** 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不外血緣親人、熟人與生人三大圈。與親人交往時間最長,與熟人交往最愉悅,與生人交往機會最多。由於關係親疏遠近不同,交際的潛規則拿捏極為重要。
與親人交 : 俗話說是親三分客。因為親人沒有界限,言語行為上往往太直接,或肆無忌憚不拘禮,道人隱私揭人傷疤而不自覺,也因為沒有界限,一旦親人反目,往往是無法調解的。所以親人交際夫妻兩人尚且要相敬如賓,親人一群哪能不注意。菜根譚說" 炎凉之態,富貴更甚于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嫉妒、猜疑的心理,在親骨肉之間比起和外人之間更為厲害,就是這個道理。
熟人要親,與熟人交往最為愉悅,所謂酒逢知己,但知己仍是有度,要保持適當距離不逾越。無話不談,但不該談問的還是不談問,他人沒有為你保守祕密的義務。熟人尤忌金錢借貸往來,若偶而涉及利益,在利益面前最好是能讓一步,雙方有點黏又不太黏。
生人要熟,與生人交往要客套、熱絡,尤其現代社會講求生人協作,彼此熟悉與熱絡易增互信,降低無謂的猜忌與防衛。生人到熟人有一段時間積累的過程,一見鍾情、交淺言深受傷害的一定是自己。現代人在網路上喜歡與生人匿名聊天,認為可敞開心靈無所不談。即便是下綫就斷交也非常危險,很多網路犯罪、詐騙、洩密等不就是如此展開。
** 白居易 : 從琵琶行體會中國音樂與文學
試讀琵琶行的一段: "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絃絃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大眾孰悉的聲音來相托比擬,把聽的音樂藝術,以文字的音韻藝術,透過文學藝術的筆法準確生動來表達。音樂在輕攏慢撚抹復挑的指法描述中,輕快流瀉出。低音的粗絃有如急風暴雨;高音的細絃宛似悄悄私語。高亢、低沉之音交織一片,有如大小珠子跌落盤上一樣叮咚,清脆悅耳。往後的曲聲,忽如婉轉輕柔的花下鶯鳴,忽如幽咽苦澀的堅冰流水。曲聲漸止,沉寂之際卻又竟是無聲勝有聲,突破了視、聽、嗅、味、觸地範疇界線。驀地,曲聲再揚,有如銀瓶迸裂,水漿迸瀉,又如刀槍齊鳴的震撼人心,樂曲就在這高潮中戛然而止。這時整個江面悄無言、秋月白,然餘音縷縷,蕩氣迴腸,所有人都陷於止寂、掩泣。
現代國人只熟悉洋人豆芽菜的樂譜表達,恐很難想像宮、商、角、徵、羽的中國傳統的五音階,與文學作品,同樣能衍譯、彈奏出優美的音樂。這曲音樂反映了琵琶女的心情起伏,但又何嘗不是白居易怨嘆自身仕宦之途坎坷的心情寫照。孔子說" 詩可以興、觀、群、怨"。琵琶行就是最好的闡述說明。
張若虛 :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中這幾句極富哲學意味,把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升到理論層次,又朗朗上口顯明易懂。
王維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是平面,孤煙是立體,描繪出空間;長河落日圓,長河是直線,落日是點,說明點線面,兩句正好表達了三度空間。